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连峰  王晓 《四川建筑》2005,25(2):14-15
通过原生态、原文态的设计理念,力图展示浣花溪公园生态性、地域性、景观性和文化性等方面的作用,体现成都浣花溪风景区的独特个性和地方历史文化传统,还市民一座青山,一汪绿水。  相似文献   

2.
浣花溪风景区总体规划,是以史料为依根据,结合现状环境,遵循历代诗人特别是杜甫、陆游描绘浣花溪自然景观的诗意记述为主,进行立意、构思和景物塑造。力求体现历史文脉,进一步丰富和发扬景区特色,再现“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官到浣花溪”的风貌。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图像内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中国古代城市地图作概要梳理,对于各历史时期城市地图的主要类别、特点等进行述说:结合当前地图史研究状况,提出其中存在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地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次,从城市与建筑史角度提出志书地图、大比例城市地图以及区域地图在城市意象、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区域城市体系三个方面的相应作用;最后,强调文字文献与图像研究的结合,通过基于"历史城市数据库"的定量分析以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研究工具,推进历史城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成都市:实施城市记忆工程 传承历史文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城市的形象取决于人们对她的历史记忆."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整地记录下成都发展的历史面貌,成都市委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大都市目标,通过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将那些浸透着成都历史内涵的老建筑、老街道、老地名等历史文脉保护留存下来,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青春活力,同时也为打造人文成都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申敏 《四川建筑》2010,30(6):23-25
以成都浣花溪、新都宝光寺广场等公园为例,通过对绿化、道路铺装、建筑小品等元素的分析研究,探索了现代城市景园设计的手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6)
"左图右史""图文互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将历史地图与文字史料紧密结合,能调动学生学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态的历史地域特征源于历 史时期人们顺应、利用与改造环境的活动, 反映了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过 程,蕴含着人们适应地方条件的经验与智 慧。文章以成都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 对历史地图的转译,与现代地图的对比分 析,剖析城市形态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特 征与演变过程,探寻其中具有稳定性的形态 要素,认为它们反映了成都城市形态的历史 地域特征;通过分析特征的成因,找出背后 的影响因素,探讨对当代成都城市建设的借 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在快速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尤其突出。从成都祠堂街历史街区场所分析评估入手,提出以"新陈代谢"式的保护与更新方式重塑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在祠堂街历史街区设计中梳理出符合现代成都休闲文化体验的空间布局,保护区域内历史文化价值高的重点建筑,新建和修复设计创意工作坊、艺术展厅、老电影院等公共建筑,逐步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力复苏。  相似文献   

9.
成都是川西古镇的聚集地,现有24个古镇,其中5个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古镇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成都以"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古迹概貌、保护生态本底、彰显田园魅力"为理念,以"天府古镇"的品牌赋予成都古镇灵魂,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古镇建设,先后投资数亿元对古镇进行保护开发,使市域内历史文化古镇基础设施、城乡形态、产业布局、城镇功能、公共服务格局更加完整,实现了生态、民生、资源、经济相融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蓉居散墨     
浣花溪近读《林语堂编撰百家小品集》,其中有两篇是写成都的。一是《芙蓉城》,已成游记名篇了,我在另外的集子里也读到过;另一篇,是写浣花溪的。我之所以还要做这篇小文,也是要检讨一下自己的过失,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总把笔伸到名山大川,便忽略了自己生活的这座城池是既丽且崇,才实号成都的。  相似文献   

11.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2022,29(4):128-133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 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欧洲乡村景观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彤  韩锋 《中国园林》2021,37(1):110-115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畅春园作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是平地造园的典范,也是一座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皇家园林。通过对游记、御制诗词、宫廷画和楹联匾额等史料进行考证,得出畅春园已知植物种类32种及大致分布位置。以此为基础对畅春园植物景观特色进行分析,认为畅春园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既因地制宜地使用北京乡土植物,也引种了南北方的观赏植物,同时注重生产性植物的运用;在植物配置方面,畅春园四季之景各异,植物与建筑和山水结合凸显文化性,强调空间感;在植物文化意境方面,楹联匾额中的植物文化反映出士大夫文人品格,整体则体现出江山永固、君怀天下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贾星星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1,37(4):133-138
"花屏"是明清园林中一项独特的造景细节,也是明清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大量明清园林的园记、园图等史料的考察,梳理了"花屏"的多样形式、功能和造景手法,并探析了这一造景形式的历史演变、审美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花屏"经过从对西晋石崇"锦步障"和南宋"飞英会"的继承和延续,到明代"花屏"的兴起与流行,再到晚明文人对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清代"花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历史演变,并阐述其对日韩园林造景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可更加细致地认识明清园林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变,也对古园复原研究、当代植物造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景观视觉的认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游览地形象,也影响着游览者的游憩体验、空间行为。依据“景观视觉吸引”原理,总结梳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景观视觉吸引的建设机制。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为对象,结合实地主观反应调查发现,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中能够对游览者产生视觉吸引的景观刺激客体接近20项,不同客体刺激物吸引游览者的分布规则为:在进入游览区文旅空间的初始阶段,“名胜古迹、摄影取景点、庆典装饰物、店招、传统建筑构筑物”等刺激物类型对游览者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度。随着游览者滞留时间的增长与空间的转换,“名胜古迹、销售物品、店招”3类视觉刺激物产生明显的视觉吸引衰减,而“标志系统、交通车辆”等刺激物的视觉吸引度逐渐增强,需要在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中予以重视。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颜姣   《风景园林》2021,28(7):39-53
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