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涛  柳云雁 《中国园林》2023,39(4):47-51
黄河中游地区具有深厚的黄河形胜营造、景观审美 传统,从而留下“黄河禹门”“舜都蒲坂”“潼关天险”等 一系列声名卓著的黄河形胜。拟揭示禹门“龙门相峙”、蒲坂 “表里河山”、潼关“丸泥锁钥”等藏匿在形胜背后的景观格 局,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分析形胜景观格 局的规律性,追溯形胜特征的形成路径及阶段性成果;其中发 掘了“景象”“形势”“四望”“心象”“因借”等景观格局 构建的内在机理及其形胜景观“现象”的审美“动因”,进而 解读了因地制宜的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智慧及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刘玲 《建筑与文化》2021,(10):33-35
梳理有关嵩山各类地理范围的定义,并结合嵩山文化圈的圈层划定,文章将嵩山形胜圈划分为大嵩山、大嵩山地区及"天地之中"三大形胜圈,并对其进行量化,同时对大嵩山地区形胜圈中的山水形胜资源和古登封县城与外部形胜的关系进行明晰.嵩山形胜圈的划定为研究各圈层内的山水形胜、文化资源等提供了确定范围,大嵩山地区形胜圈中的山水形胜梳理为研究圈层内都邑、历史建筑及园林地景与山水形胜的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形势学说在我国建筑的营建过程中一直占据主要的指导地位,文章从"形"与"势"入手,以唐长安城为例,结合形势学说、自然形胜,分析其在唐长安城城市选址、规划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及特征,进而总结出唐长安城在"形势"格局上的各项特征。  相似文献   

5.
延安园设计以西安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地区园为切入点,整合传播生态文明的景观设计理念、方法和成果。分析了延安市的山水地貌特征与历史背景,提取当地山水形胜的基因,我们架构出延安园的山水骨架;通过空间序列的整合、尺度转换,我们探索出延安园形胜与意境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发掘韩城地区人居营造的本土经验,着力说明人文精神与山水自然、城乡建设的关系。在提出本土营造之"文·景"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县域山水形胜、聚落相址营建、"韩城八景"几个方面切入,提出了地景视野下区别于现实自然地貌的形胜思维和人文山水,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居环境意义空间和文态结构,以此例证山水韩城的规划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1.何谓"踞山"在结合自然山水的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有一种依凭山地形胜构建城市格局的规划方式,古人称之为"踞山",另有"坐山"、"依山"、"傍山"、"枕山"等记载。《说文》所释:"踞,蹲也",有占据、盘踞、依靠之义。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踞山"一词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对复杂山地形势及其形胜资源的凭依与妙用,进而塑造山城一体式人居格局,体现一种紧密相联、和谐共生的山城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颖  刘晖 《风景园林》2019,26(11):80-84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城市的选址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我国古代城市选址非常注重对城市周围的山川形势、水文地质、自然资源等进行综合考察,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形胜”思想的体现。所谓形胜是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环境优势的概括。在古代城市形胜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城市形胜是构成城市景观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玲  田国行 《中国园林》2021,37(12):110
以探讨中国传统营造中“模数化”的空间规划控 制方法在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为核心,尝试将传统 营造方法转译于现代实践当中,以期改变浅山区乡村景观空 间控制的无序性和规划与自然山水环境割裂等问题。在传统 “模数化”规划方法的指引下,提出理想情况下浅山区乡村 景观规划“守望形胜、因借地景”2个层面的空间控制路径和 “胜”“势”与“视”3个层级的模数控制,并将其灵活运用 于嵩山浅山区金银花溪乡村景观规划项目的空间规划控制当 中,旨在激发传统营造的现代应用价值,构建浅山区乡村景观 空间呈现内外联动、互通共融、协调统一的风景整体。  相似文献   

