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遗产标准vii是UNESCO用以评价遗产地审美 价值的重要准则,由标准iii演化而来,从文化与自然美的混 合评价转向了仅对自然美学特征评价。选取以标准vii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的145处项目(1978—2017年),通过扎根理论 及分析,总结其运用特征、演化趋势和动因考辨。研究发现: 1)地区层面,不同地区运用标准vii所关注的审美价值具有差 异,如非洲关注色彩美学,欧洲和北美强调风景特质组合,亚 太地区重视强烈的自然文化关联、动态变化和组合关系,南美 和加勒比地区注重审美体验;2)词频运用层面,标准vii在各 地区的词频运用差异显著,各地区使用词频最高的为关于美的 “形容词”,除欧洲之外,其余地区代表“之最”特点的词频 次之;3)评价要点层面,欧洲和北美的风景特质评价具有很 强的特点与范式。最后解析了标准vii运用趋势与18世纪以来 的美学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标准vii的全球普世价值 与地区价值认知以及标准vii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标准vii是UNESCO用以评价遗产地审美 价值的重要准则,由标准iii演化而来,从文化与自然美的混 合评价转向了仅对自然美学特征评价。选取以标准vii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的145处项目(1978—2017年),通过扎根理论 及分析,总结其运用特征、演化趋势和动因考辨。研究发现: 1)地区层面,不同地区运用标准vii所关注的审美价值具有差 异,如非洲关注色彩美学,欧洲和北美强调风景特质组合,亚 太地区重视强烈的自然文化关联、动态变化和组合关系,南美 和加勒比地区注重审美体验;2)词频运用层面,标准vii在各 地区的词频运用差异显著,各地区使用词频最高的为关于美的 “形容词”,除欧洲之外,其余地区代表“之最”特点的词频 次之;3)评价要点层面,欧洲和北美的风景特质评价具有很 强的特点与范式。最后解析了标准vii运用趋势与18世纪以来 的美学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标准vii的全球普世价值 与地区价值认知以及标准vii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浪 《园林》2022,(7):2-3
<正>2022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50周年,也是我国加入《公约》37周年。《公约》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基于此,我国“风景遗产”的概念是顺应《公约》价值趋向前提下,进一步结合我国研究实际,在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进行的界定。风景遗产是具有国家或世界突出普遍价值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包括但不限于具有自然科学价值、自然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杭州“钱塘十景·浙江秋涛”是中国时景主题风景名胜的典范,彰显着时间统摄空间的独特风景观念。通过文献研读,解析“浙江秋涛”承载着天下奇观“八月十八(钱塘 / 浙江)潮”的时序地域特征“秋江潮汐”;仲秋民俗节庆场景与自然“涌潮”盛景融糅的时节地方特征“浙江观潮”;夜潮(汐)与满月声色相得益彰的时宜风景特征“汐声月色”;明初入选杭州“钱塘十景”之承上启下的时代名胜特征“盛世献景”。研究为整体理解时景主题名胜的形塑与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并为风景遗产“钱塘潮 / 浙江潮”的价值认知、评估与保护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杭州“钱塘十景·浙江秋涛”是中国时景主题风景名胜的典范,彰显着时间统摄空间的独特风景观念。通过文献研读,解析“浙江秋涛”承载着天下奇观“八月十八(钱塘 / 浙江)潮”的时序地域特征“秋江潮汐”;仲秋民俗节庆场景与自然“涌潮”盛景融糅的时节地方特征“浙江观潮”;夜潮(汐)与满月声色相得益彰的时宜风景特征“汐声月色”;明初入选杭州“钱塘十景”之承上启下的时代名胜特征“盛世献景”。研究为整体理解时景主题名胜的形塑与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并为风景遗产“钱塘潮 / 浙江潮”的价值认知、评估与保护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申遗背景下的中国自然遗产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生态系统过程、物种多样性、栖息地等价值构成,建立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估方法。利用全球对比的方法提取和评估突出普遍价值,将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分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等生态环境基本单元,筛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重点提出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和西部北部地区申遗的可能性,提出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策略与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7.
<正>人居型遗产是指有人类居住并存在一定活力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其中的传统生活与传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具有遗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是一种“活态遗产”。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文化遗产具有活态属性;1999年《巴拉宪章》强调“应尊重、保存、而不是抹煞人类和遗产地之间的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8.
