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人工智能中的情感计算与参数化设计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研究法、模拟法对不同的建筑及空间形式的情感进行数字量化研究,通过研究携带不同情感强度e的小空间所产生能量的吸引、传递、衰减的过程,从而得到能够阐释不同情感空间的空间矩阵N,并借助参数化设计将其进行可视化操作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人对空间的体验与感知不应为实体的墙面所限"——Robert Iwrin(荷兰艺术家)办公室的环境,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逼仄、程式化、隔绝情感的。然而,未觉建筑事务所(waa)在处理本案办公空间的展示中心时,却试图打破一般展示或销售空间的商业化手法,以"策展"的形式,依照人流动线,营造了一场情感的旅途。这座展示中心位于上海长阳路。场地本身是个四面玻璃的半透明建筑,为了保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情怀展示着城市的情感记忆,本文从景观感知的视角入手,从体验者感知、空间感知、业态感知、公共设施感知四个角度,建立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景观感知评价体系,据此评估上下杭历史街区景观感知发展水平,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景观感知提升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相较建筑性能模拟在设计实践中的普及,数字化工具对传统设计中空间品质等相对经验性知识的支持较为缺乏,建筑设计正趋于理性化。东京办公楼设计方案展示了建筑设计实践中数字化工具的另一种可能性。文章通过对室内空间开放感进行参数化建模辅助立面设计和深化,以空间感知的量化评价回应设计需求,从而展现了传统设计方法中重视的空间品质能被融入数字化设计实践中影响设计决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谢秀丽  刘冰 《风景园林》2023,30(3):113-121
【目的】探究视障者在城市公园的感知与体验,了解视障者理解和诠释景观的方式,这对提升公园无障碍环境品质十分重要。【方法】组织视障者在广州市云台花园进行景观漫步游览体验,依据其行为模式、感知和体验,分析视障者的公园游览行为、特征与情感。【结果】研究发现:1)视障者景观感知过程表现为“景观符号—经验感知—心理表征—自我想象”;2)视障者景观感知以游、感、思3个阶段的景观体验为重要内容,表现为物象、知觉、想象与情感的推进过程;3)视障者对过往的回忆与将来的想象情感反映强烈,景观情感更为突出。【结论】研究构建了视障者景观—感知—体验的关系,可为包容性公园景观及无障碍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6.
交融与绽放     
正Sun-Stone RD Center位于山东省德州市临邑索通发展工业园区,是一个集现代高精技术研发与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建筑,同时还是一个为企业量身定制、充分展示企业魅力的建筑,主体结构共分四层,包括一层半地下空间与三层地上空间。项目运用极简的设计手法,通过多变的体块穿插构筑光影错落的立体建筑空间,改变了传统办公建筑的对人与自然的割裂,实现了空间渗透,将多平台自然景观与办公界面衔接互动,增加互通式体验。为了实  相似文献   

7.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机交互不断革新人们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景观。为了系统性厘清人机交互如何作用于景观感知,首先,分析了人机交互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体验需求的影响。其次,基于人机交互的作用媒介和机制,从多源数据拓展空间信息范围(感知维度)、多通道交互增强感官体验(感知方式)、实时计算强化动态响应过程(感知过程),以及情感计算触发情感反馈(感知效果)4个层面,提出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的影响。最后,探讨未来在新信息技术、新交互方式、新智能反馈、新情感触发的背景下,人机交互可为景观感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风景园林研究方向拓展和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融合性是由物理现象发展而来的理念,符合当下展示设计领域跨界和协同发展的趋势,涉及不同展示区域中内容与功能的转化。该文通过分析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的概念设计,研究构成展示融合的空间要素和自然要素,以及展示系统中的感知、情感、氛围等要素。基于融合性的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博物馆主题、观众及展示技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9)
目前,国内展示设计研究大多为造型领域的色彩、形态、结构、材料、空间的组构研究和媒体技术领域研究或者学科的纵向研究。文章以用户交互体验设计为切入点,明确了展示设计"以人为本"的交互性核心思维,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机工学、计算机科学的视角研究展示活动中的用户体验:如何通过产品(实体、虚拟、服务)为媒介实现人的行为,提高展品信息传达的效率、提升体验享受等。对交互设计在展示空间中应用的理论探讨和交互设计的应用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挺  黄一如 《新建筑》2022,(4):72-77
