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绍兴会馆作为北京市法源寺历史街区中目前仅有的3处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宣南地区会馆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现状调研,系统梳理了该会馆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其建筑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估价值,为宣南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蔚  胡斌 《四川建筑》2004,24(3):23-25
明末清初的巴蜀地区,由于“湖广填川”等历史原因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随之而出现的会馆建筑成为遍布巴渝大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从分析巴渝地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会馆建筑入手,展示出它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和民俗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彭然 《华中建筑》2009,27(7):105-108
该文通过对鄂西北山区现存传统戏场建筑的分析和对部分已毁戏场建筑的考证,概述了该地区常见的戏场建筑形式:寺庙戏楼、会馆戏楼和宅院戏楼等,并分析论证了该地区传统戏场建筑起源和发展的根源性因素以及多种地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洛带镇是客家移民的“净土”。在那里比较顽强地显露出移民独特的“个性”:其物质形态反映在居住建筑上,完全大异于其他地区的模式;精神形态则主要表现在会馆建筑上。“会馆建筑”作为各省移民同乡聚会之所,是洛带移民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见证,也是背井离乡的客家人在新环境中的精神认同和归依。  相似文献   

5.
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因商业与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特殊公共建筑类型,其建筑特点与所在城市的地理方位息息相关。京杭运河沿线一带的山陕会馆,在秉承会馆建筑共性的基础上,同时展示出独特的地域特征,成为沿线商路发展的重要见证。文章即以运河一线的山陕会馆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不同城市背景下的建筑特征,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入滇,使得云南地区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随之出现的会馆建筑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本文试图探析云南会馆产生的背景、会馆的类型及其建筑艺术特色,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雷州会馆建筑是雷州传统建筑之一,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仙城会馆是雷州会馆建筑中仅存四座之一,建成最早,规制甚高,规模宏大,在雷州传统建筑中较为罕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仙城会馆建筑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其进行建筑研究保护刻不容缓。文章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为依据,梳理仙城会馆的历史和分布,考证仙城会馆的建筑形制,并对仙城会馆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为后人研究雷州会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余颖燕  崔陇鹏 《山西建筑》2009,35(30):44-45
介绍了川渝传统会馆建筑的现状,从法律法规制定的角度探讨了川渝传统会馆的保护模式,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价值,达到在川渝地区兴盛会馆文化,保护传统古建筑,发展旅游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古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已成为当今学术热点.山陕会馆是山陕两地商贾在扬州进行商贸活动的载体,是当今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以梯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扬州山陕会馆建筑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针对其历史文化挖掘不足、保护区划不明确和展示利用方式欠佳等问题,提出山陕会馆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梯度保护策略,构建分类、多级保护方法,为同类型历史建筑提供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慧 《城市建筑》2014,(11):269-269
青岛的会馆具有不同于传统会馆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青岛广东会馆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沿革、选址、建筑风格以及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重庆湖广会馆是重庆城市中心区的重要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价值。文章重点介绍了湖广会馆及其周边的社区复兴,湖广会馆古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修复设计中,将历史建筑保护与市场文化经济相结合,发挥其社会经济价值; 坚持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观,强调文物修复的“可识别性”原则,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探索适合东方木结构体系的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北京会馆建筑作为众多北京历史建筑的一个类型,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安徽会馆是北京会馆建筑的典型代表,虽然建成较晚,但是规模最大,规制甚高,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建筑特色,在北京会馆建筑中较为罕见。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安徽会馆建筑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其历史的梳理,建筑的保护刻不容缓。本文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为依据,梳理安徽会馆的发展历史,考证安徽会馆的建筑形制,并对安徽会馆未来的和谐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蔚  张兴国 《新建筑》2011,(3):126-129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灵、宗族和儒商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对会馆文化内涵的探究入手,就该类型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形态与明清会馆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时代嬗变正是会馆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性体现,它既具有建筑类型上的"独特性与规定性",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玮刚 《华中建筑》2023,(9):143-146
广泛分布于云南的移民会馆,是清代时期同乡人在客地设立的民间社会组织,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该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历史文献梳理,结合田野调查,通过对清代云南地区移民会馆的研究,在宏观上把握移民会馆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阐述云南移民会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地区经济、商贸道路、商品产地为契入点,研究其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最后以微观层面视角,分析移民会馆在城镇中的共性选址布点及建筑形态。以期能更进一步加深对云南移民会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传承语境下的应变者 上海会馆史陈列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明  张姿  赵鑫甜 《时代建筑》2011,(5):112-117
上海会馆史陈列馆以重要历史保护建筑三山会馆为参照体系,在空间、时间和价值认同等层面挖掘新旧建筑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在既有环境中传承的"解决之道"、在时间脉络中创新的"应变之道",以及协调多元社会价值认同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会馆是一类很独特的建筑。它兼具食宿,祭祀,聚会和娱乐等诸多使用功能。从建筑配置上看,会馆也很特别,一般包括厅台馆阁,大殿,配殿,钟鼓楼,戏台等等。这种独特的建制正是由它所服务的群体的基本需求的反应。他们客居异地,通过会馆感受同乡人带给彼此的温暖.所以会馆实际是一个外来小众群体的聚集场所.他们在这里需要食宿、娱乐,与此同时因为外来人口多为工商阶层.所以会馆又多了一层商业色彩。会馆的布局形制并非凭空出现.它与祭祀之用的祠庙建筑在平面布局形制上颇具相似性.而且两者都具有祭祀功能。可以初步推断.会馆是以祠庙为蓝本而发展起的一类具备独特形刺的建筑类型。甚至有的会馆其前身就是一座祠庙,围绕着这座祠庙。渐渐融入娱乐功能.发展壮大为会馆建筑群。  相似文献   

17.
四川会馆建筑与移民文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玮  胡江瑜 《华中建筑》2001,19(2):14-17
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在四川乡土建筑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四川会馆勃兴的历史渊源探究,会馆社会文化职能的论述,以及会馆建筑群体空间特色的分析,提出了四川会馆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空间实体的建筑艺术上,而且有着丰富的地域移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移民社会的缩影——重庆“湖广会馆”文化内涵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璇 《华中建筑》2002,20(1):71-74
该文试图通过对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重庆古会馆群的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提出有关重庆早期湖广移民的建筑实证;探寻移民社会中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在建筑上的反映;分析以会馆戏台为物质形态的地方戏曲文化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乡村住宅是我国建筑行业推行节能减排关注的重要领域。鄂西北地区位于夏热冬冷地区范围的北部,冬夏两季乡村住宅普遍热环境较差,能耗问题严重。对鄂西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从基本概况、建筑热环境、建筑能耗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基于农村住宅节能设计我们选取外墙传热系数、屋顶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建筑窗墙比等7个主要的设计因素,以建筑的能耗量为评价目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利用DeST软件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出各因素对住宅能耗影响的趋势和重要程度顺序。最后综合考虑能耗和造价,推荐了适宜的节能方法和组合方式,为鄂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节能提供了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9)
山陕会馆作为清代会馆建筑的代表,介于官式建筑与私人建筑之间,其建筑雕刻的题材、手法、造型都与场所精神密切相关:礼祀性建筑的装饰以仙界题材为主,反映了民间信仰;实用性建筑的装饰则关注现世生活,具有世俗气息。山陕会馆的空间融合了祠庙与馆舍的特点,体现了新兴商业阶层的意志与追求,是清代民间建筑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