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景观水体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水动力学的特点及各种外源污染的影响,使得中国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普遍严重,藻华时有发生。当前景观水体设计及管理对水质控制技术与方法关注不足,而现行的水质保育技术往往对景观水体的形式、流态及规模等特征重视不够,缺乏对水景效应和水质保育的协同性考虑,从而影响了景观水体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根据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就环境学科水质控制技术与景观学科的观赏及人文要素融合开展探索,为当前中国环境现状特征下的城市景观水体建设、改造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湖泊景观水体形态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水体形态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于湖泊景观水体形态的研究多囿于定性描述,本文引入了定量方法对城市湖泊景观的水体形态展开研究,采用基本几何、分形几何与欧式几何形态指标对水体形态进行描述,以28个公众认可度高的城市湖泊为案例,通过定量评价得到水体形态指标数值或区间,并基于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各个指标之间的影响及关联,解析归纳了湖泊景观水体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至关重要。重点对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岭南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研究,试图从中提炼合理的景观要素配置方法。通过模拟不同景观要素配置下的园林室外热环境状况,对比分析景观要素与园林热环境的关联作用。研究表明,景观要素对园林热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乔木覆盖率调节作用明显,水体面积比例次之,乔木栽植方式调节作用最弱。水体与植被相互配合对热环境的改善作用更显著。景观要素的合理配置能明显降低园林室外的生理等效温度,使园林环境更接近舒适,提高园林空间使用率,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城市园林的微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4.
结合景观感知主体(人群)的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将城市公园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叠加,构建评估模型与方法,动态评价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首先,选择基本视觉元素和视觉敏感度两方面共6项指标计算景观视觉空间分布;其次,基于实测校正ENVI-met模型,模拟2h间隔的生理等效温度(PET),再利用热感觉投票获得热舒适性的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季节和早中晚时间序列,对于少年、青年和中老年3类人群,利用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统计,确定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的叠加权重,获得动态评价结果。针对中老年人群在重庆市沙坪公园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秋季的早中晚叠加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较为相符。该评价方法结合景观视觉和热舒适性,基于人群构成,构建了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的时间动态评价图谱,为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感知制图,以及量化测度公园的生理和心理综合感知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的置入可改善铁路客站广场微气候,但可能会影响广场的疏散能力,造成安全隐患。辨析了当前站前微气候优化与安全疏散的关系,基于人群疏散密度对微气候优化范围进行界定,提出兼顾疏散安全性和热舒适性的站前广场微气候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高峰时段人群疏散模拟可用于划定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的区域,在微气候优化域内进行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改造不会降低广场整体疏散能力;2)绿化面积比例低,模拟高密度拥堵区面积少的Ⅰ类广场更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以改善热舒适性;3)微气候优化设计应综合考虑降温景观要素、绿地布局、人群活动特征等多方面因素,以有效热舒适改善面积而非整体降温面积为改善目标,从而提升站前广场活动体验,促进站前广场向兼休闲、景观、防灾功能的城市广场转变。  相似文献   

