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聚落是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文化景观和历史记忆的载体,聚落空间是居民进行日常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为使传统聚落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现代化城镇化发展,需要对其空间结构不断地进行探索和优化。本文以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与空间体系,进而为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亚尔村整体是以居住建筑为中心,向外分布有居住住宅、耕作用地、防护林带,呈现沿水系辐射状分布的水平空间形态;(2)亚尔村的垂直形态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晾房用地、林地、居住用地及农业用地依次顺延布局;(3)亚尔村道路分级明确,向四周沿水系延伸,道路利用率高;(4)亚尔村建筑空间形态可划分为四类:并列式、套件式、穿堂式及混合模式;建筑结构多样,以半地下室为最具特色的空间结构;根据建筑材质的不同,分为全生土和半生土建筑,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黔东北地区传统聚落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具体挑选传统聚落较为集中的石阡县来进行研究,分别对石阡县传统聚落中的传统居住建筑、传统公共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了描述分析,总结出当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特征,以期对黔东北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谢珂珩 《四川建筑》2008,28(1):46-48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传统聚落传承着许多人类发展的生命印记.通过分析羌族传统聚落形成的原因,总结出羌族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找寻其在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上的价值,呼吁对羌族传统聚落进行及时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论文针对在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新乡村建设均质化布局对传统聚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并结合对黑龙江省鄂温克乡索伦村、宁安市小朱家村等地传统聚落的田野调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对传统民居聚落布局的肌理、公共空间系统、村落建筑风貌、择地选址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一种研究分析传统村落布局特色的新的视角和理论。论文总结和归纳传统村落布局中的特色与智慧,为黑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杨豪中  韩怡  卢渊 《安徽建筑》2011,18(5):43-44,47
通过对陕北佳县木头峪村传统聚落的村落形态、空间构成、居住空间、礼制空间、祭祀空间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传统人居环境中人文结构及文化意义在传统村落空间构成中的具体体现及社会功能,以及特定时期礼制文化和民间信仰对于乡村日常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的濡染和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传统聚落的人文结构与传统文化之间一一印证、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的研究以及反映了这种关系的建筑文化特征的类型学研究,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传统聚落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范思哲  王琼 《华中建筑》2023,(8):162-165
聚焦福建传统聚落,列举福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空间形态。分析先人对本地山形水势及建筑的空间形态研究是当地居民先人选址开基,探寻八闽大地族群发展繁荣的地理依据,它既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存在,又是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精神需求而产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空间和传统聚落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8.
经棚地处于宗教文化繁杂但地域空间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因此保持了良好的地域特性,是草原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宗教文化等信息的载体。文章以分析经棚传统聚落的历史形成过程为契机,对经棚传统聚落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探索其聚落形态演变的基本特征,以期对经棚聚落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文立足传统乡村聚落转型的视角,基于保护与更新相互和谐发展的理念,透过灵泉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诸多现象与问题,追忆失落的传统文化与场景,探寻历史聚落的原型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重构聚落社会生活及建筑的现代地域特色,唤醒面对新机遇依旧麻木的群众去保护自己独有的风土文化与建筑文化资源,嫁接外部新生的现代元素,谋求聚落良性发展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贝希村呈现水域与植被包围居住组团的水平空间形态,以及东北高、西南低,各类用地依次延伸的垂直形态布局;以X065县道为南北主道,村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村内的民居空间可分为一字型、L型与T型,民居结构具有多样性,有半地下室、通风墙等特色空间类型。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体现出当地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可为传统聚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其他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追溯影响藏区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根本人文因素——藏传宗教文化,并从宗教文化相关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典型藏区传统聚落的一般空间特征,试图寻找聚落空间与宗教文化之间对应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聚落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通过传统聚落究其价值梳理,探寻古徽州传统村落价值,可以更好的延续传统聚落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传统聚落的功能,促进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城镇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而当地的传统聚落为特色城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对传统聚落景观的研究十分必要。川南苗族传统聚落分布于四川盆地南部,因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选取泸州市叙永县木格倒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从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及园林景观等方面对聚落景观进行研究,由此归纳出川南苗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结论以期为保护和利用川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城镇建设中传承川南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中,广府民系和闽海民系分别占据了广东区域内耕作条件较好的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平原聚居生息,并以之为建筑文化核心区培育出具有强烈特色的广府聚落和潮汕聚落。虽然地域邻近,但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却具有差异鲜明的聚落形态。影响聚落形态生成发展的是多要素组成的外部环境系统,本文旨在分析两地聚落差异以及导致差异产生的关键环境要素,从中探索外部环境系统与聚落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有很多高山村镇,它们有着与隆达类似、以独特的文明铸造的聚落空间。皖南地区传统聚落把小巧适宜、轻松活泼的建筑景观融于原始自然之中。葱郁的青山,青翠的森林植被,清澈的溪流,一年四季大自然丰富的变化,成就了山水聚落丰富深厚的底蕴。当地居民往往从这些原真的风景中获得生活的快乐和艺术创造的灵感。与隆达一样,皖南徽州传统聚落是由当地人建造的,其空间品质和蕴含  相似文献   

16.
兰玲 《重庆建筑》2007,(7):59-61
泸沽湖岸的摩梭聚落是一个有着独特景观环境的少数民族聚落。山、水、树等自然要素和摩梭人传统的院落、建筑等物质因素以及宗教因素形成的人文景观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有着和谐生态美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杨涛  朱军 《山西建筑》2011,37(29):19-20
指出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是区域文化的物质载体,生动折射着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鲜明的经济、政治、宗教特点,通过对喀什聚落的价值及现状分析,探索了当代聚落营建的转换途径,进而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8.
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磊 《华中建筑》2009,27(11):144-146
该文通过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处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实地考察,最终选取了咸丰县大水坪村、咸丰县刘家大院、来凤县黄柏村、来凤县舍米湖村、以及宣恩县彭家寨等五个典型聚落作为文章的研究实例。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聚落研究工作室的一手测绘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这五个聚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聚落中典型建筑的建造特征,试图从保存尚好的土家族聚落中探求出中国民族聚落及其传统建筑文化的本源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张颀  赖筱书  黄琼  张安晓 《室内设计》2023,38(1):141-146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 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 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 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 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 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 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 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 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 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0.
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以巴麻堂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是适应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藏族聚落,它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特征,其民居及聚落环境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取得人、建筑、环境的良性互动。该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访谈,从聚落形态到民居建筑单体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传统、在建、新建三个不同时段的庄廓民居建筑现状,总结概括出巴麻堂村民居及聚落的生存智慧。传统营建经验的再挖掘,是为了当下乡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希望能为当地民居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