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结合城市空间组织相关理论,通过对重庆主城区与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经济结构的比较,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特点及优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总体规划修改对重庆主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对促进重庆城市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当下大城市房价高企、调控艰难的大背景以及和住房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从重庆市的"组团式"和"低房价"的客观现象入手,通过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历史惯性分析,解析重庆市"多中心"特征下的出行"低时耗"现象的成因;以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红利"与"低房价"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做出解释。最后,基于重庆研究的发现,延伸讨论我国大城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保障住房建设的有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山水城市"理念和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田园城市"理念进行解读,分析"美丽山水城市"的核心内涵。在梳理重庆主城区山水特色、历史文脉及空间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城市的案例,提出重庆主城区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实施路径,即通过大山、大水的生态本底保护和小山、小水的生态网络构建,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强化"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格局,构筑山、水、城共融的空间体系,以践行具有重庆山水特色的"美丽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4.
重庆都市区生态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重庆独特的山水环境,重庆都市区生态化的空间规划策略包括持续强化"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自然共生、精明空间增长等生态化的空间组织策略,紧凑型生活住区、组合安排土地利用类型等生态化功能组织策略,以及绿色交通策略、开敞空间控制策略,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的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5.
陈振华  陈珊珊 《规划师》2012,28(12):28-32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主体功能从生产组织向生活休闲转变,城市空间也从生产性空间主导向生活型空间主导转变。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在确定了荆门市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分析现状,提出空间结构重构、城市功能布局引导两大策略,探讨工业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6.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蔓延式向轴向式、由分散化向网络化、由市域发展向区域发展的转型过程。其发展演变趋势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大城市的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庆都市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都市区是山水特色突出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目前重庆正处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及重庆市对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都市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发展的阶段,人口和产业呈集聚发展的态势,城市发展对城市空间产生的新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都市区内适宜城市建设用地有限,城市发展面临人多地少的矛盾,城市发展需要制定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本文基于对都市区城市发展空间的上述认识,在对都市区城市空间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在战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浅谈重庆市城市结构与城市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彦  周涛  高志刚 《山西建筑》2009,35(5):20-22
从重庆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历程揭示了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并且针对重庆市都市区既有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与目前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矛盾,提出坚持“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应采取的规划策略和措施,从而维护和发展重庆市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9.
街区是居民日常出行的集中场所,也是组织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从居民的出行需求与各类设施的可达性需求出发,建构城市中低碳街区的空间结构,使各功能用地与空间可达性最大效用耦合,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功能混合的城市街区,有助于减少主干路上的交通拥堵,降低街区内部居民的机动车出行比例,进而降低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重庆主城区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运行日趋紧张,公交吸引率下滑,停车矛盾突出。主要原因是城市功能高度集聚、交通设施供给不足、公交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交通管理效能有待挖掘。随着城市进一步拓展,机动车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该文提出近期重庆主城区应以公交优先为核心,实施城市空间与交通的协同优化,有效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综合效率,重视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精细化一体化,实现存量空间基础上的城市交通有序建设和转型发展,才能实施城市交通的"内畅、外联、互通"。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城市空间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所属483个城市新区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新区空间效应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1)城市新区促使城市功能出现分化和外迁,并在郊区形成综合化集聚;(2)城市新区引起人口空间的流动与重构;(3)城市新区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化;(4)城市新区促成区域城镇空间的组群集聚。最后,论文初步探讨了城市新区的空间增长机理,包括新区空间生产、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作与博弈、城市资源与空间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空间触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多心组团结构的城市综合防灾优越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四川汶川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该贯彻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始终,并尝试提出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多心组团布局结构模式,阐释了其在减灾救灾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空间形态的逻辑体系,从空间内在机理入手,阐述其公益性、经济性和美学性的价值导向和城市空间表征,并剖析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要素,揭示了空间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步建构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的方法体系,建立空间形态的结构骨架与外在意向的整体控制框架,从基于公益性的空间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性的设计修正、基于操作性的控制管理等方面,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庆悦来生态城模式——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遍运用的"超大街区"的规划方式不但影响步行环境和城市品质,而且易造成交通堵塞的问题,重庆悦来生态城规划结合"五个重庆"的发展战略以及场地复杂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行人步行优先、结合轨道站点开发、人性化尺度空间以及城市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规划模式。介绍了以"小街区"和"城市格网"为基础的这一规划设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段进  李志明  卢波 《城市规划》2003,27(7):61-63
由SARS病毒的防治反思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城市防灾问题必须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出发 ,化被动为主动 ,在城市整体形态研究的一开始就关注城市发展用地、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用地形态等方面 ,从而在根本上有利于城市的防灾与减灾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了"独立服务区"及"竞争服务区"的概念,并解析独立服务区对城乡公交运营效益的影响机理。以山东新泰城乡公交调研数据为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独立服务区对城乡公交运营效益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独立服务区的规模和发车班次调整,竞争服务区的发车频率和服务范围调整角度,提出了城乡公交规划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城市病"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城市空间系统阐述,指出:对于中国大城市的建成区和半建成区,需要确立"空间组织优化"的规划主题。在此主题下,论述了出行尺度、出行方式和组织层次等三个空间组织方面的优化内容;提出,大城市空间规划需要基于交通行为选择调查,遵循一种"渐进式"的规划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城市设计运行成为公共干预、协调建设活动中各种利益的工具;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设计从静态蓝图变为动态的运行过程。城市设计实施评价正是这一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的实施评价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城市设计运行中面临的机制性问题,并以建立城市设计利益协调机制、部门协作机制和加强管理技术手段支撑作为结论。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公共空间面临总量不足、布局不佳和可持续性差的严峻形式,这与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现象、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等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兼有购物消费和公共休闲功能的新型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并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类型、经济属性、市民消费行为特征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结合空间生产和新城市主义功能复合理论,对该类空间的界定、形成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能够通过空间收益的经济关系提高市民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