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开发区建设至今已逾三十年,开发区空间发展模式由最初的以工业生产为单一功能的城市飞地逐步向集产、学、研、住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转变,两者在空间边缘界限上表现的越来越模糊,城市功能的差异性愈加弱化。随着增长主义的终结及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一种由经济主导向多元发展、由粗放扩张向集约更新、由空间分割到统筹融合的城市规划新价值观已经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空间上的一种表征。体现出由机械式功能主义导向向以提升创新能力、关注人居生活的人本导向的回归。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中,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逐渐紧密,功能逐步融合的必然选择。"产城一体化"的关键是要体现产业发展与城市  相似文献   

2.
发展环境转型与中国都市区空间增长战略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震东  张京祥 《规划师》2007,23(9):76-80
在全球化、快速交通与信息化、生态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形势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都市区的空间增长战略重构需要实现六个根本性转变:区域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均衡协调发展转变;空间结构由单中心辐射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增长模式由常规建设增长向战略空间架构转变;增长模式由常规建设增长向战略空间架构转变增长重点由外向增量扩展向内外品质提升转变;增长时序由多方同时出击向重点有序带动转变;增长管理由物质建设导向向公共政策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陈振华  陈珊珊 《规划师》2012,28(12):28-32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主体功能从生产组织向生活休闲转变,城市空间也从生产性空间主导向生活型空间主导转变。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在确定了荆门市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分析现状,提出空间结构重构、城市功能布局引导两大策略,探讨工业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4.
美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功能及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及空间结构的分散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二战后,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美国城市化由聚集转向分散的郊区化时期。在这一进程中,人口、传统的制造业及传统的服务业由城市(市区) 向郊区转移, 城市则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智力中心。郊区的扩散及城市地区多中心布局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向极其广阔的空间扩散。  相似文献   

5.
紧凑城市理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与之对应的内涵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导致城市功能与形态的重构,有必要在此背景下对紧凑城市理论进行适应性发展。文章首先梳理紧凑城市理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历程,进而思考信息化时代对城市功能和形态造成的影响,并指出在信息化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最后,文章认为未来城市的功能分区将更为模糊,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乃至泛中心的网络状结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紧凑城市新的测度指标,测量信息时代的城市紧凑度。  相似文献   

6.
项鼎 《城市开发》2000,(8):18-20
在城市化过程中 ,当扩散作用强于极化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 ,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自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在郊区化阶段 ,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城向外围不断扩大 ,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与此同时 ,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 ,功能联系愈益紧密 ,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 区。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重点选取和处理了9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信息,结合计算扩展强度、扩展梯度、扩展贡献率、分形维数以及开展相关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重构特征和机制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义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但速度出现下降趋势;扩展方向从单方向转变为多方向,扩展重点逐渐远离市中心并向外延伸;分形性质逐渐变好,但总体而言主城区的分形形态优于市域:自然、人口、经济、政策、交通、文化等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但人口、交通和经济构成最重要的3类因素,这实际上反映了义乌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遗产区更新决策过程中,对遗产价值的认知与判断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群体,通过回顾建筑师这一关键群体在工业遗产城市设计中的价值认知与决策实践,探寻不同城市工业遗产区更新策略与价值序列判断因素。首批选择北、上、广三地十位建筑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定性研究不同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工业遗产区更新设计过程。建筑师的做法与态度表明更新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取决于各个利益方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并强调了城市遗产区更新中功利主义与保护意识在建筑师价值认知排序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转型是大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人口、用地、交通、景观等方面特征的具体转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嘉禾组团为例,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现状发展特征。结合大城市主城区空间和功能拓展等趋势,分析边缘区城市化的普遍趋势:产业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用地从城乡交错向布局有序转型,交通功能从对外通道向内外网络转型,景观环境从杂乱污染向山水融城转型。进而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在边缘区城市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应科学合理划定发展范围、培育具有功能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城市功能、构建与主城区紧密联系的城市快速交通设施和构建满足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需求的景观设施。  相似文献   

10.
中央行政功能:北京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目前的城市结构"单中心 卫星城"的空间布局已经无法适应城市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一基本判断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刚刚完成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在首都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北京的城市结构要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这一关键性的判断,使得本次总体规划有可能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重要规划.现在,总体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对如何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袁丽 《中外建筑》2012,(6):112-113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边缘区发展中一系列矛盾显现,并最终表现出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不协调。本文以城乡统筹为视角,以空间整合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空间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当前城市的真实发展现状,结合一次海峡两岸建筑院校学术交流工作坊的课题,对台北市边缘的限制建设区域——社子岛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探寻城市发展中“非地”建设的种种可能性,提出“化忧为优”的设计策略。即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空间整合与重构、资源优化等措施,实现社子岛区域城市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双赢,完成社子岛地区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3.
王思元 《中国园林》2012,28(6):118-121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承担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态建构、社会空间融合、可持续发展维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城市边缘区及绿色空间进行了释义,总结出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的3种类型:"绿环/绿楔""镶嵌式绿块""绿色补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外城市边缘区相关概念辨析与学科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不仅是城市空间和文明扩张的承载地,也是城市与外部区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集散地。目前,城市边缘区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变化量最大、变化最迅速、最敏感的地带,城市边缘区土地、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际国内权威期刊的文献分析,梳理了中外边缘区相关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对“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等概念进行了辨析,以廓清目前学术边界的混乱;并比较了中外城市边缘区理论研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更新度是改造合理性的表现,它包含现状的保留程度和改造后达到的程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改造中失度的现象,探讨了更新度的基本理论问题,以期在更新中合理把握“度”,提高改造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出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双重破坏的问题,研究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生态空间活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提出以自然生态要素识别与敏感度分析、人文生态发展需求分析为基础,以自然与人文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建构、复合生态空间耦合下的功能化发展指引为核心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方法框架,并结合铜陵城市边缘区——东湖地区规划建设展开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为重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汤西子  邢忠 《风景园林》2021,28(2):90-95
环城绿带是位于城市边缘区的绿色开放空间,具有控制建设用地无序蔓延、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功能。城市边缘区半自然生境作为环城绿带的重要组分,具有服务潜能复合与管控问题复杂的特征,影响环城绿带功能发挥,针对半自然生境的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高效供给的物质基础及对环城绿带的空间要求,结合环城绿带建设及边缘区半自然生境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融合现状环境资源、顺应自然生态过程、保护与利用结合的规划策略,旨在实现环城绿带持续功能产出支持及边缘区半自然生境系统保护。  相似文献   

18.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刘声  金一 《建筑与文化》2013,(10):88-89
明确界定边缘区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社会特征,是科学制定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前提。在综述前人已有边缘区地域范围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要素分析的方法,将城市边缘区空间要素与社会要素相结合,构建综合的城市边缘区空间界定评价体系,并对杭州城市边缘区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滕熙  张萍 《南方建筑》2018,(4):40-45
城市复兴是欧洲应对全球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来的理论,以空间再生、活力复苏、社区复兴为主要目标,对于我国古城的更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曹魏古城为例,探讨城市复兴语境下更新规划方法。提出通过空间结构、肌理形态、建筑风貌来恢复古城风貌;通过活化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旅游,打造高品质街巷空间以及通过对社区重建和微改造复兴社区,从中探索古城空间、经济与社会融合的改造复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