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中国城市住区的"去城市化"现象非常普遍,对城市的景观、公共生活和城市特色都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已经演变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文化问题。在哈尔滨地铁一号地规划中,试图通过特定的区域、营销、空间和环境策略,将住区纳入区域整体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界定多元化的居民构成以丰富社区公共生活,提出终端开放系统以融合街道空间和住区环境,塑造环境的场所感以塑造住区特色和人文内涵,探索现代住区重新融入城市之道。  相似文献   

2.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是居民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不可缺少的基本场所。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对于创造宜居住区的意义重大。通过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邻里交往空间的探讨分析,希望对"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林川  裴燕 《华中建筑》2012,(1):142-144
住区商业街,继承了传统居住区商业配套功能,在城市大型住区中应用十分普遍。该文针对住区商业街在"住区内部城市空间"属性这一问题上的缺失,通过调研、分析,归纳总结了7种住区商业街的空间模式。希望能为住区商业街的规划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住区空间尺度的大小主要受到建筑退距和日照影响较多,而忽略了从人的感受出发考虑空间尺度。该文在ARCGIS基本的可视分析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模拟人的视线的范围,并将其量化成具体的计算数据,通过计算视线未被遮掩部分与全部空间之比,得到空间开敞度值。对多个住区不同空间进行视线分析,得到评价住区内部空间开敞程度的取值范围,以及分析影响空间开敞度的相关要素。  相似文献   

5.
《工业建筑》2021,51(2):1-6,75
当前城市空间的高密度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却逐渐降低。天空开阔度等相关理论的实践应用对于优化城市视觉环境、改善局地气候具有较大价值,将其引入高密度城市住区空间环境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三维空间建模、通视分析等功能,优化了城市空间天空开阔度的计算模型。再以城市形态学和建筑设计原理为依据,选取住区空间形态的重要指标并加以分级量化。通过对高密度城市住区进行软件模拟与分析,探究高密度住区天空开阔度与住区空间形态的量化关系,为城市空间环境评价提供合理的定量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吕美思 《安徽建筑》2011,18(6):18-19
通过对我国传统儿童游戏的种类、空间特征的分析,研究如何将传统儿童游戏中的潜在设计要素应用到现代住区室外空间中。以现代住区室外空间特征为背景,试图用新的方式使传统儿童游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3)
徽州古村落在选址、规划和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空间预防犯罪的成功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成熟模式。文章采用空间句法,以西递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西递新村作为比较对象,从空间可达性和可视性两个角度,通过整合度、智能值与视线控制度等相关句法变量的分析,得出西递村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结合现场观测,运用犯罪预防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徽州古村落空间的犯罪预防机制;根据现代住区的特点,对住区安全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紫雯  方适明  王蕾 《新建筑》2013,(5):139-143
随着我国城市的刑事犯罪案件不断上升,住区安全问题日趋突显。研究主要以杭州等城镇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形状指数、熵值密度等景观特征量化指标,通过对若干现代社区与典型传统住区的景观指标进行量化比较与综合分析发现:城市犯罪案件的发生率与空间格局、景观多样性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城市化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网络结构,使现代社区景观的形状指数与熵值密度大大小于传统住区,邻里联系减少、人际关系冷漠、场所吸引力与安全感降低、户外滞留人数减少、邻里监护功能减退等导致犯罪案件多发。所以,有必要发掘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提高社区"可防卫空间"的文化生态效应,预防与遏制犯罪。  相似文献   

9.
刊首语     
住区园林作为与居民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的空间,对居民的日常居住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的影响日趋重要,本期"住区园林"专题关注当代居住区园林设计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并以"滟澜山"、泪珠公园项目为例,阐述不同的设计理念及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探索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新方法。同时,住区环境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区别于传统雕塑的社会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0.
蒋敏 《重庆建筑》2015,(4):18-21
住区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构形会影响居民在住区中的认知和行为。三个不同空间结构住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全局整合度和全局选择度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住区空间结构的等级性和可达性,从而刻画不同空间结构带来的不同的意念社区。并且,研究表明公共空间自身的构形也会影响空间的使用,空间句法能够有效地刻画空间行为。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于传统民居的公共空间、空间组合、空间趣味点和建筑设计等的理解,结合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策划与设计实践,分析了传统空间与现代住区、住宅建筑的关联设计的可能性与方式,以及现代聚居区设计借鉴传统空间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风水是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思想,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环境,其主张“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3.
何树周 《华中建筑》2010,28(6):100-101
通过一个城市住区的设计工作,探索了"可持续发展"及"新都市主义"在城市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多层次景观空间"对城市人居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蜀阳  张淼 《南方建筑》2013,(5):100-104
院落是构成建筑空间的基本单位,它能够凝聚空间,强化生活气息,创造怡人的小环境,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得到广泛运用。本文分析了院落空间的特征与现代住区在传统延续方面的局限性,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将院落空间合理运用到现代住区的设计中,并提出将院落空间融入现代住区的一些策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和俞孔坚诸多建筑作品为例,说明在现代建筑作品中也能创建美好的“桃花源”。陶渊明在他落寞无奈时写下的《桃花源记》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空间。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桃花源”或“世外桃源”之名已成为“纯朴理想社会”和“想象中的美好人居环境”的代名词。那么,在建筑师的心目中,桃花源能是什么样子呢?所描绘出来的“桃花源”能否与《桃花源记》的“意境”吻合呢?笔者试图从贝、俞的作品中作一些有意义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北部地区明代属榆林镇军事辖区。辖区内明长城沿线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军事聚落,清朝中前期军制改革,军事聚落也相应转化为行政辖区,并逐渐演化为现代城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和规模等建筑要素较完整地遗留至今,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是研究现在城镇布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堡寨聚落的空间防御性通常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新的村落空间构成摆脱了设防形式,堡寨聚落正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空间防御体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的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冷泉古村的分析和实地调查、现场测绘等多种途径,对冷泉古村的空间防御层级构成进行解析,并划定保护区划,提出保护措施。最后,唤起人们对堡寨聚落空间层级的保护意识,以及为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齐齐哈尔市民缘小区的规划中,以塑造空间环境的人文特色为核心目标,结合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提出住区设计理念,运用传统住居文化元素阐释现代住区的空间环境,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来表现住区的环境特征和文化内涵,以期获得一种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省丽水地区传统乡村为例,从时间的维度解析乡村聚落与建筑的魅力根源;探讨在聚落、建筑、生活等不同层面上,丽水地区乡村建筑从物质、空间、形态反馈出的文化线索变迁、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建造方式与材料上时间印记,提出现代乡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时间维度的延续与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