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不断扩展与分化。城市空间的重构,一方面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向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而另一方面,在政府引导以及经济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一些不合理的演变格局。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城市阶层的空间分异进一步加剧……。这些不合理的城市空间重构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趋势是社会分异与空间分异等一系列空间过程互动的结果.通过中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比较,并在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社会空间治理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慧敏  吴永发 《华中建筑》2010,28(3):161-162,173
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几乎是和城市的诞生同时出现的。该文主要从居住空间分布发展的几种状态来研究其分异的演化过程,并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居住分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证我国居住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换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老年问题、贫困问题和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等,尤其是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必将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有所体现,在城市空间上表现出空间分异。本文着重介绍空间分异的产生背景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不同时期影响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空间分化以身份、地位为基础,同时受制度与宗教的制约,形成皇族、贵族集聚于中心地带,底层阶级集中于城墙附近与外城(南城)的格局;近代北京城市在半殖民地化的社会过程中,经济地位成为空间分化过程的主导因子,城市空间呈现"中上层居住在中心,贫民迁居在外围"的圈层结构;现代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受政策、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等多因子交互作用,城市空间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质化发展向市场经济时期的空间贫富分异态势演化。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而来的城市人口贫富分化加剧,以及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加速了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现象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引发一些城市社会问题。因此,对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的现象必须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控制,加强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抑制其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8.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飞速发展,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转型并影响居民的认知行为与日常活动,改变了既有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而推动了区域与城市变革。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逐渐出现碎片化的倾向,ICT加剧了这一现象,尤其是城市认知和居民时空行为的碎片化。基于此,本文将对ICT影响下的城市碎片化问题进行理论总结与系统化分析,将研究视角从一般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拓展到基于城市认知和居民活动的研究,从三个角度探讨了ICT对城市碎片化的影响及形成原因与机制,进而发现该影响可能带来的城市问题与发展挑战,并针对碎片化现象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也在随之产生根本变化,并形成一种被称为“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城市空间概念。文章在简要回顾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敖佩  聂爽 《中外建筑》2012,(6):63-64
为重塑大武汉工业的繁荣,武汉市提出的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一年来在经济增长上初见成效,但也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工业的倍增对人力和物力的需求,促进了远城区城市化的提升。但是与正常的城市化相比,工业倍增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遇到了一些问题。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现象日益突出,居民收入和权利没有随之而增倍,城市化被泡沫化;土地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的蔓延,远城区与中心城区建的隔离绿化空间被工业倍增下土地利用"东用西补"的置换模式所蚕食;另外从中心城区的角度看,工业倍增这种"退三进二"的模式使得就业不平衡、"钟摆式"出行交通现象日渐严重。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城市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寻找协调点。  相似文献   

13.
席宇 《住宅产业》2020,(3):39-41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下,相应地提高了人们生活品质,而我国消费结构及商业产业结构也面临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但能使空间与大众间的交流增强,同时也能实现环境风貌的优化、空间活力的激发,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城市将自身地域特色对外展示时,几乎都是将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作为主要载体,本文围绕中小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展开研究,期望能为和谐美丽的城市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王静文  毛其智  党安荣 《华中建筑》2007,25(11):166-169
空间句法作为理解城市空间的社会逻辑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与空间形态的互动关联,并可定量而精确地描述空间结构形态,为公共空间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该文借助于空间句法对北京传统胡同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释义这些街巷空间何以成为居民社会生活多样性的支持系统,以及何以成为人们乐意聚集的交往场所空间.对今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镇化、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二元体制下出现的空间地域实体,城中村的存在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但同时在流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城中村改造中直接涉及的四个利益群体入手,通过不同的组合及关系对比,分析各种已有的改造模式优劣、特点及可行性,以期对将要进行大量城中村开发改造的城市起到一定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城市生长的需求和体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时空过程 ,具有继承性 ,对一个城市的空间扩展状态的研究和对城市扩展的时空规律和动力机制的探讨可以使人们正确把握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 ,预测城市发展趋势。本文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了其在 8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扩展及结构演化的现象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居民从农村地区不断地涌入城市。这种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压力,并影响到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配问题。新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规划布局正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英国的历史中,英国政府同样曾经遭遇过中国如今面临的问题。在应对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紧张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大背景下,英国产生了花园城市理论以及其后的英国新城运动。文章基于花园城市理论和城市化理论,对于英国新城的规划进行研究并试图探索其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连近百年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变化过程的分析,归纳得出自1899年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殖民统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二是消除阶级、阶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三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通过对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五大层面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技术变革、城市管理、居住心理。  相似文献   

19.
朱喜钢 《规划师》2012,28(8):5-8
"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与目标,也是应对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新战略诉求。从规划的视角解读"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必须构建一种集约型的空间模式,其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两型社会"的建设必将引领规划的全面转型,包括四个方向:从"城市型"到"城乡统筹型",从"外延扩张型"到"内涵提升型",从"空间型"到"综合型",从"孤立型"到"协调型"。在此过程中,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也将从"技术专家"向"公众价值的倡导者"转变,因而将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徐文雄  保继刚 《规划师》2006,22(10):71-74
近郊化、资源环境、市场指向和"飞地"、行政和经济、交通和用地等因素,分别决定了第二住宅的空间结构、类型特征、社会结构、地域差异、分布特征和规模特征.城市规划在需求动力、用地空间、重点区域、空间聚散方面影响第二住宅的发展,第二住宅在景观、空间和城市化方面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第二住宅的发展,可能引发过度城镇化的后果,并引起地价上涨、居住两极分化、占地较多、环境影响等问题,对城市规划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