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建筑师》2016,(5)
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乡村建设,已有了一百年了。一百年的乡建,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是知识分子、实业家、社会机构和村民及村民共同体合作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单一建设到系统建设的过程,是民间推动到政府主导的一个过程。百年乡建,是近代以来强国梦的重要部分。当下,乡建进入了第二个百年——新乡村建设。后现代化赋予了乡村新的价值和使命,新乡村建设需要有新的外部力量和农民合作,需要政府有新的作为,需要新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第二个百年乡建的起步,是中国梦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通过参与到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举办“一村一景”景观竞赛活动,分析归纳了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把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与乡村景观设计相结合,赋予乡村景观文化内涵、凸显地域特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重要意义,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的规划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乡村政策的梳理,整体分析了国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政策演进的脉络和要求,从广东省的层面剖析了乡村规划建设政策推进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从乡村规划编制到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提出,广东省的乡村建设实践在村庄规划编制、乡村特色挖掘与塑造,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新农村“组合抱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建设、以“道”兴村的模式。同时指出,未来乡村振兴应该结合文化、产业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总结,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4.
韩国新乡村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新乡村运动是一场由韩国政府主导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全民运动。其特点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激发广大农民改变旧貌的热情,让农民在新村运动中受惠,从中探索出一条扶贫、致富的道路。免费向各村提供300袋水泥,是韩国政府打响新乡村运动的“第一炮”,茅草屋变砖瓦房,油灯变电灯,则是韩国乡村面貌变化的第二步,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韩国新乡村运动的核心。期间,一首《致富歌》唱遍韩国乡村“清晨的曙光照亮,让我们振作精神,走向致富的前方。拼搏、奋斗,我们的前程充满辉煌。”深究中韩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就会发现,韩国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中国目前遇到的问题多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相信韩国新乡村运动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调整农村政策和产业结构、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都会有所启示。我们更相信,中国农民的前程也一样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5.
新乡村建设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关于乡村建设的研究可上溯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当前的新乡村建设是基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将会影响国家稳定和现代化进程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新乡村的建设包括城乡二元制度的调整和乡村多方面的综合建设内容,需要政府推动、农民参与、社会支持,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在实践中,既要创造新乡村建设的样板和模式,供各地借鉴和参考,也要提出客观的指标体系,对新乡村建设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宏仁村,云南滇池东岸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传统的彝族村落,行政上隶属昆明市官渡区,自古以来即是旱涝保收的丰裕之地,有“昆明菜篮子”的美誉。最近十年,在城市化扩张的侵蚀下,它逐渐变成一个没有耕地的城乡结合部,村民也由地道的菜农变成了以租房与打工为生的人群。2010年,当地政府推出城中村改造计划,要把村民在第一次改造中新建的砖瓦楼房,彻底变成现代化的商业街和城市住宅小区。拆迂与改造引发了剧烈的冲突,在经历了与拆迁方的激烈对抗之后,2012年3月,宏仁村的人们选择在学者的帮助下,尝试亲手设计和改造自己的故乡。这种由村民自发自主去迎合城市化现代化趋势的改造行为,在中国当代城乡建设史中当属一个“异类”,其对于当下乡村建设或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正>1908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米迪刚,就在河北定县翟城村搞乡村合作社、村民自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甚至掀起一波高潮,有700多个团体和机构,各种实验区1000多处。其中以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创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最为知名。后因日本侵华战争等原因,乡村建设运动陆续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如何破解"三农"问题,既是国家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专业人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建筑学界、城乡规划学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建设中,从建成环境改造、乡村产业帮扶到社会组织改进多有涉及。在推动"新乡村建设"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新问题。为此,笔者与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分别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困境、现代国家构建与乡村治理、土地流转与人口流动以及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温教授的论述有助于理清问题,以便更加踏实、有效地介入乡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9.
