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冯玲玲 《城市住宅》2021,28(5):76-78
以问题为导向,选取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均位于前列的苏南地区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得出苏南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特色缺失是由于公共空间发展核心文化建设传承受到外来文化力量冲击,从文化韧性视角切入,尝试构建乡土文化韧性系统并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归纳总结文化韧性特质,提出公共空间优化路径,强化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文化传承筑建乡村发展文化之魂,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发展注入乡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以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村庄规划为例,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公共空间再生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小空间与大空间结合、设计乡村特色道路、打造特色地方魅力、建设尺度宜人的乡村格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策略,为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郇  郑佳芬 《规划师》2016,(8):76-80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转型期存在的问题,指出公共空间对于乡村社区重建与整合的意义。以杭州华联村为例,从村庄整体、组团邻里、居住单元三个层面,探讨基于“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8)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关注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在"显性"和"隐性"公共空间分类的判定标准下,探讨鄣吴村的公共空间构成。隐性公共空间作为村庄自我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活力点,成为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营建部分。以鄣吴村老顾家宅院改造为实例,探讨私人宅院向隐性公共空间演化的具体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空间形塑着乡村社会组织功能,也影响着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研究对象金鼓村以泉堰为中心形成了多处独特的公共空间,并在长期发展中成为村庄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载体,传承着本地历史文化并守护着村庄内部的稳定秩序。然而近年来受到城镇化进程中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传统空间形态特征已无法适应满足现代乡村人群的需求,以泉堰为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逐渐衰败。面对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社会解构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激烈碰撞,该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法,对金鼓村泉堰公共空间各要素及功能变化特点进行梳理,剖析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衰败与更新重构的逻辑关系,并提出切合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保护、开发、利用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民众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文章以村民为主体的"集体记忆"为基础理论,指出"城市化模式"下乡村建设对公共空间营建产生的消极影响,加以纠正用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物质层面营建中乡愁记忆的表达,以期能在乡村生活逐渐去村庄化的当下,再造乡土特质,重塑村民集体精神,进一步增强乡村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已推动我国乡村地区建设提速,在快速建设中乡村景观风貌与环境建设已成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气候条件、经济条件等限制因素较多的东北地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景观发展制约要素的明晰、未来景观规划路径的提出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北乡村景观环境实地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现有乡村景观评价的相关标准与体系构建指标体系,采用规范条例赋值、类比赋值及推算赋值等方法提出评价标准,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村庄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及社会环境进行量化评价。研究表明东北乡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但村庄公共活动空间品质、建筑景观营造、环境管理效率、公众参与程度及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是制约景观环境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景观环境评价体系提出优化路径。对东北村庄景观环境评价的研究中,基于模糊分析的评价体系构建使村庄在横向对比中清晰地发现自身景观环境建设不足,准确评估当前形势、找出问题和差距,为村庄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与指引,在乡村快速建设时期为村庄环境优化转型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考虑到居民对公共空间要求的提高,村镇往往选择公共建筑进行改造重塑,以实现村庄公共空间的有效活化及整村风貌的有机统一。以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的乡村振兴为样本,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建设,通过长达2年的跟踪研究,将村庄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作为导控和研究重点,贯彻"此时此地"的设计方针,借由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策略挖掘乡村记忆、延续地域文化、活化公共空间、提升乡村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大都市区不断向外蔓延,推动周边村庄经济发展,加速其城市化和村民的生活方式转变,而周边村庄现状公共空间与村民的生活诉求越发不匹配,二者矛盾加剧。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为上海近郊型乡村的典型代表,现状初级的乡村公共空间与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向往矛盾突出,乡村公共空间急需重塑,对海星村南侧归并集中安置点的公共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对其进行景观设计,重点优化海星村街巷空间、乡村体育公园、水系驳岸空间。  相似文献   

12.
