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目前,对光伏组件(PV组件)和光伏光热组件(PV/T组件)所进行的相关研究都是对单一组件、单一方式进行的研究,缺少不同冷却方式系统性的研究。针对该现状建立铜管水降温PV/T系统与表面水降温PV系统并对其进行实验和理论模拟研究,选择同样材质、同等规格和相同倾角固定的追踪式光伏TPV系统作为参照对象。结果表明,铜管水降温TPV系统和表面水降温PV系统与固定倾角TPV系统相比电池转换效率分别提高0.3%和3%,从而证明表面水降温PV系统不但能定期除尘且具有很好的降温作用,可提高电池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2.
将微热管阵列技术引入传统光伏幕墙,组成新型光伏光热幕墙组件(Micro Heat Pipe Array-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MHPA-BIPV/T),再应用到光伏光热系统中。通过实验对新型光伏光热幕墙组件与传统的光伏幕墙组件、透光型PV/T幕墙组件和非透光型PV/T幕墙组件作对比,结果表明新型PV/T幕墙组件比传统PV幕墙组件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较为显著,其中,透光PV/T组件比透光PV组件的日平均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了9%,非透光PV/T组件比非透光PV组件的日平均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了4%;透光PV/T幕墙组件的日平均总效率为51%,非透光PV/T幕墙组件的日平均总效率为46%。  相似文献   

3.
将基于平板微热管阵列技术的新型水冷光伏光热(Photoveltaic-thermal,PV/T)系统与双热源热泵相结合,提出1种新型太阳能光伏—热泵复合建筑供能系统。本文介绍了该复合建筑供能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运行模式及实验台的设计,并对PV/T系统与双热源热泵联合运行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性能分析。PV/T系统峰值功率为1 170 W,压缩机功率为1HP的系统,在室外环境平均气温为4.0℃,平均辐照度684 W/m2条件下,热泵平均制热COP为2.7,平均发电功率为620.5W,平均发电效率为11.7%,全天(9:00~15:00)发电量为4.39 k Wh,平均集热效率为22.3%,光伏光热综合效率为34.1%。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和热泵各自优势,通过能源互补,提高系统综合利用效率,满足建筑所需的多种用能需求,在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PV/T系统中的光伏板和玻璃盖板进行热平衡分析,探讨光伏板与玻璃盖板之间的板间距对PV/T系统光热效率的影响。根据天津地区典型年气象参数,计算出在不同的板间距不同光伏板温度的情况下,PV/T系统中光伏板散热量和光热效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随着板间距变大,PV/T系统的光热效率开始快速升高,达到极大值后随着板间距继续增加,光热效率有所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有所上升。PV/T系统中光伏板散热量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对所分析的两种光伏板温度(40℃、50℃),最佳板间距随着光伏板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光伏板的温度控制在40℃时最佳板间距为6 cm,当光伏板的温度控制在50℃时最佳板间距为5 cm。由于调节板间距容易实现,所以选择合适的板间距对提高PV/T系统的光热效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丹  吕建 《建筑节能》2012,(8):48-51
介绍了PV/T系统组成的原理,针对PV/T系统的电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出了不同参数下该PV/T系统的热效率和电效率,分析了这些参数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以及PV/T模块表面温度对系统电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搭建了1种间接式基于太阳能光伏光热(PV/T)部件的热泵热水系统应用示范平台,其中PV/T集热器面积为64 m~2。对PV/T热泵系统在不同环境温度和辐照条件下的光电光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PV/T部件发电量较之传统光伏组件提高11.0%,PV/T电池温度比较传统光伏组件温度平均降温25.5℃,可以有效缓解较高温度对光伏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热泵机组平均COP可达4.7。PV/T热泵系统的光伏光热综合效率可达74.4%,在产热发电性能上与传统集热器和光伏组件更有优势。在将3 m~3水从31.0℃加热至51.0℃的过程中,PV/T热泵系统总发电量和耗电量分别为28.0 kW·h和24.5 kW·h,并且夏季晴朗少云条件下,发电功率一直高于用电功率,可以实现离网使用。  相似文献   

7.
