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对"以人为本"理论、"高校学生社区自治"理论、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了高校学生自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特征、高校学生("社区居民")追求公共服务空间接触机会的行为机制,在"以人为本"学生自治社区的视角下构建规划方法,对公共服务空间接触机会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匹配;为学校发展决策规划、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20,(7)
在效率导向的快速城镇化阶段,规划传导中传统公共空间被"逐层缩减",规划布局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成为"配套角色",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在空间的规划供给方面体现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基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人的社交需求升级,文章从人性化尺度视角初步探索了基于广义公共空间理念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范式。广义公共空间强调公共空间从传统的纯物质视角向人性尺度能感知的广义功能视角转变,认为单元式的弹性空间组织模式是未来城市开发建设和有机更新的可行路径。文章基于深圳坝光地区的规划实践,初步验证和展示了广义公共空间理念的实际规划效果。  相似文献   

3.
胡畔  张筠  程嘉璐 《规划师》2023,(3):44-50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高质量、多样化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人本化水平的重要内容。社区作为城乡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空间。文章指出当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静态规划建设标准和管理方式与社区动态需求不匹配,普适化供给模式与不同区域社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匹配,以及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空间韧性不足等问题。同时,以南京市为例,针对其社区发展的实际问题,分别从全周期、全域空间治理以及多情景风险治理3个视角分析了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特征,提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治理应从强化时间弹性动态调控供给重点、强化空间弹性精准匹配供给模式、强化情景弹性灵活转变治理方式3个维度入手,实现由“刚性”管控向“弹性”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雷诚  罗震东 《城市规划》2019,43(8):41-52
大都市区中心和外围空间一体化演化过程中,社区空间和人口结构急剧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面临挑战。本文从设施供给全过程,构建了以“建控用”为核心,“三阶段贯通,三条线协同”的“三三制”大都市区社区服务设施供给体系,强调“全覆盖供给、全环节管控、全周期运营”框架。结合常州新北区进行实证校验,探讨都市区社区服务设施供给体系的转型。供给环节应结合居民需求,明确分类设施供给标准、供给主体和空间模式,保障设施供给的公平性;管控环节要优化专项规划和控规规划编制,加强实旅过程的环节控制,保障空间供给的有效性;运营环节推进社区规划和社区规划师制度建设,建构监管与沟通并重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社区设施供需匹配效率。  相似文献   

5.
社区健康公共服务是"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的内在要求。以上海市金山区为典型案例,从"需求—供给"的视角开展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现状评估,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差异较大,健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覆盖度与人群覆盖度存在显著城乡二元特征,"预防—治疗—康养"3个阶段的健康服务设施供给面临不同挑战。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提出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服务、15分钟城乡社区健康服务圈的构建、因地制宜的差异化配置、健康服务设施内涵的提升等规划策略,并进一步讨论规划背后所隐含的服务内容创新、"多规合一"、健康服务需求培育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润朋 《规划师》2012,28(2):17-22
城市用地分类表面上是针对土地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用地划分,实则是基于反映人们目标与意图的土地分类方法。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发挥着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等作用。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施行下所存在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脱节、城市规模控制乏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要求缺乏所带来的公众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都影响到了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针对城市发展转型及政府职能转变,在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起着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规划的重点。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研究与实践方法、空间组织方式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友好性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武汉市两个典型的新旧社区为例,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两社区的满意度及满意度影响因素,解读社区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人居要素调控和公共资源的供给两方面提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友好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各个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思路、设施种类划分、设施规划标准指标调整以及规划标准的演变历程进行详细分析,基于不同社区属性、社区居民的需求变化和需求发展趋势探讨了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的设置准则:适用性、动态性和弹性。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6,(12)
文章结合《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的编制工作,从民生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公益性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编制与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前相关民生需求发展的总体趋势;探讨了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体系的构建,设施配置层级与管理单元的耦合方式等问题,并结合地方实际,补充和优化设施指标,探索了不同层级同类设施布局的原理,以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标准等。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6)
