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芜湖某框架结构综合实验楼为例,对其结构抗震鉴定的全过程进行介绍,系统分析结构损伤现状检测、材料性能检测、变形检测、抗震鉴定及验算过程,结果表明:本工程按C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50年)进行鉴定,综合抗震能力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从而为后继改造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修订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及时进行了修订,并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对新版鉴定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了介绍,包括现有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规定,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及确定方法,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以及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试验分析、数值模型分析等方法,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对某砖混结构营房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为既有营房抗震鉴定和加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经现场调查分析,该营房存在局部钢筋锈蚀、混凝土酥松剥落等结构性损坏现象,应进行加固修复处理;按照B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40年)进行抗震鉴定,该营房部分抗震措施和首层部分墙段的抗震承载力均不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应进行抗震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建筑加层改造工程的法规、政策及技术依据,分析了建筑加层工程的后续使用年限和抗震设计标准、包括荷载、地震作用的确定及对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提出了设计建议,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某3层框架结构工业厂房,因使用功能改变,要求加层改造为6层框架结构的学生公寓。对结构直接进行加层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部分框架柱轴压比超限,部分框架梁配筋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部分层间位移超过抗震规范规定限值等。为此进行了房屋的质量检测、鉴定和结构加固前后的分析,依据现行抗震规范完成了工程的改造和抗震加固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旧厂房的改造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结构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包括原老馆的抗震加固改造和新建两大部分,其建筑空间形式丰富,内部功能复杂、多样.结合建筑总体功能布局要求以及对老馆的抗震鉴定结论,保留老建筑中西、北段,采取抗震加固改造的方式,保留原有地上3层建筑格局;对南段采取抗震加固并加层改造的方式,地上由3层增至5层,保留老馆按30年设计使用年限进行加固改...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引入了既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但并未考虑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内既有建筑的可变荷载取值的修正。基此,以可变荷载为研究对象,在荷载取值保证率一致的情况下,结合极值Ⅰ型分布及等超越概率原则,推导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内的既有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时的可变荷载取值修正系数;同时,以福建某教学楼为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可变荷载按现行荷载规范取值及按推导出的修正系数取值的鉴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可变荷载按修正后取值,既有建筑抗震鉴定结果能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结构的真实抗震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拟进行加层改造的某办公楼进行抗震鉴定,以保证改造后的结构安全,并为加层改造施工提供技术依据。对鉴定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总结,为以后同类别的已有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实际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9.
李海龙 《山西建筑》2012,38(18):44-45
对抗震鉴定后续使用年限、现场检测工作以及抗震鉴定时构件承载力验算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并结合一栋建筑物抗震鉴定实例,介绍了抗震鉴定的具体过程,以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闻名于世的上海四行仓库的加层改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先进行抗震鉴定,然后按使用要求对原结构进行抗震验算。结果表明,从底层至五层需在纵、横两个方向各增设若干道抗震墙以及对五层的柱进行加固后,该仓库能满足上海7度抗震设防要求。目前加层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现有砌体结构房屋建造年代不一、抗震设防标准不同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 ,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 ,选取了一幢具有代表性的房屋 ,依据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按照不同的地震参数 ,用PKPM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评价 ,得出抗震鉴定结论 .然后由点及面地分析了该类房屋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之上 ,对加固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 ,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  相似文献   

12.
肖意  周颖  吴浩  潘鹏  王涛 《建筑结构学报》2021,42(7):194-202
建筑抗震韧性是指建筑结构在设定水准地震作用后维持和迅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建立系统化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是建设抗震韧性建筑乃至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从2012年起提出和发展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形成了多本韧性评价标准或指南。中国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将于2021年2月1日起实行。为了对比GB/T 38591—2020与国际相关标准所评定的建筑抗震韧性水平,介绍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基本流程,说明并比较了各标准计算韧性指标的不同策略,包括建筑修复费用、建筑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采用算例说明了修复策略、次序和工人数量对建筑修复时间的显著影响,并对比了不同标准划定韧性建筑等级的判别标准。分析发现,GB/T 38591—2020在计算建筑修复时间、人员伤亡和判定抗震韧性等级方面与国际相关标准差别显著,且其所包含的不确信性范围小于国际相关标准。GB/T 38591—2020所评定的一星建筑的韧性水平约等同于或略高于REDi的银级建筑或USRC的4星建筑。  相似文献   

13.
城市老旧房屋抗震性能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城市中的老旧房屋和“城中村”中近二十多年来未经正规设计建造的房屋进行了调查研究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对一栋典型二层砖砌体结构房屋进行了抗震验算。根据调研和单体房屋抗震验算的结果 ,评价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 ,指出这类单体房屋在抗震性能方面、在老居民区、城中村整体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还从抗震防灾的角度 ,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斌 《福建建筑》2012,(6):38-41
在遭受同等地震烈度破坏条件下,镇(乡)村人口伤亡、建筑倒塌的破坏程度均远高于城市。福建省属于东南沿海活跃地震带,省内许多镇(乡)村位于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区域上,部分房屋建造时未考虑地震影响或考虑不周,福建省的镇(乡)村已经建成大量的存在抗震缺陷的建筑。本文主要对福建省镇(乡)村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鉴定方法进行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晓杰  李利 《山西建筑》2011,37(1):29-30
通过分析唐山地区现有民用建筑物结构形式,对建筑中常用建筑形式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未来城市建筑物构造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从而为民用建筑物抗震研究提供了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6.
震前对现有砖砌体房屋抗震能力的判别是对该类房屋采取有效抗震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减少该类房屋在地震中的破坏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我国现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给出的砖砌体房屋抗震能力指数法的框架下,引入抗震能力系数法,实现与抗震设计规范相对应的砖砌体房屋基于烈度的三水准抗震能力判别方法;将其与地震动参数联系起来,给出地震动参数-破坏状态的对应关系,实现砖砌体房屋基于地震动参数的三水准抗震能力判别方法;对汶川地震中发生震害的一栋砖砌体房屋进行抗震能力判别,与实际震害相比较,吻合得很好,并对其进行了三水准抗震能力的判别,表明该房屋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为VII度时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验证了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对同时进行不同设防水准下房屋抗震能力的判别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17.
以一多层砖房为例介绍了对其进行抗震鉴定及设防效果分析的情况 ,并提出了对开裂房屋在进行鉴定时应给予修正的建议 ,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吴苏龙 《工程质量》2010,28(9):10-12
目前全国各抗震设防区的中小学校舍正在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但由于相关的标准、规范刚出台不久,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对抗震鉴定的有关问题把握不准,给这项工作带来影响。为此,结合泰州市校舍抗震鉴定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新修订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易爱龙 《城市建筑》2013,(12):54-54,60
高层建筑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建筑模式,它适应了城市发展空间的需求。但是,在对抗自然灾害的抗震设计中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就根据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对抗震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Implementing seismic risk mitig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many earthquake-prone regions, despite the availability of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risk reduction measures such as technical design solutions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that include building code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necessary to facilitate successful risk reduction activities. However, building owners have been found unwilling to retrofit their earthquake-prone building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how to enhance buildings owners’ earthquake hazard preparedness decisions by adopting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in order to reduce their vulnerability to earthquake risks. A multiple case studies approach was adopted and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seismic adjustments decisions. Significant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interventions such as intensifying and promoting the use of critical awareness motivators, financial and property market-based incentives necessary to enhance building owners’ decisions were reveal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ative data. These revealed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interventions offer plausible explanations regarding how human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can be used to influence disaster preparedness decisions by increasing the salience of seismic risk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