6.
包括河流、小型景观湖泊等在内的城市水体表面与城市大气之间的热湿交换是影响城市局地热湿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某国际商务城规划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包括城市水体及周边复杂建筑群落在内的CFD三维计算模拟,模拟中导入了水体表面与大气之间热湿交换的简易计算方法并考虑了太阳辐射影响。通过CFD模拟对城市水体周边风场、湿度场和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城市水体本身的形态分布和水体周边的建筑高度和布局对局地热湿气候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重庆建筑》2011,(4):3
<正>《华中建筑》03/2011城市景观系统的属性、要素与结构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人文系统,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既有助于人们科学、系统地理解城市景观系统,也能更好地指导城市景观系统优化实践,然而,目前运用系统科学思想来分析城市景观的研究工作还不多见。本文借鉴与引入系统科学思想及系统科学方法来分析城市景观,分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性、等级性与动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应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城市综合体的加速发展,使其成为城市化深度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表征。本文首先对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及类型特点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在当前城市发展阶段下,城市综合体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触媒;并指出活性、修改性和选择引导性是衡量城市综合体"触媒性"的三个主要指标,触媒性及其强弱决定了城市综合体对周边环境及城市整体影响效应的特征和强度;进而揭示出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应在效果上具有正负两面性,在空间上具有梯度性和指向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关联和动态变化的特征。本文旨在为合理导控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应,科学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塑造健康的城市形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环境中,硬质景观具有表面温度高、显热通量大的特点,对城市的小气候条件、整体的绿地品质、居民的游憩质量和热舒适度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热岛(UHI)效应。因此,对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优化十分重要。通过文献梳理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总结了减轻UHI效应不利影响的四大硬质景观设计方法,包括空间几何形态设计、使用凉爽材料、搭配软质景观、外部机械降温。并针对以上方法的降温机制、环境适用条件、现状研究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厘清硬质景观的热效应研究进展,为城市微气候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城市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气候补偿技术在国内得到了较快发展。本文阐述了国内外供热用气候补偿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供热用气候补偿技术的应用比例及应用效果,针对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着重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黄恩晶  万婷  仲原 《山西建筑》2011,37(2):216-217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将城市内河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将寒地城市的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作为研究条件,探讨了城市内河整治策略,分别从生物条件、气候条件、大气因子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促进城市内河综合整治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按供热面积收费、热计量收费两种模式下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热力站改造方案和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4.
改善城市热气候的规划与设计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龚兆先  吴薇 《规划师》2005,21(8):74-77
当代城市热气候呈现出热岛效应显著等病态特征,应通过自然调节手段予以改善。合理进行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是自然调节城市热气候的一种途径,即在城市总体层面上进行适当调控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开放空间布局与设计,兼顾对气候自然调节的规划指标体系的控制,以及编制相关的规划与设计指引。  相似文献   

15.
Environmental flows are waters released from storages to improve degraded ecosystems. Subsequent monitoring is then used to determine incremental benefits. These flows in the Hawkesbury Nepean and the Durance are very low compared with those advocated for other systems. In the former, water is used in Sydney and Wollongong, while the Durance water is diverted to supply 16 hydropower stations. In this system, reserved flows have been set at 2.5% of mean discharge, while in the Australian river, environmental flows have varied, but are usually 3.6% or less in the current regime. Additionally, increasing the transparencies of barrages and weirs will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flows. Implementation of such flows imposes many problems because of structural difficulties for releasing water and compromising regulatory infrastructures. Additionally, with the onset of global warming, both systems will suffer significant water losses.  相似文献   

16.
建筑作为气候和能量的调节器,其围护结构具有对自然元素选择性接收和内外环境交互调控的性能。在与气候环境的适应而不是对抗的过程中,围护结构需具备更为复杂的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机制,本文将其归纳为"建筑围护性能机理"。根据其中主要作用与反馈路径总结出的设计策略——被动式气候调节腔层、热质动态调蓄、生态介质表皮和光热平衡遮阳,构成了交互式表皮设计的关键技术,体现出绿色建筑在表皮层面回归建筑学本体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刘兰萍 《山西建筑》2007,33(2):206-207
对初调节的方法及其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根据调节地点的不同,对运行调节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并着重从质调节、量调节、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等方面对集中调节的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满足热用户的自主调节性。  相似文献   

19.
杨峥 《山西建筑》2012,38(13):18-19
通过对寿阳当地气候及寿阳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的研究,从规划和建筑两个方面探讨了寿阳一中气候适宜技术的设计策略,并指出建筑只有积极回应地方气候条件,才能获得存在于那个地点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20.
汪晓帆 《新建筑》2005,(2):36-38
结合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眼科中心设计阐述气候地理环境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提出利用建筑气候设计的手段会使建筑具有独特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