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山谷音乐厅     
北京以北,一座半室外的音乐厅,如同一块来自远古的巨石,降落在拥有明长城遗迹的山谷. 音乐厅包含一个顶部开洞的半露天剧场、一个朝向草坡的室外舞台和面向长城的观景平台,既可以承载室内乐、音乐节、话剧、舞蹈等不同形式的专业演出,也可用于独处沉思或社区聚会.它彻底突破了音乐厅建筑的固有类型,从声音出发,由内而外地塑造建筑,成为浩然天地间的一处庇护所,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
<正>经过4年的设计与建造,这座倍受期待的半室外音乐厅将于2022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位于距北京市区约两小时车程的河北承德金山岭,建筑如同一块来自远古的巨石,降落在可以远眺长城的山谷。建筑师希望这座音乐厅可以成为一处庇护所,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在这里,人们能感知到阳光、雨雪和四季的变化,或者听到平常忽略掉的鸟叫虫鸣。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4,(8):258-261
矶崎新先生不竞新奇,他将建筑单体与城市背景和建筑内部功能的需求相结合,坚其内质,追求建筑对历史、文化和城市的贡献. 矶崎新首先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将城市、建筑、内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结合起来考虑的一个建筑师.继而,他以他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项目为重点,通过具体案例解释了其具体的工作以及一些具体的成果. 矶崎新认为各种功能的建筑单体均与城市之间发生关系,他在讲演中主要向听众传递其对文化设施和城市的关系的思考.他首先介绍了水户文化中心,其中有剧场、画廊、小规模的美术馆、一个多功能会议室和音乐厅.一个城市需要涵盖博物馆、图书馆、剧场、音乐厅等各种文化功能的综合性文化中心,这是近代国家中出现的概念,迎合了国家的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4.
UED:徐州音乐厅的设计理念源自徐州市花——紫薇花,这一理念是怎么形成的?祁斌:徐州音乐厅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建筑建在徐州市内最大的内湖——云龙湖岸边,周围山水环绕,自然景观十分优美。音乐厅用地实际上是一块填湖而成的人工半岛,建筑仿佛生长在景观里,建成后,会成为整个环境的景观目标点。所以在设计立意的时候,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建筑融入环境。我希望音  相似文献   

5.
结合具体设计实例,探讨艺术与设计、艺术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好像永远时尚不起来,但建筑又没法摆脱时尚,这种关系也不像密不可分的夫妻.它更像是两情相悦的情人,就这么纠缠不清,就这么不三不四着.  相似文献   

6.
动态链接     
国际新闻库哈斯的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赢得RIBA欧洲奖库哈斯在葡萄牙波尔图设计的CasadaMusica音乐厅获得了RIBA欧洲奖,并且进入了Stirling大奖的候选名单,大奖的最终结果将在今年10月公布。库哈斯设计的音乐厅包括两座鞋盒状的会堂,会堂之间是公共空间,有8座排练室、IT和教育设施、一座音像品商店和录音室等。库哈斯说:"大多数文化机构只服务于小部分人,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机构的外部,只有少数人能了解里面发生了什么。"(图1)  相似文献   

7.
“笨”妈妈     
《Planning》2019,(14)
<正>美术课上,小政同学把黑色和红色的水笔涂在手上,他两手一揉搓,手上立刻青一块紫一块,就像摔伤似的,惨不忍睹。嘿,有点儿意思!于是,我也在手上"加工",等着回家整妈妈。看到我"伤痕累累"的手,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呢?不会一下子就被她的火眼金睛识破吧?放学路上,我小心翼翼地护着我的"杰作",生怕它被擦掉。吃饭时,我故意用"受伤"的手托着脑袋,可妈妈什么反应也没有。难道被识破了?我叹了一口气,开始专  相似文献   

8.
<正>谦逊地融入环境波兰托伦音乐厅位于老城市中心周边的环状绿带内,从这里可以一览维斯瓦河的美景。为使新建筑能与自然及建成环境和谐共存,设计师对建筑的朝向、体量与高度格外留意。最终建筑只占了地块的一半,另一半则设计成公园;建筑高度也尽可能压低,以免挡住河对岸的视野。音乐厅看起来就像一块自然岩石,坐落在和缓起伏的草地上。托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收录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几乎所有建筑  相似文献   

