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我校图书室由原教学楼改造而成,因设计荷载变化,故对原教学楼进行加固.在加固设计时,楼面板采用面层现浇及碳布增强其强度,采用附加梁减小楼面板跨度并传递楼面板新增荷载,KJ-1框架梁采用增大截面技术以满足承载要求,而结构柱则采用外包型钢加固技术来满足竖向荷载的要求.同时,对不同加固技术的施工要点进行了简要阐述.通过各种加固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今后学校老旧建筑物的改造加固探索一种简便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立伟  高群  李家青 《江苏建筑》2011,(3):25-27,40
通过加固工程实例介绍了大跨度楼板板面有墙荷载,楼板承载力不足时,采用板面浇筑混凝土叠合层,板底粘贴碳纤维布的加固方法。对该大跨度楼板进行加固处理后,后期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进行了计算,找出加固时需要进行顶升处理的楼板,针对现场情况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顶升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房屋改变使用用途或楼面局部增加荷载时,都需要对原结构的楼面板进行承载力、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但如何对预应力多孔板及现浇板上新增非均布荷载后对楼面板进行精确验算的问题,一直都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文中通过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总结了在非均布荷载作用下预应力多孔板及现浇板的精确验算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固设计方案。为类似改造项目楼面板的验算及加固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钢筋混凝土原梁,采用粘贴碳纤维板-外包角钢-体外预应力钢绞线三种加固技术,形成联合加固梁。本文制作了六根试验梁,进行荷载试验研究,研究联合加固梁的工作机理,进行裂缝发展和破坏极限状态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粘贴碳纤维板-外包角钢-体外预应力三种加固技术协同工作,外包角钢的弯曲反弹恢复力和预应力钢绞线的竖向分力对碳纤维板提供了压力,可在碳纤维板面与钢筋混凝土原梁底面两者界面层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可以避免碳纤维板材的粘结滑移破坏,联合加固梁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梁结构的开裂荷载、结构刚度和极限承载力,联合加固梁临近破坏时,三种加固材料的强度可得到充分发挥,加固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力加载的方法,对活动房屋骨架与活动房整体的框架内力及变形进行雪荷载试验。通过对两者的弯矩、竖向位移以及水平位移的比较,验证了铺设面板后的整体房屋存在蒙皮效应。并利用框架与蒙皮板的相对柔度,定量地计算了蒙皮板与框架各自承担荷载的大小。比较了试验、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模型得到的水平位移,提出按英国应力蒙皮设计规范的方法计算本房屋荷载误差较大。同时对集中荷载下整体结构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加固工程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宏  孙永新 《特种结构》2005,22(4):99-100
采用在板面叠合钢筋混凝土层并结合板底粘贴碳纤维布方法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根据现行规范对这种加固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和板顶叠合混凝土层的方法研究对预应力空心板的加固效果。共进行了3块板的加固试验,分别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板顶叠合混凝土现浇层、同时粘贴碳纤维布和叠合混凝土层3种加固方法,通过测试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挠度和应变,研究了加固板受弯性能。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方式加固对板的承载力和延性均有大幅提升;采用板顶叠合层加固的方式对板的承载力和刚度有大幅提升,但破坏形式仍为脆性破坏;而同时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和板顶叠合层的方式,对板的承载力提高更大,延性也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8.
某现浇框架楼由于用途改变导致结构荷载增加,致使原框架柱、梁、板、基础承载力均不满足要求.根据结构安全性鉴定结果,选择加固方案,进行加固设计.最终采用了加大截面法进行结构整体加固处理.该建筑经过加固处理后,经检测验收,各项指标均可满足设计要求,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砖混结构房屋加固改造过程中,采用在砖墙内增设暗牛腿的方法,将楼板新增荷载传到砖墙的技术。该技术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施工方便,造价低,对原结构破坏小,对施工技术要求低,不影响原房屋的使用功能,可为其他砖混结构工程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继文  郑建春 《工业建筑》2004,34(Z1):373-377
通过四块连续板的试验,对外贴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加固连续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加固方式有板面、板底粘贴一层、二层CFRP条带.试验中,测试了板的挠度、材料应变随荷载的变化,观察了加固构件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外贴CFRP加固能大幅度提高板的承载力.构件的刚度也因此提高.另外,本文还通过一些理论分析,计算了加固板的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1.
