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边缘区因其地理位置以及资源优势,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对象。良好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具有抑制城市无序扩张的功能。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市边缘区内,不同的空间尺度所需要塑造的内容,包含了从区域到城市,再由地区到边缘空间。在时间维度层面,强调规划设计作为一种生态介入的立场,进行过程性、适应性以及可持续性设计。在景观实体方面,鼓励设计师进行设计创新,塑造多样性、连续性以及地域性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构架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武 《建筑与环境》2007,1(6):155-156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内涵、构成和功能特征。通过对城市的结构形态和扩展方式以及对绿色空间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提出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构架与建设的方法与基本布局原则,促进城市整体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梁晨 《城市规划》2024,(3):55-64
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衰退与价值耗散。由此引发的区位比较优势削弱限制了边缘空间的资本积累和价值创造潜力,导致存量难更新和增量不经济的双向发展困境。本文在回溯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本化历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耗散的空间表征和认知局限解释框架,最终提出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捕获的空间规划响应策略。研究得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价值耗散强化了空间要素替代,延缓了土地更新时机,并衍生了生态成本多尺度扩散;价值核算偏差、增长脱钩困局与生态管制悖论是制约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认知的关键因素;在规划实践中,通过“时空统筹”的资源梳理、“城绿融合”的价值创造和“刚柔互补”的系统运营维护能促进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刘声  金一 《建筑与文化》2013,(10):88-89
明确界定边缘区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社会特征,是科学制定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前提。在综述前人已有边缘区地域范围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要素分析的方法,将城市边缘区空间要素与社会要素相结合,构建综合的城市边缘区空间界定评价体系,并对杭州城市边缘区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在利用方式、利益主体、形成发展机制及特殊的区位条件影响下,其空间形态多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过程和机理,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参照国外针对城市边缘区地域结构理论、演变机制及近期的研究动态,我国学者从城市边缘区空间的演变过程及机理、边缘区问题及理论的应用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仍需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野开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城市空间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研究借助ArcMap10.2软件划分2000年以来四个时期西安城市边缘区的形态特征,并从空间演化强度和各向异性两个方面分析其空间演化过程。同时揭示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特点,即西安城市边缘区正经历由"单一型"边缘区向"组合型"边缘区演化的同时,成为土地城镇化转换和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区域,开发区、新城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增长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城市边缘区空间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王娜  张年国  王阳  钱振水 《城市规划》2016,(Z1):116-120
从对"三生空间"的概念解析入手,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的保护困境和原因分析,提出创新规划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和注重规划实施3个方面的规划对策。并以沈阳市西北绿楔为例,从生态格局控制、生产空间发展、生活空间建设等方面探讨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要点,提出实施生态格局控制、发展绿色经济、控制建设容量、生态项目策划4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实现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内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城市的快速蔓延,很多位于城郊的水系逐步纳入建成区,成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然而,已有滨水空间研究主要聚焦城市中心区的河流,而对城市边缘区河流的研究又多局限于河道治理.本文借鉴城市边缘区的分析视角,以北京清河海淀段为例,通过梳理水系、建设用地、基础设施、人口等人居环境关键要素的演变,总结大城市边缘区...  相似文献   

10.
波特兰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的前沿实践者和受益者,其政府的远见和城市及区域规划被业界所认同。研究1992年至今波特兰区域政府的职能和工作内容,从城市中心、绿色空间系统、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计划4个方面展开,解读相关规划政策、具体落实情况以及成效,为我国构建生态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整合规划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强  洪亘伟 《规划师》2012,28(7):72-76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而城市绿地与其他城市功能用地存在着严重矛盾。研究在分析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的各自功能后,提出复合开发的模式;在分析其概念及意义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包括功能有机整合、空间构成立体聚合、渗透互动3个维度的整合规划设计策略。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整合规划设计策略实现了绿地与地下空间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实现了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的有机整合,对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缓解土地利用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2,28(6):5-11
以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为背景,基于过去20年城镇绿地规划的经验与新近的项目实践,面向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了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中的骨架作用,提出城镇"生态—文化区核心区"(ECD)概念,其空间形态以"点""带"呈现,"点""带"结合构成了ECD城镇绿地网络空间,其中,作为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的新形态,绿道将发挥必不可少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晓敏 《华中建筑》2014,(8):102-106
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脆弱,国外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功能空间的理论,该文研究了英国伦敦绿带、公园系统、绿色通道、绿链以及绿网等典型实践案例,对比分析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云路  马嘉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1):25-29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专项之一,须充分响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视角进行合理转变。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从规划路径和规划管控两大方面,针对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何适应当前城乡绿色空间优化需求进行规划模式探索。在规划路径方面,提出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确定规划的流程、层次、内容、技术。在规划管控方面,提出呼应"多规合一"发展要求,构建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城乡绿地管控体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路径和稳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支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色空间的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空间拓展的快速进程,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的研究对象已从城市公园绿地等狭义内涵扩展至更广泛的范围。在现行管理机制之下,由于各责任部门缺乏协调和明确分工,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和管理效果难以与城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集成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多要素公共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先进理念。本文将在介绍集成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分析我国城市绿色空间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广州的实践为例讨论对城市绿色空间实施集成管理的方式与效果,进而提出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平台完善城市绿色空间集成管理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往城市的边缘地区在区位上逐渐由边缘地带向城市中心地带转变,在功能和形态上都需要进行更新调整。然而受到现有土地利用、开发组织方式以及制度基础的交织影响,边缘区更新难以顺利实施,难以适应城市重构的需要。本文借鉴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城市空间重构下边缘区功能、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并以常州市清潭片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在转型阶段的发展诉求,为边缘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旧城更新中绿道空间环境活力与地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对绿色休憩空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绿道建设随之诞生。文中主要针对中国的绿道规划建设从空间环境活力和地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个参考性建议,防止在以后的绿道建设中发生千篇一律、杂乱无章的现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合肥市为例,在分析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提出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绿色廊道网络和增加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优化途径。文章旨在探讨合肥这一园林绿化质量层次较高的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涛 《中国园林》2021,37(10):66
:在《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 实施背景下,鉴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提出协同论的理论支撑。在梳理协同论概念与进展基础上, 借鉴增长协同度量化模型,系统探究2002—2018年中国绿 地增长协同度的演化特征,从而框定上海市绿地增速低的研究 背景。借鉴耦合协同度量化模型,通过建构绿地系统内源驱动 力、外源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2006—2015年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内部功效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 合协同作用的时间分异特征,并根据结论进行主城区尺度、市 域尺度、城市尺度的绿地系统布局调适。测算结果表明,调适 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绿地子系统功效之间的协同性能。通 过协同论建构绿地系统的耦合协同测度体系并优化调适,为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