9.
高翔 《园林》2010,(9):19-21
鸟瞰法国馆,它就像是一个"回"字。白色的外墙网架占取了外面的一个"口"字。里面的"口"字,则是一座立体的花园;植物覆盖了建筑的顶部,并沿着"口"的内侧垂下道道绿色瀑布。法国古典园林的花坛是从刺绣中获得灵感,由精心修建的黄杨篱笆围成。如今法国馆绿墙的图案却很有现代感。远远看去,浓绿的色块,就好像是一块巨大的电路板。这是景观师继承了法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并对传统进行了现代的诠释。说起法国华美的宫殿,就会让人联想到美丽的园林。这或许是法国建筑的一种传统。据说在设计法国馆的时候,建筑设计师雅克(Jacques)和景观设计师迈克尔.哈斯勒(Michel)经常形影不离。雅克的创作和迈克尔的创作,就这样很自然地成为一个作品。这是建筑和园林的结合,也是城市与自然联系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座根据严格的几何及构造规则建筑的建筑,每一块长20米的格栅,都有着自己的功能或是具有一部分功能,就像是字迷上的方块,每一个方块都要填上一个字母.这些功能根据加工程序相互交织,就像是字迷里的横行纵列相交时就确定了一个母一样.  相似文献   

11.
结合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及噪声特点,针对临街高层住宅的通风隔声窗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在线声源交通噪声前提下,小型隔声屏障在顶部通风凸窗上的可行性,在模拟了实际临街高层住宅噪声特点的前提下,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推导,并得出了小型声屏障在此类特定前提下的可行性、局限性和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2.
天籁     
“亮调”的KTV不同于常规夜场的“暗调”.让空间显得很“纯”。扶梯环绕直梯的“红丝带”.像音乐的旋律.硬质材料在空间的应用让歌声更显清脆,明亮的色调让空间更显年轻,阳光和清纯。空间的纯净激发着客人的歌喉.去唱,去听.去欣赏.欣赏歌声.欣赏音乐.享受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多种能广泛应用于声学装修和噪声治理领域的新型透明吸声构件,并介绍了其在上海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扩建餐厅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知觉现象学认为人对场所的认同感是通过对场所的体验来获得的。声音是人体验场所及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研究声音在环境当中与人的关系对于深层次的人性化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从人本体验的角度阐述中西方对声音在场所营造当中的理解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健康建筑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宇振 《华中建筑》1999,17(3):30-34
文章提出了健康建筑的两种基本设计方法,并分析了相应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最后阐述了这种与自然共生的建筑设计在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提倡用适宜于自身国情的技术来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声音与语言     
明治初期,日本从西洋引进了各种科学,据说因为日语中没有现成的词汇可表达那些新的概念,当时的先贤们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语言。我国的音乐斤音响设计的实际创始人永田穗先生也是走过了同样的道路吧。说起空间的音响效果,音乐家与技术人员之间有着某种分歧。两者各自用着不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表达方式。虽说都是在追求优美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人们总说人靠衣装,从1927年到1933年,铁锤,镰刀和小型拖拉机图案使爱国的苏维埃工人们一直坚持保持着红色主义,那是一个连桌布和裙子都不能舍弃,仍然可以作为共产主义宣传手段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对室内声环境有严格要求,居住建筑室内声环境不仅关系人们身心健康,也是影响社会邻里关系的重要因素。浮筑楼板保温隔声系统是江苏省较实用有效的住宅隔声措施,通过对施工完成后的住宅进行现场隔声性能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比了常用楼地面隔声保温系统的隔声效果,以期对浮筑楼板保温隔声系统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历史街区声源及声喜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宇  金虹  康健 《华中建筑》2011,29(6):73-76
声环境是历史街区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还不多见,为了解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特征及不同人群对街区声环境的主观喜好,该文选择了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4个历史街区进行实证研究。在这4个街区内布置了53个测点,对街区内不同地点的等效声压级进行实地测量,并随机发放了543份问卷,以调查各街区内声源及人们对不同声音的态度。结果表明:在4个街区内有83%的测点等效声压级都超过60dBA,交通噪声是非交通管制历史街区的主要噪声源,在交通管制地区商业噪声为主要声源,叫卖声比重较大;在以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的街区,音乐是主要声源。人们对自然声音及传统有意义的声音较喜欢,对工业噪声最不喜欢。  相似文献   

20.
The Sound Stage     
For George Thomson , JG Ballard's 1960 short story ‘The Sound-Sweep’ provided the essential springboard for a short animated film centred around the M25 and Bluewater. The super-regional shopping centre is transformed, after a series of targeted attacks, into the Great London Sewer. The narrative is told through the medium of sketchbooks, produced by the Old Man of this lost community surviving in no-man's land.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