会议展览     
《中国园林》2010,(1):103-103
“灾害和气候变化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脆弱性评估”区域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亚太地区24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遗产地管理人员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中国北京)组织的培训研讨会,会议内容为灾害和气候变化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脆弱性评估。会议于2009年12月6—1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9.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为五岳独尊。泰山自然景观优美壮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融自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1982年,泰山被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12月,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泰山,雄峙于山东省中部,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49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磅礴,景观雄伟。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风景名胜地营建对于"关系""整体"等理念十分重视。然而,目前风景名胜区对于自然人文系统的完整保护重视不足,不仅导致风景名胜区之形支离破碎,亦使其内在精神逐渐丧失。研究紧扣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这一特征,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甚至共同升华结晶、并在人的精神层面合为一体"这一整体性定义为基础,探索由"单独的要素"上升到"整体性"层面的价值识别思路。进而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概念,即指"风景名胜区多层次整体性所具有的系统功能和精神意义",构建了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识别框架,并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期对现有风景名胜区价值识别理论与实践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1.
景观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景观的价值,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景观.识别与评价能够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景观资源,防止景观的破坏或影响,以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评价首先要求识别景观资源,识别具有保护意义的景观;然后评价景观影响,评价景观的价值.景观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即景观的可利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齐荣尊 《山西建筑》2011,37(16):25-26
对现代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的现象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水景的美学特征,明确了水景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对今后的水景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滨谊 《风景园林》2022,29(9):12-17
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带娣  李彦军 《山西建筑》2006,32(5):315-316
从桥梁景观和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在桥梁设计需要考虑的景观问题以及桥梁景观的特点,分析了桥梁景观设计的原则,并结合世界上较有名的几座桥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梁媛 《中外建筑》2009,(6):152-154
阐述了技术美学的来源及拓展,探讨了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关系。同时从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设备等4个方面的运用来论述技术美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渗透和体现。并总结了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三个发展趋向,即情感化、乡土化、生态化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6.
视觉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视觉景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2个对立学派的基础上形成视觉景观质量评估。客观主义者或物理学派(基于专家的方式方法)认为视觉景观质量是其自身物质特性的内在表现。主观主义者或心理学派(基于个人的方式方法)认为景观美是客体或视觉媒介和观察者的相互作用。如照片、草图、模型、三维可视化等景观表达可以协助实施现场或遥感评估。评估方法包括例如明智的配对比较法、分类法,还有其他分级或排序法。大多数的研究脱离现实环境而实施,容易忽视人们动态地感知世界。在虚拟现实影院里,景观身临其境的体验为观众提供了自由探索这个虚拟环境的机会。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进一步提供了这种可能:现存环境的影像与被数字可视化的未来变化影像相叠合,如同现场体验一般,从而提供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将为景观评估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景观规划管理的视角需要从最优美、最有价值区域的保护,转向对国土全域“自然系统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协调。景观链接了“自然”与“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强化必须从景观单元的尺度进行更为整体的思考。“通过景观(单元)规划”探讨了景观为更广泛的空间规划提供综合框架的潜力,景观特征评估则提供了将复杂连续的景观划分为多尺度、实体、可识别的整体空间单元的系统方法。通过对景观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阐释,论述了景观保护方法的转变、景观单元的空间意义,以及景观特征评估作为多尺度景观单元划分的先进方法在英格兰的全面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审美分异是造成乡村景观不和谐的因素,感知路径 与认知路径则是导致审美分异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侧重揭示 不同主体的审美偏好,鲜少讨论审美路径的差异。以云南双廊 村为例,分别设计感知路径法和认知路径法,并采用结构式照 片量表获取基于感知和认知的审美判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 感知与认知对于审美分异上的作用机制,提出利用审美分异的 规律引导规划设计实践,树立美丽乡村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9.
城市景观评价的价值观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宇 《新建筑》2003,(4):19-21
从视觉特征出发归纳了城市景观建设中三种不同的美学倾向:突变型景观——追求宏伟、强调秩序;渐变式景观——提倡自然小巧、亲切宜人;商业化景观——追求刺激,秩序混乱。分析了三种倾向的历史渊源,探讨了背后的价值观念,提出了在城市景观建设中重视过程、回归生活本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最终呈现,提供了一个实体可感知的媒介去理解和管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特征进一步提供了理解与分析景观变化程度的方法与工具,而建立景观特征的分类体系则成为管理景观变化的第一步,即建立特定区域的景观特征基准图则是判断与管理景观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与前提。基于遥感影像与空间数据,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对象,尝试建立"省域-市域-地方"的多尺度景观特征分类体系,探索景观特征评估分类的技术过程与关键问题,以及其在景观分析、规划、监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与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