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7,(6)
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中,迈克·克朗辟专章"文学地理景观"就文学空间问题展开了论述。在克朗对文学空间结构的阐释中,文学文本呈现出三种空间维度:书写家与外面世界的"家园"空间,书写空间变迁与视角变换的"城市"空间以及表达两性欲求与空间经验转移的"性别"空间。对克朗此三种空间形态的阐释将有助于丰富文学空间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2.
空间的事件性作为空间的一种抽象属性已然成为了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形态上的一种诉求。与此同时,它作为空间一种形而上的"深层结构"也会体现在相应的空间"表层结构"之下,对它的感知与察觉基本要建立在逻辑与分析的条件下,因而对体验者与空间的互动,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而形成序列事件的"过程"成为了文章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以空间形态作为事件阐述的切入点,并分别在空间的形式、材质与视图三个表层元素上结合相关的实际案例展开对空间事件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同庆楠 《华中建筑》2022,40(1):32-36
当下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主客体结合的概念,而现代建筑空间的核心理论透明性是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浅空间"转译到建筑中的空间理论,但立体主义绘画的"浅空间"从本质上来看是与人脱离的客观空间,这决定了透明性的局限性.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一种主客体结合的空间思想,同时又包含有"形式的远"与"氛围的远"具体的空间方法,这决定了将其转译为建筑空间理论的问题针对性与当代性.该文梳理了中国山水画中"远"的空间思想和空间方法,并将其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山水画中的"远"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空间深度在绘画和建筑中的不同表达,初步探讨"远"作为一种当代建筑空间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一段民族志描述,本文展现了中国短期移民群体在金沙萨的城市空间中所构建的华裔空间。与传统的"唐人街"不同,金沙萨的华人群体构建起来的是一个看不见的华裔空间。隔绝的居住空间与封闭工作空间使得中国人在金沙萨社会中并不具有可见性。而这一移民群体通过在物理空间、符号空间与社会空间中所实践的"去疆域化"的策略,又使得华裔空间嵌入在金沙萨的城市空间之中。作者认为,"过客"群体的临时性特征致使其在空间建构上也选择了一种临时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外部空间中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空间是外部空间中人们乐于停留和使用的一类特殊空间.从边缘空间的形成方式与空间要素出发,分析了边缘空间的各种空间构成形式:平面要素的限定、平面与垂直要素组合限定,包括了"一"字形、"Ⅱ"形、"L"形、"U"形、四面围合形等.研究发现,不同构成形式具有不同特点与空间效应,有各自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一种建筑群的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关注公共空间、共有空间、私密空间的关系,关注"实体"与"空"的关系,重视空间构成。  相似文献   

7.
李敢  余钧 《城市规划》2019,43(2):67-73,98
新农村建设与对应城乡统筹议题,需要一地一议。本文秉持跨学科空间性转向立场,以城乡规划空间理论认知嬗变为线索,融合社会学"地域活化"知识,提供了一份关于莫干山村空间资源配置和变迁的近10年图示。构建了一个"三向空间逻辑"分析框架,将"地域权型空间"与"以人为本"的多维内涵相结合,解释其间农村人口持续性迁出以及农业和农村形态转变等问题,分析了空间重塑与村庄转型互动机制的生成条件和机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12-15
将致力于城市空间反思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到农村空间中去。在全球性政治经济发展脉络中,农村经受着不亚于城市的剧烈空间变迁。从"空间生产"视角剖析这场剧烈空间变迁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话语博弈。与城市"空间生产"不同,文化惯习在农村居住空间结构转变中成为一支重要的内部牵制力量。  相似文献   

9.
