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口述史方法在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园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研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高校教育中,除了历史知识、文化内涵的传授、讲解外,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及当代"人"在历史与文化中的主动性亦是一个重要课题。"口述史"方法有别于传统历史建构及研究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解、认知、参与风景园林历史脉络的梳理及文化传承中的新可能。因此,以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2项实践"口述工艺"及"广州市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为例,探讨口述史在专业教学操作过程中的课程设计方法、应用范围以及与传统历史研习思路的差异。认为"口述史"的教学应用更多地以学生主导、以实践操作为主,推进学生多视角的历史认知、参与风景园林历史脉络的梳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推动风景园林历史教学改革与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胡玎  王越 《园林》2006,(4):14-15
就风景园林评论而言,应鼓励各方人士畅所欲言,增加参与评论的广泛性。然而,目前大部分风景评论属于有感而发,随意性大,也不够深入,还处于直观感受和判断层面。要让风景园林评论发挥推动学科实质发展的作用,就需要评论者根据评论对象,掌握和运用科学的风景园林评论方法,以增加评论的全面性和深度。风景园林评论的对象包括风景园林师(作者)、风景园林本身(作品)和欣赏风景园林的人(读者)。评论风景园林师,最普遍的是根据其作品的现象和观点,分析其在具体作品上的创作动机、创作过  相似文献   

3.
【目的】湮废园林涉及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消失的园林,以及现存园林经重大改变前的早期风貌。中国园林早期的历史风貌是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原研究是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方法】探索多重证据在湮废园林复原研究中的运用:首先将复原证据分为现场实存、遗址考古、诗文文献、绘画图像、口述证言、相关实存和造园理论7种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言辞证据,按关联性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进而逐一辨析7类证据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它们在复原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指出湮废园林复原过程中应注意证据的可用性与可靠性,关注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和证据的持续更新。【结论】尝试建立一套依据可靠、过程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为湮废园林复原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琳  黄环宇 《新建筑》2023,(2):86-90
以第四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对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基于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建构了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的论述框架,并简述其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口述史在两种不同倾向建筑史研究中的发展情况、各自的特点及整体方法应用上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后续该方法在建筑学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曹凯中 《风景园林》2023,30(3):42-47
【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该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知识,可以令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效扩展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风景园林设计评论也增进了全社会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知理解,是风景园林设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的一座桥梁。【方法】通过图纸还原、访谈设计师本人、现场体验等方法,以日常性和仪式感这2个议题作为评论路径,对朱育帆近期的作品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进行评论。【结果】与朱育帆其他纪念性景观的实践不同,探索如何建立一种日常性与仪式感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是林卡景观空间设计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设计策略的介入,使得林卡景观空间不仅成为本地居民日常游憩的栖居之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到访者想象的朝圣场所。之后以林卡景观空间的2个核心部分——“林卡花园”与“经幡广场”为进一步讨论的对象,从动线、形式及材料3个研究范畴出发,探究了“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最终可以看到,对九寨场所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克制的设计语言让林卡景观空间成为实然和应然、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并成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想象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胡玎  陈卫杰 《园林》2006,(8):16-17
风景园林评论既包括理论评论,也包括应用评论。在风景园林投标和竞赛中,评审专家对于不同方案展开专题讨论,并提出评论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应用评论。我国风景园林招投标工作逐步积累经验,越来越法律化、规范化、公正化。目前,在风景园林招投标中,评审专家的评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招投标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投标方在竞争的背景下,提交各具特色的方案。评审专家受招标方的委托开展评论,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是选择,二是提炼。"选择"是指专家组要从各家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下一阶段设计的基础。有时还要选择承担下一阶段工作的设计单位。"提炼"是指专家组从各家方案中提炼出符合需要、能融贯为一体的精华内容,形成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越  胡玎 《园林》2009,(7):50-51
教育是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基础。源源不断、各具特色的人才是生机勃勃的新叶,让风景园林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目前,我们分别从事着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就以风景园林师的继续教育为切入点,引发大家对风景园林评论教育视角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风景园林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是单一地模仿传统园林造型、有的是过度地追求现代化形象。这两种情况都忽视了设计的创新性,缺乏对整个城市社会文化和人文协调发展的整体思考。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传统风景园林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融合的必要性,说明了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特点,提出了传统风景园林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融合,并以湖州江南庭酒店工程为例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杨锐 《中国园林》2021,37(1):6-11
