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绿色建筑建设阶段、运行阶段的生态足迹减量模型,将建设阶段生态赤字与运行阶段生态足迹减量进行比较分析,量化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通过大连某绿色住宅项目的实证分析并验证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就生态足迹减量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可持续建设的测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生态带为样本,探讨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的规划方法。指出生态承载力的保护和用地增长界线的划定是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对城市生态安全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西北部生态带为例,设计基于生态承载力平衡的城市生态带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人口规模计算模型,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定量测度和生态敏感性分析,重点从人口规模、用地格局以及控制导则等方面探讨城市生态带规划的具体方法与内容。  相似文献   

3.
丁芸 《江西建材》2014,(21):5-5
生态足迹具有很重要的应用意义,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比较,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为了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在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足迹的应用会起到积极作用,是一种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具体阐述了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版图是城市发展消费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在地球表层形成的空间格局,心距是城市生态版图的主要度量指标,城市生态版图空间结构变化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效率、生态质量、生态安全、生态公平.城市生态版图是城市生态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的理论概括,城市生态版图边界是动态的,超越城市行政边界.比较义乌和南充两个城市的生态版图,获得义乌生态效率比南充低、义乌城市生态质量好转而南充恶化、义乌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加剧区域生态公平失衡等结论.基于生态版图理论的城市发展策略包括土地、空间、人口、生态补偿等4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在1992年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基本发展战略和行动指南之后,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各行各业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以生态足迹为出发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生态足迹;二、可持续发展与实体规划;三、生态足迹在挪威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四、结论与建议。分析问题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个体家庭消费以及实体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义乌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过于依赖统计年鉴,尤其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土地利用因子、产量因子均来自普查统计数据,由此产生的误差对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随着遥感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当前基于遥感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的准确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通过遥感监测获取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然后对义乌市2000年和2007年的生态足迹分别计算,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市生态承载力在急剧下降,并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几点关于减缓义乌市生态足迹增长速度、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方法可以将建设项目的资源和能源消费量转化为所必需的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用以客观反映建筑工程的环境影响,国外已有研究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建筑工程、产品或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工程物化阶段环境影响的一种定量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北京“未来之家”的示范建筑进行测算,分析了生态足迹方法评价建筑工程环境影响的适用性和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城市规划的空间规划途径,将城市生态安全作为应时城市空间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对策,通过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厘清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模型,分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特点,研究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格局优化、干扰分析、预案研究等空间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36)
生态安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因具有定量化研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消费和指标在不同区域间具有可比性等特点,可以作为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参照生态足迹的方法,构建了生态性消费指标,探讨了汉江流域各县市的生态性消费的压力,和生态安全的区域内部分异。较好地揭示和表达了流域内部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以作为探讨该流域生态安全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韧性城市发展 间的耦合诉求,提出“源—流—汇”三维生 态韧性评价方法,并使用2005—2017年天津 市TM/ETM+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 通过韧性源识别、生态足迹核算及最小累积 阻力模拟分别对三种韧性指数进行分析。结 果表明:“源—流—汇”生态韧性评价法能 有效测度城市的韧性强度,三种韧性指标的 组合共同决定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 天津市中心城区各组团韧性强度空间分布 不均,三项指数对城市整体生态韧性水平的 影响各异,其中韧性源指数是生态安全阈值 划定的条件,应保持在1.5<Ts>2的范围内; 韧性流指数是城市形态弹性调节的标准;韧 性汇指数是城市空间安全扩展的瓶颈,Td> 0.35下的增量建设会突破生态环境容量;并 借此提出天津市生态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practices by LA PKU and Turenscap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theory in different types of ecoregions and typical habitats, and that of ecological process analysis methods in practice. Nearly 100 studied projects employed this theory to address different local ecological problems. But similarities could be found regarding the key ecological issues among similar habitats. Far from mainly addressing habitat protection issues at its early stage, the ESP theory by now has expanded its application to all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sub-process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lated application at urban and regional scales, attempting to summarize 1) approaches to solving local ecological problems via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in a wider geographic range, and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modes in varied ecoregions; 2) ways to harmonize man–land relations and to achieve synergic development in typical habitats; and 3)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 wider spatial range to the applicat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ub-security-patterns, and the renewal of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both the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SP theory contribute to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viding valuable 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向西南地区 推进,西南山地城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 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制约着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态安全作为山 地城乡建设的约束条件,结合PSR模型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生态安 全状况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从区域 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生态空间 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生态建筑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文章从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与基本内容、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的建筑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学原则和方法、生态城市与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等 6个方面对此新兴学科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追溯生态城市的缘起和影响其发展的西方生态城市思想,总结了西方生态城市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其在当代的转变,指出注重可行性、综合性和人性化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得以实施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潘昭宇 《福建建筑》2012,(10):9-11,1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实施,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梁滩河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9.0软件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分析和加权叠加,评价了梁滩河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用地布局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伟 《规划师》2004,20(2):70-71
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园林的生态功能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何昉  李辉  锁秀 《风景园林》2007,(2):16-23
本文从文化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从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理念的演变,从理论上探讨了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科学意义,对现行的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进行了细化,同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对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解析,为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杨春燕 《华中建筑》2008,26(5):127-128
通过对南湖生态城城市设计一等奖方案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生态城市设计理论,该文提出了城市“Overlay”层迭概念:以及“创建融合式生态网架”的城市设计新思路。从而为探索具有特定自然奢件及生态景观的城市设计增加了新的启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仲利强  王字洁 《华中建筑》2010,28(3):109-111
在当前城市环境生态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校园正处于生态化建设的十字路口,这其中既有理性的改进,又有"口号"式的无序躁动。文章以生态演化为研究视角,指出以建构生态型大学为目标的校园建设中存在"渐进式"转变过程,这其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局部的绿化、节能等问题的解决,还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扬  沈丹 《城市建筑》2008,(5):27-28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生态安全问题。本文从安全、生态安全分析入手,指出了景观设计的生态安全本质和目标,并从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城市典型气候天象、植被、水体、建筑、绿地、城市文化景观7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中考量生态安全的基本思路方法,最后提出从生态安全角度保持和维护城市景观本土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