谢瑞武 《城市规划》2023,(3):22-27+37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乡村地区是与城市差异而等值的战略性空间,如何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成都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实践,将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总结为对“人城”“人地”“人景”“人治”“人居”“人产”六大关系的处理,同时结合成都的实践探索,按照公园城市的场景营造理念,提出超大、特大城市乡村区域应营造“自然生态场景”“现代产业场景”“和美人文场景”“品质生活场景”“大美乡居场景”“社区治理场景”六大场景,推动乡村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的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从来不乏民间的探索者。早在1908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米迪刚,就在河北定县翟城村搞乡村合作社、村民自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甚至掀起一波高潮,有700多个团体和机构,各种实验区1000多处。其中以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创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最为知名。后因日本侵华战争等原  相似文献   

11.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多处于“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阶段,无差别政策供给导致的路径偏差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提出再造乡村多维价值,重塑主体关系,实现多层级赋能提升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路径。构建了精准划分村庄类型、引导乡村收缩发展,厘清可用资源、创新利用方式,空间设计、产业发展、社区营造三位一体,差异化政策供给、全过程建设管理的落实就地城镇化目标的乡村规划思路;并以西安高新区八村为例,通过村庄类型细分及就地城镇化驱动要素识别、村民全面发展的“为村产业”培育,“村—地—校—企”的合作型村庄建设、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下的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为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规划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1“千万工程”背景下的乡村工业遗存更新乡村工业曾是推动我国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如今已进入第三阶段,“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三农”领域的先声((1))。乡村产业也在迭代升级,乡村经济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成为村落中的衰败区域。尽管部分遗存已进行了更新,但在此过程中又出现了“翻新即更新”的问题,仅对闲置工业建筑进行翻新,  相似文献   

13.
《园林》2018,(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建设的思潮高起,传统乡村建设中所呈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村落建设传统破碎,乡村环境文化断裂也逐渐凸显出来。建设美好乡村,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大力弘扬优秀乡村环境文化,合理规划村落建设与保护,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阐述苏州传统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苏州传统乡村的发展趋势,以园博村柳舍村为例,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分析苏州传统乡村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王竹  王珂  陈潇玮  郑媛 《风景园林》2020,27(4):69-73
针对当前中国浙北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乡村的乡村景观营建同质化、偏重外观审美、忽略内生动力等问题,基于乡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单元系统”理论,建立乡村“人地共生”景观单元的认知框架,提出以村域为景观生成与演变的单元。通过“单元系统—单元自成”程序的调控,明确村域景观特征在人地互动作用下的空间生成与演变机制,并建构了乡村景观营建在村域尺度上的基本模式。首次从较小的村域尺度和人地互动的内生动力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的生成与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转型期存在的问题,指出公共空间对于乡村社区重建与整合的意义。以杭州华联村为例,从村庄整体、组团邻里、居住单元三个层面,探讨基于“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冬  施红 《室内设计》2015,(2):20-24
在当下的乡村建设中,规划师、建 筑师介入乡村营造已成必然,而在这一过程 中,方法的转变异常重要。本文以云南三个 民族村寨的研究及规划设计为例,讨论了乡 村规划设计从“主观设计”到“村民自主”到 “学习地方”的方法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1,(3)
百年来中国农民现代化探索主要经历了理念启蒙的倡导期、社会实验的探索期、理想浪漫的实施期、开放务实的发展期四个阶段。这是一个从简单、含糊、笼统、被动走向丰富、明晰、具体、主动的伟大进程:一是从理念务虚向实践务实的转变,二是从受众承教到获得主体性的转变,三是从简单认知到多元化理解的转变,四是从相对封闭向开放广阔的转变。农民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与方式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之策、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情感认同的内化交流。未来,要通过乡村善治进一步推进中国农民现代化进程,在人的现代化、协同发展、分别施策、精准对策上下功夫,发挥特色优势和加强制度创新,确立城乡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发展之快,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同质同构”的关系,正在向“异质异构”转变。传统民居集落必然会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所以从区域角度、结合村镇建设、正确把握其功能的更新,是传统民居集落保护与更新成功的关键。一、乡镇结构的转变和“乡村城市化”的误解1、从“同质同构”到“异质异构”1994年4月初传媒报导了这样一条信息:宁波邱二村兼并了两个邻村,江阴璜土镇的黄市村被并入镇办企业东阴第二合成化工厂,但仍保留村名,一篇名为《乡村结构面临挑战》的文章评论说:“传统农村的格局基本是平面的,村与村之间是同质的,……大家务农,不分轩辕,但自从有了乡镇工业,不过一二十年时间,就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表现为“村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村与村同质,平面结构的状态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三种形态第一,学术研究形态的新乡村建设。近几年,我国乡村研究正在重新兴起,包括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不同乡建学派代表人物传记、典型村落调查等方面的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以华北和江南农村为样本的乡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究,如黄宗智等人主编的《中国乡村研究(1-3辑)》;2.对1920-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史的研究,如郑大华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3.对乡村建设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史的研究,如《晏阳初传》、《晏阳初传略…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6)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2013年5月,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至11月,全国已经有1100个乡村被确定为 “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目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出了十大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美丽乡村创建的内容因村施策、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