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典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引  庄优波  杨锐 《风景园林》2020,27(3):18-23
社区共管是中国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体制社区协调的关键性制度。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梳理了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Nature,简称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指令式、咨询式、协议式、合作式、联合式、授权式6种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模式,并在越南(亚洲)、巴西(南美洲)、乌干达(非洲)、英国(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加拿大(北美洲)各自选择了一个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共管主要产生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冲突,而不同社区共管模式的选择受土地权属、社区类型、管理体制等综合因素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研究案例的6点成功经验和3点共性问题,并从模式选择、政策制定和实践开展3个角度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建设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波  王柳川  胡芳冰  张引 《园林》2023,(10):22-30
社区共管是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的关键性制度,但其参与程度/类型对社区保护态度的影响缺乏定量实证分析。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园区)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社区共管模式下农户参与程度/类型对其满意度和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区共管参与程度正向影响农户的满意度和保护意愿;(2)指导式和咨询式社区共管正向影响社区满意度和保护意愿,而协议式和合作式没有影响。这表明在自上而下的国家公园体制下,提升社区共管的参与程度是有效的;但农户也许更关心生计、福利和资讯,而非保护管理权利。另外,发现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满意度和保护意愿,而家庭规模仅对保护意愿有直接作用。基于此,向大熊猫国家公园提出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补偿机制等建议。研究拓展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范畴,揭示了社区参与类型对保护态度的作用机制,为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精细化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引  杨锐 《中国园林》2021,37(11):98
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构建对于实现保护目 标、保障社区权益、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面临政策 模糊、内涵不清、类型庞杂的问题。基于文献调查法、案例研 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明确了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 管机制建设的概念、目标、主体和客体,提出了基于社区管 控、扶持、协商、协议和合作五大类15个小类的社区共管机 制构建框架,分析了各类社区共管机制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从 法律、体制、市场、资金和社会5个方面指出社区共管机制建 设的实施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构 建的理论框架,深化了对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理论认识,为 各个体制试点的社区共管机制类型选择、国家林草局社区相关 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自然保护理念的转变,中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机制也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模式逐步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模式转变。选择福建武夷山、四川九寨沟、宁夏云雾山、吉林敬信、青海甘达和江西渔潭6个案例,通过比较研究,从组织体系、保护内容和保障制度3个方面解析案例形成的6类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即社区共管、社区参与管理、协议保护、保护地友好体系、社区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小区。模式的共同点是以社区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引导社区参与保护;不同点在于引导方式、协调机构和保障制度的差异。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从法制建设、资金保障、引导方式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对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机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婧  韩锋 《风景园林》2022,29(7):86-91
黄山汤口镇上张村是一个典型的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案例。以上张村为例,剖析CBNRM模式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挑战与实施路径。1)基于文献构建CBNRM概念模型;2)通过档案、问卷和访谈资料,梳理上张村的自然资源管理经验,分析上张村当前在个体发展和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困境;3)根据建构的CBNRM概念模型提出上张村自主管理的促进策略,并通过在地实践验证其有效性。进而,提出CBNRM模式下的中国保护地社区管理的3种方法:管理机制优化、社区能力建设、可持续生计引导。研究结果证明了3种方法对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协调有促进作用,为克服中国保护地社区管理的制度、意识、资金困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体现了CBNRM与中国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性,为协调自然保护与社区繁荣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张引  杨锐 《中国园林》2020,36(8):31
