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青藏高原日益严重的风沙灾害,通过分析青藏高原沙漠化及风沙灾害的影响,对植草固沙措施进行研究,为提高植草固沙措植株成活率,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设计合适的植生基质配比;选择种植冷地早熟禾、披碱草、老芒麦。对植草固沙措施效果及自然生长植被进行研究后认为:人工种植植物生长高度及密度均优于自然生长植被;植草固沙措施既能治理风沙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研究青藏铁路沙害现象、危害及其产生原因,对青藏铁路既有风沙防治工程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沙化草甸和草地是青藏铁路产生沙害重要风沙来源;青藏铁路采用的治沙措施主要有阻沙措施与固沙措施,阻沙措施普遍存在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大、清沙难度大等问题。固沙措施中最为理想的是植草固沙,既可根治沙害又可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风沙灾害,同时结合新疆地区风沙灾害,对两地沙害问题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风季主要集中冬春两季、大风频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与新疆地区风沙灾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候差异、沙粒粒径差异、起沙风速差异和携沙量垂直分布差异;新疆地区风沙流大颗粒的含量、起沙风速、大风携沙高度均大于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4.
植草沟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姣 《城镇供水》2015,(5):62-66
本文论述了植草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植草沟在降雨径流流量削减及水质净化方面的作用,提出在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研究植草沟入渗机理、提高植草沟入渗性能并结合其他LID措施建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侯仰红 《山西建筑》2005,31(10):266-267
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易破坏的问题,对青藏铁路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明确了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了施工期环境保护要求及设计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防沙固沙迫在眉睫,国内外都在研究平抑风沙灾害的新方法。 农区采用保护法耕作 保护法耕作又称“免耕法”,是以秸秆覆盖、减少耕作和化学除草为特点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于  相似文献   

7.
王耀辉 《山西建筑》2009,35(28):256-257
分析了沙漠地区铁路路基的沙害,包括风蚀和沙埋两种,通过具体工程实例,提出了铁路路基沙害的防治措施,指出铁路路基风沙的防护主要是路基本体和路基两侧防沙体系两个方面,风沙地区的沙害防治措施大体可归为防风和固沙两类。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气候严寒,昼夜温差大,施工条件差,混凝土浇筑后极易产生裂纹,因此混凝土防开裂技术的应用对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尤为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在青藏铁路施工中的混凝土防开裂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植物的生长功能,本文在多孔混凝土研究的基础上,以孔隙率和强度为参考指标,设计出具有一定强度和连续孔隙,能够适合植物生长的绿化混凝土。通过植草试验进一步验证,利用该种配合比的混凝土种植的植物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青藏铁路沙害问题,通过对青藏铁路路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风沙流对路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的路肩部位风蚀现象明显而坡脚处积沙现象明显;由于背风侧存在涡旋气流,导致背风侧积沙量比迎风侧积沙量少;青藏铁路轨道结构的沙埋现象并不发生在风力最强的时候,而是在弱风季节及多风向季节。  相似文献   

11.
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其稳定性控制   总被引:38,自引:12,他引:26  
 受青藏高原挽近期以来持续隆升的影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尤其是环青藏高原的东侧地带,河流深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以及人工开挖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极为突出,构成中国最具特色的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问题之一。结合青藏高原隆升这一重大地学事件,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环青藏高原周边地带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典型特征,指出边坡高陡、形成历史短、地应力高及变形破坏过程复杂是这一地区岩石高边坡发育的主要特征;不论天然或是人工高边坡,均可视为高地应力环境下快速卸荷过程的产物。以此为基础,在总结西南地区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卸荷条件下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三阶段演化模式,提出了其时间和空间演化的基本序列,以及不同演化阶段岩石边坡变形破坏的发育特征及稳定性意义。最后,从岩石高边坡发育演化的过程特性出发,提出岩石高边坡稳定性不仅是一个强度稳定性问题,更是一个变形稳定性问题;同时建立岩石高边坡变形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论框架和技术途径,并从灾害控制的角度提出岩石高边坡变形控制的工程原理,探讨变形控制的时机及控制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跃昊 《华中建筑》2010,28(3):149-152
西藏早期的寺院布局主要是采用印度的曼陀罗模式,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寺院布局逐渐开始形成自身特点,采用自由式布局。该文从青藏高原特殊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寺院组织与等级制度等角度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自由式布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藏扎墨(扎木-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所处建设环境极为特殊,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条件与其他高原寒区隧道项目相比,极具代表性。隧道的勘察设计将卫星遥感、现场勘测、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实时监测等方法有机融合,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高海拔、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工程冻害机制与防寒保温技术和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工程震害及其抗震技术。所提出的现代冰川地区公路特长隧道勘察、高原寒区地层防冻及高烈度震区隧道抗震设计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等寒区隧道的修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雨枫 《城市规划》2019,43(8):81-88
藏族民居基于西藏高原高海拔、高寒、高辐射等恶劣自然条件,在技术相对落后与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结合藏族本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形成的一种适应高原地理和气候的生态适应性民居,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本次研究以西藏芒康县的藏族民居为例,基于生态民居设计原理和对芒康县地域民居的特色挖掘,提出了藏居的生态营造理念即营造观、风水观、生长观等,并结合芒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从选址环境、构筑方式、空间布局、色彩及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应用性研究,总结出了尊重自然、合理营造、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尊重使用者等特色,在民居的生态性和地域性方面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期望为国内外相关地域性生态民居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岩石边坡生态种植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4,他引:49  
 配制144 种不同配比的种植基, 通过室外草坪草的培育试验,研究了种植基配比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以及配比对种植基主要强度指标的影响, 并初步确定了4 种适合于高陡岩坡防护的生态种植基。  相似文献   

16.
针对越来越趋同的城市风貌,解决城市特色危机之道,在于从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中去寻找本源。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出要用中国山水文化的艺术创作手法,提炼青藏高原的山水意境,塑造西宁城市新特色。只有抓住高原特色意境,建设高原山水园林城市,才是西宁城市特色危机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孟轲荆  何旭  邹林  张建国 《矿产勘查》2020,11(9):2008-2016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几条主要的NW走向缝合带之一,对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选择结合带中段的西藏那曲地区,利用ETM遥感数据,结合重点地段的雷达影像资料及野外调查结果,解译确定了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分界深大断裂,并将该区划分为5个次级构造单元,较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各次级构造单元的遥感地质特征、成矿地质环境和找矿有利条件,为该区基础地质研究与找矿勘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A key issue in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is to...  相似文献   

19.
青海地处西北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处,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融合交流的典型地区。通过对青海乡村环境的调研及民居测绘,系统分析了青海多元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总结出各民族聚落及住居空间形态特征。指出建筑文化多样性源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