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提高城市的综合防护减灾能力,通过分析我国城市避难场所和防护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城市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进行复合开发,使之成为解决城市地面避难空间不足,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综合防护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是城市防灾系统中重要的避难空间,其建设不仅要考虑平时要求,也应考虑灾时作为避难空间的要求.除达到各项指标之外,更应从避难者心理感受、行为习惯角度对其进行设计.空间视觉感知影响避难者的行为心理.文章结合避难空间、视觉感知、校园空间等研究,从灾前空间意象、灾时空间选择偏好、灾时空间引导、灾后空间疗愈四个角度,对大学校园避难空间的视觉感知进行分析,并从各空间层级出发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汪鑫  吕萧 《中外建筑》2013,(3):42-45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特大城市高度集聚。并且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全球环境逐渐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空间分布基础上,总结出武汉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对武汉市各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进行分析。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确定综合受灾系数,计算出受灾人口规模,并结合人均避难面积,预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4.
袁渊  袁涓 《四川建筑》2010,30(5):45-47,50
城市公共空间是组成城市防灾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中城市公共空间防灾避难作用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紧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以成都市为例,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城市防灾系统整合的规划建设原则,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避灾场所的设施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灾害危机,安全问题日益紧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日趋重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资源,兼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根据不同需求可实施不同的联动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地下车库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为例,提出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联动的原则和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6.
避难场所是城市居民在灾难发生后居住和生活的重要临时场所,一座城市避难场所的分布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危机意识.本文以宁波市建成区范围内的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对避难场所的定义、普查技术路线、数据库结构等进行研究,最后基于普查成果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加强了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工作。常规的做法是以城区避难人口规模预测和开放空间用地资源评价为主要工作内容,设定人均用地面积指标,进行避难场地的分派和指定,以实现避难人口和场地需求的就地平衡为基本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开展避难场所规划工作的时间不长,在规划研究和实践操作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文章对以下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避难场所布局的科学化、人口与开放空间在分布区位上的不对应性、避难场所布局的特定化、指定避难场所的有效性等。最后指出,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提高规划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7)
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地震发生时为 灾民提供避难和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是灾后 重建及灾后救援工作的基础。文章从韧性城镇 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分析宁夏海 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达 性,并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其容纳性和“平灾 结合”性,揭示了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 难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避难场所、利 用公共开敞空间、提高灾民避难速度及打造“平 灾结合”模式的四个优化策略,以期对小城镇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昕 《规划师》2010,26(Z1)
近几年,世界灾害的频发,使各国对防灾减灾工程高度重视,对城市中的避难空间的研究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山西省忻州市对城市避难空间与绿地协调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要充分挖掘城市绿地的各方面资源,进行统筹的避难空间专项建设规划,同时要注重避难空间的其他服务功能的开发,达到综合防灾减灾的作用,为我国提供了避难空间建设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剑龙  任绍斌 《规划师》2007,23(11):61-64
现代城市设计已逐步从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走向过程控制设计,并成为城市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公共管理的职能,而其公共管理职能主要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在现有规划体制下,城市设计应协调好与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完善编制内容,规范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柏林在过去的15年一直是“逆流而上”。我们没有与变化中的建筑风潮一道随波逐流,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城市蔓延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去防止、至少可以说是在控制城市蔓延。在统一之后我们并没有试图去创造一个“新柏林”,尽管在1990年代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口号。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柏林在过去的15年一直是"逆流而上".我们没有与变化中的建筑风潮一道随波逐流,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城市蔓延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去防止、至少可以说是在控制城市蔓延.在统一之后我们并没有试图去创造一个"新柏林",尽管在1990年代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口号.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地理环境中的城市水体对其形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不同城市水体的影响下,城市空间形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 1990年代 ,上海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在尽快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迈进 ,为逐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这篇文章主要就上海城市的功能塑造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 ,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发展 ,以及若干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组合空间”是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交通系统相叠合产生的空间集合和空间关系.基于间接协同效应视角对其定义、类型以及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对上海正大广场、龙之梦购物中心及香港又一城的调研,比较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组合空间对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活力、出行方式及外部出行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旧区改造中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城市旧区改造中若干问题的分析研究.引入城市设计概念,明确旧区改造与城市设计的相互关系,探讨旧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有关理论与基本认识.并就旧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操作运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何子张  裘俊 《南方建筑》2005,(1):99-100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满足城市生活和发展所进行的空间生产被认为是一种消费活动,而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带来空间规划功能的转变,并提出以城市空间生产为启动的空间规划观。  相似文献   

19.
杨泉 《城市建筑》2014,(33):28-28
本文就调控、法律、可持续发展三个主要方面,对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以促进我国城乡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规划》2011,(4):114-115
一、总体思路、研究重点及主要观点 (一)总体思路 本课题按照城市设计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城市设计理念为引导,在客观分析国内外一些不同空间、规模的城市设计实例的基础上,提出较完整的城市设计体系和基本理论、原则、设计要素等,并通过上海一系列城市设计运用实践,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