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门窗》2014,(3)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首次提出了"灰空间"理论。"灰空间"指的是建筑的一种过渡空间,存在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灰空间"是室内和室外空间融合的媒介。本文据此,基于"灰空间"理论,研究"灰空间"在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指出"灰空间"应用的必要性、历史性与如何应用。  相似文献   

2.
宋敏 《华中建筑》2015,(1):103-106
高密度是"紧缩城市"的主要城市空间形式,对空间的高强度利用一方面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拥挤"和"紧张"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建筑师则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建筑设计难题;对应高密度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城市问题,该文以建筑学的视角,从建筑面积、建筑灰空间、建筑功能、绿色生态以及建筑交通五个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的补偿方式,通过对实际案例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增加人均建筑面积、灰空间过渡、多元叠加建筑功能、立体化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化驳接建筑交通空间等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城市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下普遍存在的被忽略且缺乏利用和管理的"灰空间",通过优化设计并以此为传播提升城市形象的载体和媒介。本文从现代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现存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优化设计对传播城市形象的功能价值,并结合案例,分析对其的优化设计策略。通过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做精准定位的前提,以及重视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符号化的视觉体验,将"灰空间"作为城市的特色景观进行打造,从而提升和传播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4.
兰石 《建筑与文化》2016,(3):206-207
文章通过对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厦的设计理念进行梳理分析,这一设计通过环状建筑形式限定了线和空间,为北京城市CBD地区植入了大尺度的灰空间。由此引出思考,中国现阶段城市核心区建筑更关注自身形式而缺乏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分享精神。通过模糊边界,底层架空,竖向连续空间等手法,可以为城市核心高密度区营造出更多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5.
城市灰空间是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由于在引导居民生活方式、丰富空间层次、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灰空间已被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本文探讨了灰空间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鹏  李睿  康红鑫 《中州建设》2008,(16):38-38
1建筑空间的形式及“灰空间”概念的提出 广义的建筑空间包括由于建筑的存在而限定的所有空间,如城市空间、外部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等。而狭义的建筑空间则专指建筑内部空间。在没有特殊注明的情况下,本文所讨论的建筑空间是介于广义和狭义的建筑空间之间的一种空间形式及其扩展,类似于灰色是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色彩,我们习惯上称这样的空间为“灰空间”。  相似文献   

7.
一条轴线的引入:万人大型集会广场——主入口灰空间的城市庆典台——礼仪大厅——文化展示空间——内庭园——城市花园。它是从纪念性、礼仪性空间向大众性、宜人、放松空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高架桥,曾经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之一,被大量建于城市之中。但是随着它的发展,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机动车高架桥的产生背景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对城市的贡献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给城市和市民造成的不利影响。作者引入城市“灰空间”的概念,探讨了机动车高架桥下部空间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加以案例分析。希望可以为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改造提供依据和借鉴经验,以使得城市空间恢复活力,给市民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建筑和规划之间有野蛮的冲突,这种冲突消解了"立体空间"。于是,城市中形成了在规划与建筑之间一种类近于模糊的"灰空间"。像在罗马这样的城市里,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也分量出了一种暧昧的"灰空间"。在规划以及在建筑之间,我们作为建筑师可以做什么?规划是为了能够满足政府的大利益,或者是大格局上的一些问题,而建筑是满足一些很具体的功能性的事情。公众的公共空间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得到一种包容和满足?我认为,这么多年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  相似文献   

10.
1前言 城市勘测信息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空间基础.它是城市勘测单位多年采取多种技术和手段获取的城市地表和地下各种空间分布信息的积累,是勘测单位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彤宇 《城市建筑》2009,(8):107-109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况国内外都市农业在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理论及设计实践,梳理发展脉络,可知其研究和应用范围已扩展至城市中的建筑空间、社区空间、城市环境、闲置空间以及更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等领域。结合中国国情,倡导结合我国城市空间特点进一步从政策管理、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发展这一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其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本文从释义、本质与作用、编制与表达等方面对城市设计导则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述,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设计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精华所在,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性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林莉 《福建建筑》2011,(12):15-18
在总结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历史演变过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演化受到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空间观念等的影响,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演化的功能适配性机制、价值导向机制、环境衍生机制和系统“一体化”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与结果。以期用以指导我国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和城市功能的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16.
波尔多是一座拥有独特文化遗产和特色的城市,面对时代的发展,这座独特的整体城市,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城市功能,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需要保护城市特殊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文章通过“轻轨——城市公共空间的回归”,“河岸——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广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植入”,和“市场——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4个案例诠释了波尔多在平衡城市的更新,保护与发展方面,以及在传统城市中植入现代城市生活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顾玄渊 《城市建筑》2014,(10):37-39
城市设计在中国目前的规划体制下趋于式微.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在不同空间层次的工作开展存在差异,但两者的核心都是“空间问题”. “蓝图式”的城市设计对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公共政策论基础上形成的、针对单个项目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一直未被广泛应用.本文提出在中国“管理控制”体系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难以借鉴国外“开发营造”模式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因而有必要以“空间问题”为导向,将不同层次的空间问题贯穿始终,以便更有效地层层聚焦,自上而下地传递空间策略信息,构建适合中国规划体制的一种全过程式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18.
徐宁 《风景园林》2016,(3):115-123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城市交通系统同等重要的城市基础性组织及全局性控制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的配置及其机理,对把握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在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前沿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田野调查、环境行为实证研究和形态学量化分析,探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性原则,即结构适配、场所固结、层级连续和界面约束原理: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总是与城市结构相适配;有若干独特地点从整个连续系统中凸显出来;形成层级连续系统;并具有明确的限定约束界面。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 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 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 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 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 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 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 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 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 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 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 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 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 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 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 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 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 “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明杰  赵静 《华中建筑》2012,(7):140-143
该文指出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特色消失、城市活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以新加坡为例,了解新加坡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过程及其最新的概念规划方案,同时从土地政策、住房建设、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捷运系统、花园城市规划五个方面探索新加坡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希望对国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