马跃峰  张翔  阎波 《室内设计》2013,28(1):6-10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承担着设计教育的启蒙任务,空间训练是该阶段教学的核心环节、针对空间构成如何摆脱传统构成教学模式的"形式"局限性并适应空间意识培养和建筑设计起步的教学问题,本文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一年级"空间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将环境要素介入空间生成的实验性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重点应从关注"空间—形体"研究转向对"空间—环境要素—行为模式—感知体验—形体"的整体关系与互动关系的研究,籍此构建环境要素作为空间生成的起点、动力与评价标准的逻辑性,探寻建筑学专业背景下空间构成与建筑设计在"空间与环境"设计语境下的教学交汇点。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面临可参与性弱、可识别性差的严峻形势,这与我国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环境下,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可持续性新型空间——城市"集市"空间,本文以城市"集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集市"的起源、城市"集市"空间的特点及城市"集市"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公共空间不断受到权力与资本的切割和形塑。对于专业人员,认识公共空间的多义性,为生产公共空间多义性提供物质形态的可能,是一个需要批判性认知和创造性实践的过程。讨论"定序"与"去序"的空间实践内容与方向及其辩证关系;资本主义通过空间的切割与关联来生产利润并改变日常生活;论述"管束"和"节点"两种公共空间形态;权力与资本通过对这两种公共空间形态的调节来生产"定序"或"去序";物质公共空间的生产虽不能脱离这一机制,但由于空间的多义性,它的生产可以成为去"管道化"、去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滑轨下的景观构造设计理念是通过流动性的模块构筑物营造出的景观空间,提出"绿轨列车"理念的可移动式集装箱景观应用于室外公共环境空间。"绿轨列车"具有分割空间作用,可以快速建造一种流动性的景观序列,构建方式上亦实现减少集装箱之间的阻隔以及对外在环境的视野阻隔,增加内空间与外空间的互动联系,助于增进景观空间景致的二次变化与视觉升级。利用滑轨集装箱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结合、空间渗透的方式,让其与周边的公共空间边界逐渐模糊,使可移动式集装箱更贴近自然环境与社区环境。通过"动态滑轨"实现景观的固置化移动,以"可移动式集装箱"作为范例力求提供一种公共环境条件下移动景观序列的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的衰落,后现代性的兴起正预示着一场时间哲学向空间哲学的转变的革命。在信息化时代,现实空间体验表面被抛弃,其实正是空间本质地进一步回归。本文从梅洛·庞蒂对"身体与空间"的认知到福柯对"权力与空间"诠释进行探讨,试图发现哲学家们在探讨空间时所涉及的身体、经济、政治与空间的关系,从而寻找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延伸至对建筑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设计以一条水平向的廊道贯穿湘江与洋湖湿地,以错动、偏心的圆环限定出空间的垂直向度将自然天色导入空间通廊。两轴交汇于顶置的圆环之下,形成"共时性"的场所空间。这是一次"曼荼罗"式的原型生成,再现了隐藏于形式背后的心理图式。建筑在回应场地、环境、城市空间廊道的基础上,对整个场地中物景、意境、情景进行融合式的建构,结合"在场"的空间体验,赋予美术馆更多的永恒与静态的空间意义。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0)
由电脑显示屏所展现的空间,对于传统的空间概念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这一空间被称为"第三空间"。文章通过对利用"组合空间""反空间""连续空间"和"回旋空间"这些逻辑表现手法的分析,阐述了"第三空间"是一种新的创意形式与风格的出现,它既发展和丰富了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技法,又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松阳平田、塘后和界首3个村落的设计出发,经由不同的设计案例,探讨3组身体空间看山观水的路径,阐述一种由室内开间、到建筑院落、到村落与山水的环境营造经验.结合空间类型"间、院、弄、庭"与空间关系"进、奥、势",提出一种结合身体空间与环境的设计思考,将"间院"与"奥势"从空间的类型层级,转化为"待势而发"的设计意志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色彩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的时候,通常会在第一时间被空间的色彩所环抱,也最容易被空间的色彩所吸引。本案是一个纯白色的空间。白色的墙顶地漆面,白色的木面,白色的金属板,白色的皮革,白色的陶瓷,超白的玻璃,设计师试图营造一种极致的白色空间视觉体验。设计师想要通过"白"这个色彩,来体现"净"与"静"的美学观念,以"白"来还原真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一种"初态",即"性空"。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通过对"非正式"空间的关注,可以更好的对城市功能进行修补,重新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网络。文章从小镇现存的"非正式"空间出发,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方式,对"非正式"空间进行分类,发现"非正式"空间增添了街道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例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并针对典型的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从而分析和提出改造方案。"非正式"空间反应了城市居民的自我需求,因而处理好"非正式"空间的矛盾与提高社区生活的品质与活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空间生产"理论是列斐伏尔最重要的学说。自问世以来,这一理论在英美学界经历过三次重要的传播历程。在前两次的传播中,空间生产被不同程度地误读。在我国,这种误读在城市规划和地理学领域较为明显和严重。大多数以"空间生产"为题的城市规划学论文其理论实质是哈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本文通过检讨产生这些误读的认识根源,梳理"知识"与"意识形态"、"辩证"与"逻辑"、"反逻各斯"与"诗意"、"空间"与"生产"等重要基础概念,以此批判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误读,澄清对空间生产的理解,并提出与霸权共存的"逆霸权"式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9)
<正>"三通两平台"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推进三通工程","人人通"是核心也是难点。湖南省从2010年率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启动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随后推广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空间革命",试图破解建设应用与融合创新的难题。本文结合湖南省中小学"优质空间课堂"团队建设与创新应用的实践,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效推进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