砖混结构房屋加层加固工程,在加层加固之前对原建筑进行现场检测及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加层后结构新增荷载的情况和检测所得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强度为依据,在确保该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作为最重要指标的前提下,对该房屋进行了加固方案设计,提出了对该砖混结构房屋进行加层加固的方法与具体技术措施。本研究将工程现场实测、试验、加固方案研究紧密结合,对类似工程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碳冷拔钢丝焊接成三维空间钢丝网架,内填阻燃型聚苯乙烯整板或条板,即成为半成品的建筑用板材.对于这种新型板材,对其质量和技术要求已有了行业标准<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JC62-1996.目前已用于框架填充墙或现有房屋加层中,在现场拼装就位后喷抹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后形成自承重或承重较小的受力构件.因其具有整体性好和自重轻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原有房屋的加层工程,对原有房屋的受力构件和地基基础增加的荷载很小,往往不需要对原有工程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即可实现加层的目的.但是,如果加层设计不当,也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引起工程事故,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底框结构)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上部砌体墙之间刚度差异较大,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地震中易发生破坏。针对底框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的缺点,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对某幢底框结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建立设置屈曲约束支撑的底框结构计算模型,应用反应谱及时程分析方法对该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能够有效减小底框结构刚度差异,降低结构地震响应,提高底框结构抗震性能;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方案具有施工简单、周期短等优点,可供底框结构抗震加固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底框结构)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上部砌体墙之间刚度差异较大,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地震中易发生破坏。针对底框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的缺点,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对某幢底框结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建立设置屈曲约束支撑的底框结构计算模型,应用反应谱及时程分析方法对该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能够有效减小底框结构刚度差异,降低结构地震响应,提高底框结构抗震性能;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方案具有施工简单、周期短等优点,可供底框结构抗震加固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某办公楼的抗震加固设计实践,提出对早期建造的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板柱结构房屋,应结合建筑物的维修改造,对其进行抗震加固设计。通过改变原有结构体系,将装配整体式板柱结构改造成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从根本上消除抗震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6.
某商业大厦是一幢16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由于大厦使用功能的改变,相应使用荷载及建筑空间均有较大变化.根据加固改造部位的现状及结构的抗震要求分别采用了粘贴钢板法加固梁、柱、开洞剪力墙;增大截面法加固柱及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楼板.文中对新增设梁、柱、剪力墙开洞等介绍了具体的改造加固方法和施工措施.改造后使用情况表明,工程所采用的加固技术安全有效、加固效果良好,可供类似工程的加固改造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茂林  樊士友 《四川建筑》2012,32(2):104-105
底框架房屋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常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在历次地震中震害尤为突出。文章根据汶川地震房屋震害调查资料,总结该类房屋在地震中的震害规律,分析了震害产生的原因。对如何提高底框架房屋抗震性能提出若干建议,为该类房屋的设计及加固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结构高度不高,抗震设防烈度不高地区的房屋采用强框架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加固,并与原结构对比,表明此加固方法可明显提高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缩小加固范围,降低加固费用,可为类似工程的测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磷酸盐水泥(MPC)是一种新型无机胶凝材料,具有早强快凝且时间可调、与旧混凝土的黏结性能优异、收缩小等优点;采用碳纤维网格织物增强可以改善其韧性。分析了MPC基体厚度、碳纤维织物层数和水灰比等主要因素对纤维增强磷酸盐复合材料加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织物增强MPC抗拉强度是相应基体的3. 14倍;加固钢筋混凝土板时,随着设置于加固板底的碳纤维网格织物层数与加固层厚度的增加,加固板的受弯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得以显著提高,分别为262%和148%。提出了关于碳纤维织物增强MPC加固钢筋混凝土板开裂荷载、极限荷载的理论计算模型,理论值与试验值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内框架外砖混结构房屋改为框架结构的工程实践,探讨了在对砖混结构房屋进行改造加固时,所综合采用的各种加固方法以及改变建筑物原有结构形式的可行性,以及设计原理和具体措施。经改造后,该结构使用效果良好,可提供类似加固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