村庄公共空间建设不仅要考虑村庄内整体资源、环境、空间以及地方标准的建设需求,同时更应该考虑居民的活动体验需要,与村庄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等要求。该文基于村庄建设发展的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观察,统计出7个类别指标:主要包括空间指标、活动设施、总体满意度、环境质量、使用偏好、功能需求、空间感受影响。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石门村、西坑村、周村、慈林村4个村进行调查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与居民行为体验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主成分,包括空间布局感受、环境质量、活动场地。同时提炼出能高度指向3个因子的17项因素,结合村庄特征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的方向,助推乡村公共空间复兴。  相似文献   

13.
正1规划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重新审视近几年的乡村建设,很多村庄的打造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在公共产品建设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部分村庄以旅游村的方式进行了消费产品的打造,而忽视了村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共产品建设;有些村庄与休闲旅游相协调配建了一些公共产品,但是这些公共产品缺少开放性,成为了"封闭的公共产品";有些村庄采用大范围的"面上"环境整治,虽然村庄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但也带来了高昂的后期维护成本,难以具备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北方乡村的特征,基于北方乡村公共开放空间以人为本、突显个性、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提出了北方乡村公共空间的选址方法,指出开放空间的合理建立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城市化水平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滨河型村庄的广场空间是村庄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广场空间为中心往往集聚了村庄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然而,曾经承载村民重要活动的滨河型村庄广场,正面临着功能不匹配、活动弱化和活力缺失的局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广场空间的优化,带动公共活动的集聚,进而实现乡村的活力复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宁波市西南丘陵地区几个滨河型村庄为调查案例,通过PSPL活动行为调查法对其广场空间进行详细的调研,结合其空间特色抽象归纳为五种广场模式,从活动空间要素、活动设施要素和绿化环境要素三方面,选取影响广场空间活力的主要要素,提出广场空间微更新的原则与资源要素组合模式,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逐渐成为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重点。扬州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逐渐加深,扬州市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018年9月,住建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强调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的前提。因此,设计以扬州市椿树庄、郑家庄两村为例,针对村庄在环境治理、公共空间、景观功能、规划主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丰富村庄景观要素功能,实现村容村貌的多方面、科学化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村庄人居环境千篇一律,须充分体现其乡土特色、文化底蕴,从而构建"美丽乡村"。在大城市辐射圈内的回族村庄,将发展特色农村经济与地域性农村文化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挖掘旅游资源,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与发展。研究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结合河北省村庄面貌提升规划的实践,提出以伊斯兰文化和地域文化为纽带,贯穿经济发展、开放空间、自然环境、建筑风貌、支撑体系的改造策略,从而塑造以"伊斯兰天堂花园"主题的回族村庄,为少数民族村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如今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乡村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中的人文情怀对村民来说是特殊的情感,是村民对乡村的精神寄托。营造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对乡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以及构成类型出发,以苏州市金庭镇阴山村为例对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以及点线面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9.
推动乡村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本文以"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如何可能"为核心议题,在农地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基于农地资本化构建了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分析框架,在乡村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业型和工业型两类最常见的村庄,提出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策略。文章认为,农用地流转、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融资,可以有序推动农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村社自我土地资本化、跨村联合异地开发,可以有序推动工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20.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领域,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受到广泛的关注。以1996~2021年CNKI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文献为检索源,采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研究按照综合性与专题性展开文献述评。研究发现:(1)近20年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集中在空间的形态特征、保护更新、演变重构等方面,多学科研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视角;(2)近年来乡村公共空间研究发生物质-社会-文化转向,需关注其文化属性的挖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方式与保护利用模式;(3)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方式多样,类别之间存在交叉重复问题,应明晰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化类型与特征;(4)在新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创新产业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需进一步更新乡村公共空间的传播和利用方式,发掘其新型价值;(5)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聚焦于物质空间的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需注重结合乡村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构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功能-文化-空间-机制”的重构路径。未来应搭建多学科平台,结合应用性理论探索新视角,同时运用定性定量多种研究方法,综合探索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