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阳台是建筑物中的一个“灰空间”城市居民楼的阳台设计,在中国成为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阳台本是建筑物中的一个“灰空间”。所谓“灰空间”,按我的理解,就是建筑物中的某些带有敞开式部件,将该建筑物的某些部分与外部环境直接沟通而形成的那个空间,比如中国古建筑中的亭、台、榭、廊、舫、轩等,就都含有或大或小的“灰空间”;西洋建筑也很讲究“空间”的设置,楼宇阳台便是其最常见的形式。但是在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中带阳台的居民楼虽然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到处都经常看到兴高采烈迁入其中的居民,但往往是随着居民的人住,阳台也便渐次地消失,那消失的方式,便是将其封闭起来,成为一间带窗的小屋,有的更拆除阳台与住房间的承重墙,使其连为一体。开始,封阳台还是住户“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后来,形成了“统一行动”,有的宿舍楼因为住户属于同一单位,封闭阳台更成为了各家均能分沾的一项“福利”。  相似文献   

2.
"台"的嬗变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月萍 《四川建筑》2002,22(1):25-27
本文通过梳理“台”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对其作了一个历史范畴的诠释,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实例,来揭示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建筑文化的春天——"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回顾自1989年第一班“全国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以来先后8次会议的历程、特点和成果,首次概括并提出“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而且对“科学与民主,创新与复兴”这一文化主题所引起的建筑思想变革以及其社会反响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王伟鹏  陈伯超 《华中建筑》2006,24(11):183-184
该文通过质疑这种目前仍然有着巨大影响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将用来评价中国近代建筑所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评价中国的近代建筑的标准不应该是“欧洲中心论”,而应该立足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特殊条件,建立起一种新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国观”,并对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观”的内涵进行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5.
"亭"考     
张渝新 《中国园林》2002,18(3):76-79
以研讨中国建筑发展史的角度,从历代文学记载中来探究中国园林的标志性建筑-“亭”的起源以及它的形制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从四个部分的讨论,得出亭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台”,战国、秦汉时成为亭,东汉受佛教的影响,建造成佛塔,通过丰富的史料使读者直观地了解从汉末到唐代“亭”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漆山 《新建筑》2001,(6):38-40
通过旨在纪念梁思成先生的梁亭的设计,阐述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研究和思考。试图从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提出了“线的构成”及“大量且深远的悬挑”等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央“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新精神,按照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循环经济的新要求,受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国内有关单位,申报了建设部科研课题“砌块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该课题获得建设部科技司的批准。  相似文献   

8.
王晓  李百浩 《新建筑》2008,(2):125-127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范畴,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虚静”美学特征包括“虚”、“静”、“动(静中寓动)”三个层面,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主要体现在“极简”、“虚”与“空灵”、“清淡”、“静”、“静中寓动”等方面。分析具有“虚静”特征的现代建筑,可以发现其中显著的中国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9.
余迅  卢求 《时代建筑》2004,(1):124-125
“中国当代建筑展”于今年10月10日至12月20日在德国莱茵河畔著名城市杜塞尔多夫市“建筑之家”举行,此次展览在德国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圆满成功。近二十家中国大型设计院和中小型建筑事务所参加了此次展览。这次展览是由“德中建筑协会-DCB”及德国最大的北威州建筑师协会AKNW联合举办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晓 《新建筑》2007,(3):4-6
讨论了中国古代美学中“放逸”的哲学基础与美学特征,比较了其与解构主义的主要异同;通过以“放逸”的美学精神对解构主义建筑的解读,提出除了理性主义以外,二者的精神比较接近,认为依据“放逸”精神的中国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可以参照解构主义建筑,本着理性主义精神进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葡萄牙历史环境修复更新项目实践经历,记录了中国团队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端点之一的里斯本市使用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解决西方语境下的设计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中葡双方设计思路和手法的交流与比较,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范式与手法应用于西方场景中的适应性。中方设计团队在建筑方面以气韵相合为法则,营造了顺应场地气息的整体环境;园林方面以传移模写为法则,构建了"可游可居"的空间结构,营造了基于园居生活的适地情境。实践说明了中国园林在伴随祖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可以极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03,19(12):57-59
在西方人看来,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虽然说是有点内秀式的诗意,但却不免有点感怀式的忧伤。这种既优美又忧伤的情与景的营造,是中国园林创作人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成果等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文人心理消极”的反映。然而,这种文人消极心理影响之下的东方园林,也的确产生了一种阴性以至病态美的形式。进而,这种美的形式又有一大批由内心深处痛之和爱之的欣赏者。  相似文献   

13.
园林景观设计是本校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基于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提高其建筑设计水平。鉴于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群体组织、营造空间序列等方面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亦有助于创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该文通过一个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中的继承与发展。介绍了该作业题目的设计,并选取三份学生作业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武汉由于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内地城市中开埠较早,近代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伴随西方传教士涌入武汉而产生的教堂建筑,与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中国古典建筑相比,几乎找不到任何传承的关系。但就是这些风格"迥异"的教堂建筑,逐渐冲击与促进了武汉近代本土建筑发展,并在当今成了这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文对武汉近代教堂建筑①的类型进行研究,希望对该类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规划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广州广州萝岗中心区市民服务中心的设计过程,旨在通过基地环境的分析与解读,探讨创作经济、适用、美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建筑的系统方法与思路,在融入城市和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构筑和谐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逐步改善的现状,使居住者对建筑室外环境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美观而且要求方便实用,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及物业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室外环境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对程泰宁院士及其创作团队的设计作品龙泉青瓷博物馆方案的创作过程的记叙,探讨中国传统“道”“器”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可依循的设计思考途径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笔者从中国传统哲学谈起,以阐释建筑本源作为思维的主线,将发掘建筑的精神意义作为目标,以记叙设计中方案推敲的过程为方法,将程院士在建筑设计中和设计外的一些思索揭示出来。借此设计案例的分析,展示了中国哲学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发展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熊伟 《华中建筑》2001,19(6):21-28,36
该文通过对建筑造型设计中线条运用以及通信建筑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线条处理是现代建筑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对于通信建筑具有特殊的意义,并且,通过四川移动通信资阳公司网管楼设计的实践,体现线条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建筑意境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李波 《华中建筑》2006,24(11):51-5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为核心的美学范畴,是艺术美的本体。该文将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这一范畴运用到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并通过创作者(建筑师)和接受者(欣赏者)对其意境结构进行剖析.从而充分挖掘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独特的意蕴,为建筑的赏析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汝玉蕾  马全明 《华中建筑》2010,28(4):158-160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建筑景观,具有珍贵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该文对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做了详细分析,并指出该类建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结合建筑现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为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