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作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长久以来以其特有的形式见证着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旧建筑有别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物建筑或是历史建筑,是一些边缘化的,普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岁月积淀或经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般性建筑。旧建筑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通过对几个具体的西班牙旧建筑再利用实例的介绍,论述西班牙人在旧建筑再利用问题上的一些真知灼见。旧建筑的再利用重点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价值评估,区分并利用旧建筑中有价值的那部分因素,化腐朽为神奇,寓传统于现代,以现代手法发扬传统精神,将历史的记忆融入新世纪建筑中,重拾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2.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是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不同地区的建筑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的建筑也会表现不一样的形式和特点。当今时代,建筑流派百家争鸣,如何继承和汲取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并结合现代建筑科技成果创造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李嘉磊 《城市住宅》2022,29(1):115-117
现代唐代风格建筑作为我国建筑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保持独特的建筑风格,并承载着西安地区的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发展,同质化严重,导致出现本土建筑文化消融的现象,需以城市特色建筑发展为载体,秉承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探寻西安现代唐代风格建筑发展的意义,进行本土化研究并结合传统形式,同时融合现代建筑发展对现...  相似文献   

4.
“边塞”是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与北方游牧文明互动的历史产物,历代大规 模的边塞营建和屯田活动将中原文明推广至 边塞地区,并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 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边塞文化。 边塞建筑作为边塞文化的物质载体,亦具有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章以研究边塞建筑 形态及空间的文化特征、艺术特征为切入点, 提炼出边塞建筑现象中蕴含的多种空间意象 及其形式规律,结合当今的地域建筑创作及 设计方法,讨论边塞建筑形式与空间中可能 存在的现代传承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常艳 《城市建筑》2014,(23):194-194
中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意念形式,既记录了某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该时期人民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城市建筑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非常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发扬和创新传统建筑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养分,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7.
中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意念形式,既记录了某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该时期人民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城市建筑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相似文献   

8.
许蓁 《中外建筑》2000,(6):12-13
本文作者指出传统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文物和审美价值,而且保留了建筑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的存在、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它所依存的文化 在现代建筑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正面临着“神”与“形”分离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建筑特有的单纯性和朴素性,以一种开创性的、多元化的建筑形式体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源远流长     
金磊 《建筑创作》2003,(8):11-11
入世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冲击越来越表现在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对比及认知上。实践证明任何设计作品不能单单满足功能的要求,必须特别关注建筑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建筑本就与文化同构,满足着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同样,传统形式只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而只有现代建筑创作所追求的文化变革才会吐故纳新。  相似文献   

10.
林建新 《建筑》1994,(9):39-39
建筑装饰水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社会文明水平。十八世纪以来,建筑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各种新颖的建筑材料、结构、设备以及形形色色的建筑造型,使建筑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建筑无论在规模上、数量上、类型上、速度上都突破了旧传统的习惯和束缚,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建筑装饰,已经作为建筑的~项基本标志,闯进了建筑美学的领域。现代建筑装饰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其艺术形式于变万化,艺术风格不一,很难用条文作出具体…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4)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在建筑行业中,各种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纷纷涌现,被广泛应用到建筑行业当中,促进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建筑中充满了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元素,而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则相对较少。传统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底蕴,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既推动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又使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本文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定义入手,分析了传统建筑的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运用在现代建筑中,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2.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5,(7)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信息、经济、科技的交流增多,新乡土建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文化趋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却对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发展形成了阻碍。本文分析了中国新乡土建筑探索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新乡土建筑的创造应带有更多现实主义的朴实态度,让建筑既充满现代气息,又不乏有传统韵味。  相似文献   

14.
廖卫东 《四川建筑》1995,15(4):4-6,11
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对于传统的“神似”和“形似”始终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继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建筑创作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影响最大的四大文明中唯一沿着自己独特脉络发展至今的文明。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众多的文化融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中华文明始终形成了一套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了解,人们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的创作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归属于"文明",同时它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生活模式、它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征、它的建造者情况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传统文化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如何在当代技术与文化观念的层面上,去体现传统与现代这二者之间的融合?"意境"创作往往比一目了然的"理性"还原建筑更具有魅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目前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护正在失落的传统建筑文明,并且还要将其继承、发扬。这并不代表中国反对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多元化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只是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根基,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外来建筑文化为辅。  相似文献   

17.
蔡恒友 《华中建筑》1993,11(2):52-54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所支配和制约的。因而,建筑文化刻有强烈的时代痕迹。从文艺复兴时的希腊,罗马和哥特式建筑,到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建筑,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繁荣,发展的产物,并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古文化光华。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时期。工业的发展,促使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建筑文化思潮的兴旺和建筑工业的繁荣。在这以后,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工业建筑创作和设计精品。比如,德国著名建筑师彼得,贝仑斯在1909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透平机车间,为探求现代建筑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被称作现代建筑史的一个里程碑”。社会在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建筑文化也空前的繁荣,呈  相似文献   

18.
崔艳琦 《建筑》2009,(11):62-64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修建的大学校园建筑,可反映出不同的大学文化,中英大学校园建筑形式上的差异,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庄宁融 《城市建筑》2014,(12):233-233
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融合了传统的文化元素,这是建筑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展示了具有中国独特媒体的文化特色。下面,笔者就对现在的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进行一个简单地对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当今建筑创作中流传着一种将传统建筑符号拼贴、嫁接于现代建筑中的手法,指出符号嫁接作为文化的传承手段之一,并不能全面、深层次地继承传统。本文结合实例指出,要继承传统,只有把握文化中的原创精神,再经过现代诠释,才有可能把传统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