回顾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写作的缘起,总结了学科史的特征、结构和内容,划分了世界和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阶段。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造园阶段(1828年以前)、孕育和创立阶段(1828—1900年)、现代主义运动阶段(1900年—1960s)、生态运动阶段(1960s—1980s)、多元发展阶段(1980s—)。与此相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也可分为5个阶段: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1912年以前)、孕育和萌芽(1912—1949年)、创立和艰辛曲折发展(1949—1978年)、蓬勃发展(1978—2011年)、全面规范发展(2011年以后)。重点阐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总结归纳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胡玎  王越 《园林》2006,(3):16-17
蒙园林编辑部老师的厚爱,近三年来,我们和同学、同事在《园林》期刊上已经发表了几十篇风景园林评论的文章。结合有关评论的理论和这些实践论文,我们将进行系列的总结,以期与专家和大众共同探讨风景园林评论的理论和实践。风景园林评论具有三大功能,即解释功能、评判功能和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 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 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 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 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 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 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 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 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 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性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等领域的理论发展。无论是探究景观作为一种“此在”的本体论解释,还是获得超脱于设计师“原意”的对于作品意义的理解,抑或是找寻一种围绕“理解”的主体间性设计方法,解释学都具有知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向度,可称为风景园林一般方法论。在知识论层面,阐述了解释学与批评学的差异,并通过贝蒂的四原则架构解析作品解释的原则;在本体论层面,分析了2种理论路径与2种典型解释理论;在方法论层面,指出解释学作为设计方法论的机理与内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由于丧失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所具有的那种向心力与凝聚力,没有了铸合整个民族精神走向的统一精神标尺,因而呈现出某种疲沓、松散与萎靡之态。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受到整个文学与艺术批评的影响。相对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甚至建筑批评,风景园林批评由于其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影响,还处于起步摸索与萌芽阶段。风景园林批评的主体论、对象论、价值论、生态论、土地伦理和方法论是风景园林批评学的重点。其中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论和方法论是批评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林广思  蒋林桔 《中国园林》2023,39(12):127-131
风景园林专科教育是风景园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在介绍中国风景园林专科专业发展的历史之后,为全面了解我国风景园林专科专业设置现状,对2022年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技术3个专业在全国的招生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从院校类别、省级行政区、城市及城市群、区域等维度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指出,风景园林类职业教育在全国各地区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社会需求量,但区域布局需要优化,各专业需进一步加强自身办学特色。研究为风景园林专科专业的建设及增设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机器学习的风景园林智能化分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19,26(5):29-34
机器学习使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及充分利用数据中蕴含的知识与价值成为可能。探索基于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领域智能化分析应用的途径,开展3个实验。其中2个与数据分析研究相关,提出基于调研图像色彩聚类分析的城市色彩印象和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景观视觉质量评估与网络应用平台部署实验。最后1个实验与数字化设计创作相关,提出用于设计方案遴选的地形生成方法,包括2个子项目:应用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地形生成和建立遮罩、预测未知区域的高程。3个实验应用到机器学习中分类、聚类和回归3个主要方向中的算法以及深度学习的生成对抗网络,对传统的研究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应用机器学习风景园林领域,可以有效地从多源数据中学习相互增强的知识,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园林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史课程是城市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就史论史的讲解方法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应以激发学生热情、分析优秀园林案例造景要素为主,使园林史课程真正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是工程建设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尚无统一的标准.从相关背景研究入手,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系统地介绍了审查要点框架、审查意见与回复、审查责任等,提出风景园林专业施工图审查要点框架包括:编制依据,规划要求,强制性条文,施工图深度,一般性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图章和图纸签署,以期促进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指出: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风景园林法制是从学科属性出发,探讨与风景园林 实践行为和现象相关的法律制度目标、原理、机制、体系等 议题的一种学理界定,是中国法制建设实践与理论的“横切 片”。法律制度在引导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规制规划、设计、 建设行为方面具有基础性地位。提出风景园林法制的立法综合 性、环境部门法两大学理特征,解析中国风景园林法制进程及 存在的典型问题,从目标和制度层面提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 风景园林法制方向,提出制度意识与制度分析在风景园林教学 中的重要性,从法理学、法哲学、法律体系、具体法律制度层 面提出风景园林法制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9.
张诗阳 《风景园林》2020,27(5):105-109
耿百利教授有着风景园林与计算机科学的双重学术背景,他曾在美国多所高校任教,并开展了大量计算机科学与风景园林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他主要关注混合生态系统、响应式景观、设计可视化等领域。耿百利认为计算机不仅应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与环境过程的运转模式,同时也应与环境进行直接互动。同时,他谈到了第三类智能的概念,他认为这类智能在短期内将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思考景观的形式与模式,而在长期视野下,则将帮助我们理解景观形式的内涵,提供维持或创造新生态系统的策略。此外,他谈到风景园林计算机教育不应仅关注工具的应用,更应该借助学生去理解计算机技术在风景园林不同领域的应用方式,并利用数字方法来理解景观和自然。  相似文献   

20.
黄邓楷  赖文波 《风景园林》2017,24(11):23-28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环境恶化和生态修复是风景园林的重要议题,风景园林信息数字化的引入使得项目信息无损交换、建设成本降低及施工工期减短成为可能。文章基于对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概念及发展现状的相关阐述,探索其在行业内的应用,并认为需从风景园林信息模型相关标准的制定、信息数据兼容、技术软件的专业化升级、景观要素数据库及相关技术开发团队的建立等方面推进风景园林信息模型的发展,以期为今后风景园林信息模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