文章在剖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规划作为一种制度供给也需推进结构性改革,并分析现有规划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降成本"的角度,结合厦门的实践探索,研究变革规划供给体系的策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首先通过推进"多规合一"、加强部门协同和聚焦规划对象,创新规划编制供给体系,建构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统筹规划,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其次改革规划实施体系,以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规划实施的时序统筹,以项目生成机制强化项目落地的部门统筹,强化规划统筹,提升规划引导项目落地的实施成效;最后完善规划监管体系,建立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全流程一体化监管制度,通过清单管理、诚信体系和中介组织培育等,转变规划服务模式,遏制规划腐败。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划及实施是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了各种社区发展规划理念和居住政策导向后,从基础数据葺的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入手,重点考察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和居民对其的需求现状,参照建设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规范,着重研究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项目、标准和实施单元,提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实施单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探索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与大都市发展之间的有机协同路径,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社区生活圈内涵和精明规划治理途径,分析公共绿地在大都市中的发展特质、外延价值、管理权属,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多维度分级目标框架。首先从空间维度的整体层面满足人民的美好需求,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保证具有公平性的系统性网络布局;其次从价值维度的要素层面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满足多元人群需求,提供具有包容性的公共服务;最后从时间维度的机制层面依托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保证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可持续良性运行,形成精细化协调统筹、精确评估供需、精准落实对策的多维度精明规划,从而塑造具有凝聚力的、有机秩序的社区生命体。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利用效率不高,不能适应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规划引导和政策机制保障,以及在设施建设与管理上"多龙治水",缺乏应有的统筹和协同。文章在借鉴厦门、天津和苏州开展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基础上,从规划和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社区服务中心体系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正由快速发展转向稳步提质阶段,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作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随着生活圈理论的兴起,从居民需求角度评价公共服务配置水平的研究日趋成熟,反之,从资源统筹角度评价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研究则被学界所搁置。文章梳理传统规划与生活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研究,对其立足视角、技术手段及局限性进行归纳,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合理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分析总结社区与社区营造的概念及意义,以社区理念为切入点,指出面向"社区营造"的规划技术理论研究应关注的规划目标、规划内容、技术手段、工作方式;提出6个规划技术支撑要点即规划内容构成要素、社区合理规模、社区边界与中心、社区空间塑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城乡居民日常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区生活圈”概念在对城区中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规范的同时,也间接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日益递增,亟待在城乡融合规划视角下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配置。文章基于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结合现状基础、发展潜力和人群需求,对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的城乡地区进行生活圈体系重构,对城区划定5 min步行生活圈、10 min步行生活圈和15 min多方式生活圈,对乡村划定10 min步行生活圈、15 min电动生活圈和30 min机动生活圈,并提出全域生活圈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经济情况、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各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出城乡融合规划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转变为以生活空间为导向、智慧化、人本化的模式。寒地城市由于特殊的气候及地域条件,冬季冰封期长,气候严寒,因而季节对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的影响尤为显著。文章以沈阳市为例,以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采用Arc GS、网络抓取I POI数据等方法分析居民日常通勤、通学、购物和休闲等行为的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不同季节的居民生活圈,并从市区级、社区级两个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为寒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时空间配置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提供了建设用地、建设指标和公共服务三大类型的产品。在对控规产品供给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入手,摸清需求现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变单一管理为分级管理,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王金岩  何淑华 《城市规划》2012,36(10):68-74
公共交通导向(TOD)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是基于东部沿海平原省份城乡公路与道路网络较为发达的地域特性,通过选择性地建设设置公交站点的"城镇型社区",形成网络化互动连接的城乡公交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而触发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公共服务,改变传统发展动力自上而下的树形结构模式。通过对德州市临邑县村镇体系规划的实践研究,发现TOD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能够在依托地域需求、服务政府决策、优化规划模式和改善功能结构等方面为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传统空间资源自上而下的规划配置逻辑与实际诉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建设用地高增长、低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现阶段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的问题来看,正是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实施成果的"供给侧"与公众的"需求侧"不匹配所造成。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文中简称"西苏")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地域自然环境、社会意识、文化价值下"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提出从空间供求关系角度出发的适需性设计理论,探索优化城市空间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匹配的设计方法,同时从满足自上而下的"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特色魅力展现"和自下而上的"人的生活、交往、认知获得"双向需求出发,解决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的问题,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小城镇空间设计方法,以期为其他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