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全球推行国家公园运动的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决定,将国家公园的建设提升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3类现行的国家级风景资源的管理体系,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并针对我国国情,分析现行国家级风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原因。然后对比美国、德国、日本的国家公园体系,借鉴其在管理体制、法律体系以及经营模式方面的经验。最后提出对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构架建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上事件暴露出风景名胜在保护上,还存在很多漏洞。 一、管理机制落后:从纵向来看,在我国,建设部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最高管理机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义上等同于国外的国家公园。但是地位和保护力度却远远达不到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因素的限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义上属国家保护.实际的管理却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重旅游经济效益.轻资源合理开发,往往急功近利,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立法保障的重要保护地类型,与国外国家公园体制耦合度较高,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编制模式、规划审批、实施管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借鉴价值。依托风景名胜区等现有保护地,建立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规划管控体系具有积极价值,是我国国家公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5.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是位于武汉市主城区内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边缘自然环境不断被侵蚀的现实条件下,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中型湖泊,探究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对同类湖泊的保护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概念规划为例,对城中型风景区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向华 《中国园林》2006,22(9):92-94
拥有147 000km~2土地的尼泊尔已经把11.3%的国土划入了8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域,在多年的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尼泊尔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认定,大体与国外国家公园相当,且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深度,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能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介绍尼泊尔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和建设经验。总结其可借鉴之处,对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超 《中国园林》2015,(2):28-31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引导的开发行为,加大了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导致一些风景名胜、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被企业占有和破坏,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制度,规范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行为。简要介绍了中国风景名胜区转让经营的现状,重点对当前风景名胜区转让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整理了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行为,探讨建立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加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监管力度等一系列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规划历程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祝根  李晓蕾   《风景园林》2017,24(7):57-64
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是基于澳大利亚国土范围内特有的生态、物种和景观资源保护而建立的自然资源保护地,对澳大利亚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了核心作用。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促进保护地规划系统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规划建设的过程、经验和思路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发展过程的梳理,将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规划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对其建设背景、过程和核心内容做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其国家保护地与国家公园的协同规划矛盾做了分析,对其实施的体系建设策略做了解读。协调好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及国家风景名胜区三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体系建立机制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前提条件与关键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从指导框架、保护体系、规划合作以及监管机制4个层次对澳大利亚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在创设之初借鉴了国外国家公园体制的经验,具有较好的制度和实践基础。开展风景名胜区制度与国家公园体制对比研究,对支撑中央改革决策具有积极意义。界定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中国国家公园的定位与建设目标,对比分析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与国家公园体制的共性和差异,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及其体制建设的标准、规划、试点、法律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与中国风景名胜区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另一方面风景区的管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了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公民的高度关注。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究竟应该怎么管理?怎么规划设计、开发与保护?作者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和美国国家公园进行了诸多方面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风景名胜区应该借鉴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 起步阶段,社区参与制度作为国家公园管理 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公园内的地方社 区寻求经济社会福利的重要保障。本文拟 在评述近年来国内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 国外国家公园体系中社区参与制度的经验, 并基于集体选择理论,从制定和执行两个 阶段,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中7条 社区参与制度设计原则:清晰界定用地边 界和行动主体;制度必须因地制宜;获得政 府认可的社区自治权;完善监督机制;制定 分级制裁机制;建立解决冲突机制;构建嵌 套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特征的调查和与国外国家公园分类的对比研究,明确我国风景名胜区分类的目的、意义、原则和途径,在考虑到分类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突出我国风景名胜区承载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历史信息集中的特点,编制风景名胜区分类的技术标准,为实行风景名胜区的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园的设立源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公民游憩思想的发展,保护和服务是国家公园的2个重要功能。在国家公园公益性的理论溯源、特征总结基础上,将其内涵定义为:在资源保护和公民游憩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家公园产生的所有正向外部性均属于公益性范畴。而后对比美国国家公园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体制差异性,包括管理机构、申报方式、立法保障、土地权属、经费预算5个方面,再基于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发展状况,对其中较为突出的门票价格规制、公益教育服务两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旨在通过借鉴别国经验,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英两国国家公园规划管治体系的基本组织机构、要求和层次.分别对2个案例地--中国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英国New Forest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划管治背景、现状及内容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中英两国国家公园自然旅游规划管治模式的差异、特征,并进行了原因解析.最后基于比较分析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英国国家公园管理对我国风景区旅游规划管理的若干启发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主要载体和申报项目来源,在中国保护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当于国外的国家公园。简要回顾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风景名胜区申报设立的过程,介绍了当前管理的现状,并对公众和业内人士在风景名胜区申报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答,重点对当前风景名胜区设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风景名胜区设立的建议,通过有效完善风景名胜区的设立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源于名山大川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将自然和文化高度融合,不仅保存了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孕育了极为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等高超的生态伦理和智慧,对民族的宇宙观、国家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象征、思想的载体、精神的家园、文明的诗史。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构建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应该作为和谐发展的典范、文明互鉴的使者、美丽中国的代表以及美好生活的家园,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为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特类型,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