感知密度既是解读物理空间的途径,也是表达空间体验的关键指标。随着建成环境物理密度的提高,感知密度日益受到关注。通过CiteSpace对WOS数据库的分析可以发现,感知密度研究经历了三个特征化时期,并在学科类群间隐含了一定的区隔:心理学、社会学为代表的研究以针对人密集程度的感知为视角,环境、城市类研究或者说广义的建筑学研究则多从空间角度切入。这一区隔的存在说明有必要建构具有综合视角的整体研究格局,即在融合分离视角的同时,辅以新技术的加持,推动感知密度研究不断向综合化、量化、可视化、动态化等方向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飞速发展可以看作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苦恼与忧虑,即情感空洞。调节情感的失衡,从用户感知上了解需求,逐渐成为室内设计师所关注的重点,触觉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文章针对触觉设计的产生与发展、触觉体验的过程以及使用群体的需求等多角度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总结触觉设计的影响。以用户触觉体验为设计基础,使用需求为源点,打造人与空间交互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典型的“可变空间(Convertible Space)”,万科体验中心从多个层面展示着空间的可能性。它意味着,建筑和空间不只出现或被使用一次.只要它们具有可用性,就有潜力被转化。都市实践小组设计的“万科体验中心”,一方面探索了建筑、空间的生长性及可持续化问题;另一方面,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空间发展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贵州关岭组顺层边坡多层滑面的空间形态及其力学参数是影响边坡支护设计的重要部分。论文以贵州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人工开挖高边坡为例,论述了确定空间形态及其力学参数的原理及方法,取得了显著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蒙山下民宿"云舍"的设计过程,将其归纳为以"云"这一类比物进行"拟物"化的思考,并通过建筑形体、流线架构、空间体验以及材料感知等建筑语言形成独特、可被感知的空间氛围。希望以这个设计和思考历程回应场地与建筑、材料与形式、内与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代博物馆空间的复合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欣 《新建筑》2011,(5):68-71
当传统以收藏展示为首要功能的博物馆把服务的主要对象转向观众时,对观众多重感知体验的关注成为当代博物馆空间发展的重要趋势。复合化模式正是通过建立一种集约共享、灵活可变的规则对当代博物馆空间进行整合,让观众在博物馆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在这个复合的过程中,当代博物馆的设计层面涉及到项目定位、功能策划、空间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更新,相关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应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跟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由对常见多层办公建筑空间的体验,针对体验过程中所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进而探究通高空间在多层办公建筑中的设计应用。论述由笔者为该文所提出的三种典型类型,并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基于以上基础,运用场景和叙事理论,对三种典型类型作以剖析,将空间场景化,构成场景语汇,结合叙事结构,对其进行结构性编排。通高空间在界面、尺度、位置等层面的变化可形成丰富的场景语汇,借由叙事结构的建构,可形成具有多空间语汇的办公建筑,改善办公建筑的办公环境,优化空间体验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4)
以零售业为研究背景,IP商业化项目为研究对象,考察能够影响零售业IP商业化项目顾客传播意愿的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首先,顾客对零售企业IP商业化项目的感知、沟通实施以及项目粘性是影响其传播意愿的关键因素;其次,顾客是通过主题选取、素材呈现、现场体验和展示执行四要素对零售业IP商业化项目产生感知进而影响其传播意愿的;再次,沟通实施和项目粘性在顾客对零售业IP商业化项目感知进而产生传播意愿的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空间环境中的用户情感需求为切入点,借助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及用户实验来系统阐述在以人为本的智能空间环境中,如何通过增加人屋交互设计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形成空间的情感设计。研究成果包括面向空间情感识别及计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借助实际设计案例和用户实验形成的以用户情感需求为导向的人屋交互设计方法;对未来智能建筑空间环境中提升用户情感体验的可能方法和方向的探讨。研究将为发展更智能、更具有共情能力的智能建筑环境起到推动作用,并形成更好地满足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和空间体验的设计方法,对用户中心化的智能建筑设计方法起到扩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区规划发展迅速,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通过观察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现状提出一系列现实的设计问题,分析了此类空间在可感知性设计上的优良缺失,指出户外活动空间应当给使用者最安全、可达、参与感强的感知体验。  相似文献   

20.
沈伊瓦 《新建筑》2010,(6):83-83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城市·环境·设计》杂志(UED)主办的第四届国际青年建筑师及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双年展于2010年10月15~2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时态空间展出。本届双年展延续了对参数化设计领域的关注,主题为:数字现实(Machinic Processes)。展览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多所著名院校及多位青年建筑师参展,丰富多彩的设计作品展示了最近两年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