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京城滨水新景观——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景观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中 《中国园林》2007,23(3):16-23
通州运河城市景观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性主题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媒体制作、国际生态住居、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都市空间。以“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河源文化、历史人文、运河风情、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六大功能主题板块。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通过分析室内外景观元素在环境中的作用,探究将植物、山石、水景室外材料的引入和室内元素的引出,景观元素相互融合的方法,在茶饮空间设计的运用,体现了设计中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创造自然、质朴生活环境的发展方向。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茶文化以其高雅脱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茶饮空间属于休闲娱乐空间之一,人们置身的饮茶环境需要有自然、开放、幽静及富有情趣的空间。在空间设计中的景观元  相似文献   

3.
社区公园作为与居民毗邻的开放空间,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文化及居民的生活,承担着多种城市功能,更为居民构筑了与自然对话的桥梁,满足了市民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需求,实现了市民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进行休闲、健身、娱乐、交往等游憩活动的美好愿望。该文通过剖析石家庄槐北公园的设计理念与空间布局,提出了树立健康成熟的自然价值观,强调景观生态美学,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为设计指导原则的社区公园设计理念,以期对今后社区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杰 《城市规划》2003,27(9):84-86
通过对水文化内涵的阐述 ,提出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 ,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高雅、优美、生态的休闲娱乐空间 ,已成为当前城市水文化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刘国伟  赖伟王军 《福建建筑》2014,(1):111-113,78
万州滨江环湖地区是其历史发源地,是城市中心和景观核心区。本文对万州滨江环湖区域城市建筑、广场公园、空间节点三个场所要素进行了现状调研,提出依托自然山水景观,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建筑主题,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万州滨江环湖场所文化的重要主题策略。从文化和建筑出发,结合现代人居生活需求,展示主题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形成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从而达到提升万州滨江环湖场所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是城市化的产物,为广大城市市民提供了自然生态的城市休闲场所.公园规划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多样的设计形式,在体现人文关怀功能性主题的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生态服务区、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将文化、生态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于城市的机理中,旨在成为遵义市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城市绿心".  相似文献   

7.
营造滨水公共空间——通州运河城市段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古运河的终点和新北京城市发展重地,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段的景观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区域发展,在尊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京杭大运河通州区域原有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提炼运河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为北京展现一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是整个项目的重要宗旨。作为首先实施的一期工程,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实践了“大景观”的设计理念,从项目的总体布局入手,按照生态和景观的原则布局建筑和道路,运用丰富的设计手法,创造了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环境,项目建成后被选为2008奥运火炬接力途经景点。  相似文献   

8.
张文英  欧飞燕 《风景园林》2019,26(5):99-104
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发展变化的城市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变,对原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连续性构成了威胁和挑战。如何发掘社会生态记忆,将具有时间深度和空间结构的集体社会记忆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型,进而营造空间和场所,是积极参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和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环湖风光带为例,研究如何将生态记忆用于景观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记忆载体的识别、存储、重构、嫁接、转化,创造出具有社会生态记忆的景观,努力实现社会集体记忆对于景观营建作用的理解和实践尝试。将人们过去的集体记忆和对地方的情感通过设计手段带入现在,研究如何将过去的痕迹融入日常景观的体验中,使场地成为集城市湖泊、生态记忆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滨河带。  相似文献   

9.
现有城市的总体规划,缺少考虑城市与水、水与市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丧失其原有的生态调节功能。本文通过环湖现状的考察研究,以武汉为例,提出“环湖隔离带”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城市滨水景观公共性,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难得的滨水绿色资源,既是一条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及生态旅游重要的景观环境承载面。当前,在全球倡导生态建设理念及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下,城市河道区域成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热点,修复城市河道生态、改善河道景观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泸州渔子溪河道景观提升规划以南寿山为背景,结合区域景观资源特色,从功能、交通及生态方面提出景观空间提升策略,通过营造功能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便捷的慢行空间系统、通透的景观视廊及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自然休闲廊道,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以生态游憩和主题文化体验为内涵,实现"山、水、城、人、文"的有机共生。  相似文献   