社区共管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中已经开展了近60年的试验和探索,但学术研究上仍以个案分析为主,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足。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概念、发展和类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全面、不持续、不有效和不积极4个社区共管问题,并分析了8个问题成因。其中,外部成因主要为权属混乱、体制不顺、资金缺位、法律缺失,而内部成因可概括为思想不一、能力不够、方法不当和研究不足。在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共管机制,研究提出了5项改革建议:1)明确社区共管法律地位,深化各方思想认识;2)分类型、分阶段建立保护区社区共管试点;3)探索多元化的社区协调发展路径;4)确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社区共管的职能、人员和经费;5)成立跨领域专家小组,建立理论框架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是欧洲典型的住房自有率较高的国家,在房地产发展、房产性质、住房观念上与我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共管公寓是西班牙城市住房的主要类型,历经长期政策探索,形成了适应当代城市生活的共同管理体系和共同治理规则,是发达国家住房制度实践的成熟案例。本文基于对西班牙共管公寓发展历史的梳理,总结了其阶段脉络和经验教训。通过解读共管公寓现行法律文本,本文阐释了西班牙共管公寓管理中不同社会团体的权利和义务,剖析了其社区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营模式。通过对共管公寓共管体系与共治规则的引介,并结合国内外共管公寓政策类研究,本文横向对比了我国自有住房的管理现状,发掘阶段弊病、基层矛盾和提升潜质,并从产权管理、社区自治、适老改造、社会共识等多个维度,为我国城市自有住房社区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欧洲规划建设低碳社区的差异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是全球公认的低碳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先驱,目前已开展了诸多不同类型的低碳社区建设实践。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理论研究偏重于低碳社区物质空间建设经验的总结,并尤为关注低碳技术的应用,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低碳建设模式关注较少。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典型案例,深入解析欧洲低碳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并针对我国多类型社区的现实情况,以及政策制度、公众行为、开发商成本与收益等方面的障碍,提出从目标设定、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因“社区”而异的低碳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 服务降低以及入侵物种增加等问题与挑战,有关保护地生态系 统修复的研究与实践亟待开展。通过文献整理、案例筛选与实 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具有保护生 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净增益最优化以及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 展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 的原则、愿景、目标和指标;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说明自然 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和保护保育4种修复模式的应用情 景。同时,根据文献分析总结中国生态系统的退化分布及其原 因,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提出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问题与关注 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6项具体的修复策略与3项建议。以 期在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背景下,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 统修复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应临  张玉钧 《风景园林》2019,26(11):75-79
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的类型和分布热点,并研究冲突分布与保护地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已有文献的文本分析、绘图分析、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可分为9类,其中限制访问冲突、农业和土地利用冲突、公园利益和税收分配、人类与野生生物冲突等4类较普遍;社区保护冲突的分布热点与森林资源分布有较强相关性,与社区经济收入状况相关性较弱;不同冲突类型的热点分布具有差异。研究结论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目前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社区对于精神层面的损失尚不敏感,社区的直接资源利用受限是引发冲突的最常见原因。森林生态系统类保护地的社区保护冲突受到最多关注,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中广泛存在;不同类型冲突的热点分布存在差异,受社区资源依赖程度、旅游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球及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趋势,以及老年人普遍倾向居家养老的特点,关注老年人的社区景观设计将变得愈发重要。然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较分散,难以有效支持实际项目的设计决策。需基于现有科研成果,从老年人视角系统讨论不同景观要素与特征的重要性,建立比较基础,为相关设计决策提供依据。具体从相关设计指引及实证研究中提取22个景观要素与特征,通过在中国香港的17个公租房社区随机抽样调查426位老年住户发现,总体上,老年人尤其重视环境舒适性相关、较为重视便捷性相关的景观要素与特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景观要素与特征心存顾虑,并且倾向于聚集而非独处空间。建议社区景观设计应特别注意保障老年人人身安全,提升社区环境舒适度,以及支持、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等。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中国形成了部门主导、分类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不同部门背景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基于部门、行业和专业的视角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规划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自然保护地和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体例研究、单个自然保护地规划专项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3个层次。总体而言,中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呈现出了将实践研究作为主导研究方式;开展了大量针对国外的案例研究;拓展了多元的规划技术研究;支撑了标准规范的制定等特点。建议近期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应聚焦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保护地规划衔接研究、自然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结合实践的规划编制过程和公众参与研究,以及支撑规划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研究5个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搜集、分析全球35个代表性国家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的一些共同特点,如类型划分标准各异、类型总量差距巨大、跨区域大尺度的保护地,以及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保护地等,提出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弘扬民族文化",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用,更好地完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