BIPV控制中心把空冷型PV/T构件整合到建筑外墙中,实现了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高效综合利用.本文以此建筑为测试对象,对空冷型PV/T的光伏余热直接热利用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南墙结合的PV/T直接热利用系统效果很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而东墙和西墙直接热利用系统送风温度较低,经济性一般.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市独栋住宅建筑屋顶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运行的集热与发电性能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系统运行参数的连续监测,实证了系统集热量、集热效率、发电量及发电效率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系统集热效率为33.72%,发电效率为10.33%,平均一次能源效率为66.74%;同时,由于PVT系统的冷却作用,相比于普通的光伏(PV)系统,PVT电池片温度相对较低,发电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由于技术限制,其单位功率(发电)成本为15.48元/W,相对于单独的光伏和光热系统,经济成本仍偏高.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器件可在提供电能的同时回收热能,并提高发电效率,系统综合效率高于传统光伏与集热器。本文介绍了不同PV/T系统的结构形式与系统特点,分析了PV/T系统的优势与问题,以及在既有建筑中的一些系统应用案例。指出了建筑构件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不仅能获取电能和热能,还可以结合其他系统有效利用所获取电能与热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太阳能电池板温度升高时其光电转换效率降低,以及水源温度升高时热泵运行效率增加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结合光伏光热(PV/T)组件的双源热泵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室外实际运行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系统是否能够稳定运行,并验证太阳能电池板降温提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且组件电池转换效率与固定倾角的追踪式光伏(TPV)组件相比,提高0.3%左右,能够为下一步研究最优运行方式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上海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空间紧缺,环境容量有限,如何将生态安全理念与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探索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规划思路,是上海贯彻城乡统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以上海为例,从生态视角对土地作为一种生态资源进行分析,审视以往土地使用规划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紧凑发展的规划模式;提出上海城乡一体化要从注重对城镇规模的关注转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引导城市在空间选择上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和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市地下空间以人防工程为起点,发展至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地下交通网络及各类地下综合体。同时,政策法规制定、基础信息研究伴随着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亦得到进步与完善。对上海市近年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旨在对未来的城市建设提出可供参考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市杨浦区霍山路平凉16街坊整体改造项目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改造政策研究和原有居民搬迁追踪调研等方法,分析评价多元化模式进行旧住区更新过程中居民住房安置的实践尝试,旧住区更新政策从原来单一的整体搬迁模式向货币补偿安置,价值标准房调换安置和面积标准房屋调换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模式转变,改造政策充分考虑原居民家庭结构和收入情况,以满足原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前提,提供多元的搬迁模式选择,积极探索旧城改造项目中房源筹划和资金利用方面,促进了旧住区更新的可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4.
采访主要包括5个方面话题:对建筑教育的态度和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40年教学经历的终止的回顾;如何理解埃森曼的批判性写作、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断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多样变化甚至矛盾关系;对建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与当代语境之间的联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角色,埃氏本人如何理解他的同事和学生所提出的“后批判”和“投射理论”,以及他本人如何进行回应;关于中国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沈江  袁从敏  徐曼 《工程机械》2005,36(7):9-12
从整合企业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工程机械企业协同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品的ERP/SCM/CRM协同工作模式。以履带式推土机为例,介绍了系统总体框架、模式设计、流程再造、公共数据仓库的创建、企业识别及安全技术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建筑师Alvaro Siza的作品的阅读,追问建筑“形象”是如何被赋予,探讨时间的流变是如何作用于建筑,日常建筑中内含的纪念性,建筑主体具有的封闭和开放的二元性以及在建筑造型中兼具体块和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上海世博会在国内形成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热潮,为此,从独特优势、建筑三种生命的延续、挖掘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论述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惫义,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的再利用方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解析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品牌特征,倡导依托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来建设和发展成功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城市历史文化品牌,并从文化价值提升的角度,尝试提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更新的品牌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