11.
刘垚  邓昭华  李钰 《华中建筑》2012,(11):102-105
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宜居城市包括六项指标,其中"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肇庆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向以"山湖城江"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新开发的楼盘为了局部利益牺牲城市环境质量的行为屡见不鲜。从技术层面看,国内当前规划对空间结果预见性不足,缺乏相对完善的控制指标体系。现行的规划控制不适用于体现城市特色的老城区,更无法保证稀缺景观资源的公共性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该文借鉴世界著名"宜居"山水城市经验,借助"形态区划"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通过整体风貌控制和居住建筑形态控制,在保护城市山水环境基础上达到宜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清雍正年间杭州西湖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是其间重要的主持者。他在西湖疏浚的基础上,修复并完善湖山内外大量的游赏景点,组建了一套以"西湖十八景"为核心的新的西湖公共游赏体系,推动了西湖公共园林的再度兴盛。基于历史记载,从建设者的角度,梳理李卫督浙时期的园林建设行为,并将这些建设点进行地理空间的定位,形象地反映当时公共游赏体系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建设过程。认为李卫的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表现出极力恢复往日名胜,积极开发新的游赏地,注重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公共游赏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特点。通过这一具体案例的研究,增加对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3.
水生、湿生植物在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赵可新  钱萍 《中国园林》2005,21(7):73-75
水生、湿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和园林水景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植物难以替代的.随着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湖西景区工程的实施和西溪湿地保护及恢复项目的启动,发掘当地的水生、湿生植物资源和引进不同地区的优良种类,利用它们来美化城市环境和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开发具有西湖自身人文历史特色的园林水景,不仅可以净化湖西沿岸的园林水体,而且还有利于为水禽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万展志  周铁军 《福建建筑》2014,(1):62-64,68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城市快速扩张和不断更新,其中城市发展中的建筑更新与保护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对于一部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怎样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处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河南郑州东史马村文化体验展示中心建筑方案为例,强调"城市舞台"的设计构思,提出"公共性"、"体验性"、"独特性"三个主要的设计方法来突显文化体验展示中心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设计中将原有建筑充分利用,使其与新建建筑在多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新旧建筑在功能、形式上相互依存,恢复原有的场所精神,既发挥出原有建筑的文化价值,也使整体建筑成为该区域内新的活力点。通过介绍,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城市建设内容,民便河作为连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重要的开敞空间,在景观设计中紧紧围绕创造可亲近的绿化水岸空间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的建设目标,通过加强水岸与临近用地的联结,并针对不同使用有不同的联结手法,以建立城市与水岸的联系,重新诠释基地周遭的工业记忆,结合商业、居住用地带来的现代的市民活动,以景观设计叙事的手法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借由水岸空间的创造重新建立不同文化间的联结,提供宿迁一个兼具工作、生活、娱乐功能的场所典范。  相似文献   

17.
住宅承载着众多不同属性,其价格则由所有属性带给人们的效用决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宅所处城市外部环境要求相应提高,因此,城市环境的不同对住宅价格形成会产生差异性影响。通过采用特征价格法分析住宅中增加的由城市环境变化带来的单位属性和消费者愿意额外支付的费用就可以评估这种影响因素的隐含价格,从而揭示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对住宅价格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林飞  江畔 《华中建筑》2011,29(11):140-144
随着城市人口的迁移与增多.人们在建筑空间和场所中显得越来越渺小,城市对居住者的感情越发淡漠,城市变成了陌生的场所,与地域传统相隔离的现代城市与建筑空间,业已失却了历史的痕迹和精神的家园。日趋相似的城市环境迫使人类重新思考,城市特色和风貌对于中小城市的重要意义,寻找重塑中小城市城市特色与风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慢生活是一种新的健康的心态。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人们慢生活理想?新城在自己新蓝图上规划布局了自己所需的空间,而生活在老城的居民也不能失去享受良好空间的权力。在现有老城肌理中,希望能努力寻找到一丝希望和憧憬。  相似文献   

20.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