11.
陈芊宇 《四川建筑》2007,27(5):33-34
形胜概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历史地理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形胜本身具有景观元素,与地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中阐述形胜在景观设计与地景学中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发掘韩城地区人居营造的本土经验,通过对县域山水聚居模式、标志体系与核心发散模式、"地、建、文"模式等内容的研究,证明本土营造智慧在于其空间形态的背后自有一番"道理"的牵制,在于一种超越物质的,关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乎"整体性:山水聚居模式""关键性:标志体系与核心发散模式""关联性:地、建、文模式"的辩证"状态"的呈现,以此例证山水韩城的本土规划智慧。  相似文献   

13.
晋陕黄河沿岸地区具有深厚的山水营居传统,形成了黄河聚落极富特色的山水空间构建经验,这种以山河大地为对象引导人居规划设计的"地景"智慧,是构建沿黄地区现代城市人居模式的宝贵资源。然而,这一优秀的人居智慧和数千年的山水传统几乎断裂。文章拟揭示城市山水地景营造体系的人居内涵、性质与任务、作用机理以及设计理论与方法,为黄河地区人居发展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地域文化传承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吴潇  李鑫  赵炜 《风景园林》2019,26(12):52-57
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格局。对近400首描写关中风貌的唐代诗词进行筛选梳理,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可视化分析将关中地区划分为长安故都、行宫别苑、山水形胜、田园意境和雄关遗迹5种景观空间类型,并进一步对人文景观情感特征、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语义网络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词条语义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征,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绿""素""青""朱"为主的景观色彩分布格局,人文景观情感在区域中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建筑与文化》2016,(11):114-117
文人是中国文化体系下的特殊群体。文人主导的人居环境营造具有特定内涵,对于理解本土城乡规划与风景营造智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韩城县域人居环境为例,阐述了本土营造特有的人文标准,分析了韩城地方文人在人居环境营造中发挥的作用,从文人视角探讨了韩城县域规划设计的具体方略。由此证明了文人规划师的一种山水"形胜"与人文"意义"相结合的人居空间构建方法,反映出本土营造的追求和理想。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8,(10)
海岛型城镇作为山水城市的一种特殊类型,拥有独具海岛特色的山水空间环境。山、海等山水要素承载并见证着海岛型城镇数百年来的空间演替和文明起落,是海岛型城镇空间特色的重要来源。文章针对近年来海岛型城镇空间同质化、特色彰显不足等现实问题,以福建省东山县双东湖片区为例,在梳理现状山水要素与城镇空间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宏观尺度建构山—城—海秩序、中观尺度营造山水景观环境及微观尺度彰显山海人文内涵的海岛型城镇山水空间营造思路,并以城市设计为手段,从山海定势、山水营局、山水构景和山海创境四个方面提出海岛型城镇山水空间特色营造的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镇的山水空间特色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水"是中国传统居住的理想。在当今高密度居住社区中倘能再现山水意象,殊为不易。本文分析了20年来几个居住社区的设计探索,试图把中国园林中诗情画意的理想在较大尺度的场景中呈现。在青岛、都江堰、浦东、奉化、温州等地的实践中,利用山水环境条件,运用陈从周《说园》中所总结的"对景借景""小中见大""动观静观" 3种造园手法,力求形成山水社区的空间环境。这几个社区必须面向日常生活,面向当下。社区的主要建筑内容就是普通的高层住宅、多层住宅、低层住宅,运用不同空间组合和类型变化,强化山水意境,营造戏剧性效果,力求形成新的"模山范水"。  相似文献   

18.
山水环境在晋祠(1)的选址与兴建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步考证了晋祠建祠前的原初山、水环境以及建祠过程中对晋水的利用状况,据此考据晋泽演变过程及晋祠水环境变迁过程。在山水环境影响下晋祠祠区气候条件优势,形成了"山-水-祠-城"空间格局模式,为深入研究晋祠的相地造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风景园林中的形胜内涵历史久远,丰富多彩。其释义解读已包含文化、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领域。从形胜的释义内涵基本概念出发,辨析其在风景园林历史中的作用与影响,得以继承与发扬。将形胜观念运用于现代风景园林理论及规划设计中,进一步丰富其地景文化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