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立项背景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在国际上属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范畴.从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建立至今的近140年来,世界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运动在思想认识方面和技术方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在思想认识方面取得的4项主要进步包括:保护对象上,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方法上,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保护力量上,从政府一方走向多方参与;空间结构上,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在技术方法上取得的7项主要进步包括:"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 "游憩机会类别(ROS)"、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 "基地保护规划(SCP)"、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 "分区规划(Zon-ing)"以及"环境影响评价(EIA)".  相似文献   

2.
试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杨锐 《中国园林》2003,19(7):10-16
回顾了130年来,世界国家公园运动在思想认识方面的4项进步:保护对象上,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方法上,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保护力量上,从政府一方走向多方参与;空间结构上,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介绍了130年来世界国家公园运动在技术方法上的7项进步:“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憩机会类别(ROS)”、“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基地保护规划(SCP)”、“市场细分(Market Segwlent)”、“分区规划(Zoning)”以及“环境影响评价(EIA)”。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设立和管理的基础,根据保护和管理对象的不同,范围划定采取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在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范围划定经验的基础上,从东北松嫩平原草原湿地生态地理区入手,叠加主要保护对象,擦除干扰因素,划定国家公园范围。基于该区域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栖息地的分布特点,同时考虑管理可行性等方面,以原有自然保护地为本底,叠加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栖息地,得出国家公园的优先保护区,在优先保护区的基础上,去除人为干扰因素,得出拟建松嫩鹤乡国家公园范围。通过保护要素的叠加和干扰要素的擦除,得出国家公园范围的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  相似文献   

4.
廖凌云  杨锐 《园林》2017,(2):28-31
<正>现状分析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世界国家公园和保护地运动的理念已由过去排斥人类的绝对保护走向相对保护,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世界各国国家公园都逐步开始尊重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的原住民、当地社区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尊重原住民、当地社区的权利,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立法层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颁布了"原住民相关法"以保障原住民的土地、居住等权利。规划管理层面,各国国家公园的管理目  相似文献   

5.
东巴耶延山—考爱山森林保护区是泰国一处重要的世界遗产地,由5处几乎连续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组成。在该遗产地乃至泰国的其他遗产地,尽管在公众参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讲保护管理的公众参与一直受到重视。在确定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建设示范点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从2个方面论述了如果缺少社区参与,遗产地保护所面对的挑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及生活在世界遗产地中的社区所面临的挑战。未来的方向是明确以社区为基础的资源管理的可监测的协议,并更新森林和自然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需要的技能。  相似文献   

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 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 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 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 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 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 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 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 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 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 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 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 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 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 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 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杨锐 《中国园林》2003,19(3):19-21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提出的,一种用于解决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中环境容量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的规划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的发展过程,描述了LAC理论的9个步骤,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衍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矛盾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锐 《中国园林》2003,19(3):19-21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提出的,一种用于解决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中环境容量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的规划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的发展过程,描述了LAC理论的9个步骤,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衍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金荣 《中国园林》2020,36(4):83
日本国家公园至今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成熟的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日本国家公园属于IUCN(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中的第Ⅱ类国家公园和第Ⅴ类地景/海景保护区;2)在选入国家公园的适宜性与可行性标准方面,日本对国家公园分为陆域和海域2种类型,并分别制定选定标准。从日本国家公园的基本特征出发,揭示其入选标准的实践现状,为现阶段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探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17,(2)
<正>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近一万个国家公园。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进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向华 《中国园林》2006,22(9):92-94
拥有147 000km~2土地的尼泊尔已经把11.3%的国土划入了8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域,在多年的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尼泊尔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认定,大体与国外国家公园相当,且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深度,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能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介绍尼泊尔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和建设经验。总结其可借鉴之处,对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印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区,野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预留地、社区保护地和邦立森林保护区作为缓冲区或廊道的"动态"保护地体系。随着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模式从属地管理模式转变为中央统筹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走向联合社区的"积极保护"。同时,印度通过建立委员会、推进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实现了由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专家学者、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年兴 《中国园林》2003,19(7):17-19
环境保护呼声的增强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已经使中国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分析了生物圈保护区以及国外国家公园的保护分区模式的基础上,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探讨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刊首语     
正国家公园是19世纪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人将其视为贡献给世界的"最佳创意"。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实践,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家公园或者类似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有效促进了全球的生态和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地,英文为protected area,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划分为6个类型,国家公园为其中一类。"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这一并列短语在国际保护领域长期沿用,从严格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钟乐  杨锐  赵智聪 《风景园林》2019,26(6):85-90
暗夜星空是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荒野价值的综合载体,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中国有大量研究聚焦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相关领域,但针对暗夜星空的研究尚少。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认为暗夜星空是"国家公园的一半",并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其经验值得借鉴。通过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经验,包含暗夜星空的概念界定、保护价值、保护需求,分析国家公园体系单位的保护优势,从星空监测、规划设计、访客管理、活动组织、价值展示、法律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保护管理举措和保障措施。最后,分析中国开展暗夜星空保护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筑境之道""营境之理""成境之术"3方面对中国的暗夜星空保护和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有关国家公园的研究更偏重自然科学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关注较少。而在中国诸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中,旅游利用等因素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却在不断增加。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深化国家公园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美国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研究议题和管理机制。本文选取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中国九寨沟为例进行比较研究。从机构和人员设置、科研规划、科研项目与成果等几方面对比2个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并结合2个国家公园的国情、体制背景进一步分析。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框架,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智聪  彭琳 《风景园林》2020,27(6):73-80
分区规划是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处理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社区管理和访客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保护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梳理分区规划发展脉络,总结分区的多学科缘起,以及在世界国家公园与保护地领域和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应用与发展;在分析美国、德国、新西兰和日本现行国家公园分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国际上国家公园分区规划呈现出分区目标综合、分区政策细致、分区技术科学、分区决策机制灵活等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中国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提出确定目标体系、进行价值研判、确定保护和利用强度,从而形成分区的技术路径,并强调行政管理的简化诉求与技术方法的精细趋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与"国家公园体系" 从1832年Geoge Catlin首先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的概念、1872年世界成早的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设立至今,国家公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多的积累,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区域生态系统与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国家公园的概念在经历了最初朴素的精英思想的阶段、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包含了自然保护区、历史地段、风景路、休闲游憩地等综合内容的"国家公园体系"(尤以美国为代表).因为"目前我国没有国家或某一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系更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1".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公园包含丰富的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和地区健康的影响深远,并赋予人类美丽景观,但目前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视远远不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唐纳德.墨菲应邀在杭州西湖公园发表演说,介绍了美国现今在国家公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上所作的努力,建议世界各国重视国家公园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定文件中对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等方面的规定和问题。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设想:增加国家公园类型,保持原有类型,同时重新评估和调整现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在保护对象与资源品质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共同代表我国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共同代表我国"最美"的自然山水;国家公园是综合价值最高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以保护单一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利用强度上,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具有最严格保护的、禁止人类活动的区域;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在利用强度方面的分区控制提出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得以重构的4个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