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分类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这与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阶段相似。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城市用地分类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的梳理,比较两者异同,探讨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对用地分类的影响。借鉴日本的成熟经验,我国的用地分类体系也应重点处理好内外、上下与刚柔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2.
物流用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娜  于东 《四川建筑》2009,39(4):16-17,20
我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深入剖析了我国物流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问题,以及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的滞后性,说明增加物流用地的必要性,并从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得到启示,提出对我国物流用地分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是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核心工具,对其进行修订不仅仅是对城市规划技术的优化与完善,更是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复杂过程。在反思历版深圳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存在的问题、剖析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地位、内涵和体系的基础上,深圳首次构建了"规划用地分类+开发控制规则"的城市用地分类体系。深圳用地分类由单一标准向标准体系、技术分类向制度体系逐步转型,有利于促进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使用及用途变更,保障城市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用地分类对于城市开发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英国、加拿大、日本、堪培拉(澳大利亚)、香港(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用地分类体系,归纳其在城市开发控制中的应用形式、控制内容和职能特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城市用地分类新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蒲蔚然  刘骏 《规划师》2008,24(6):9-1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自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以来,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土地性质划分与规划控制脱节、缺乏对混合类用地的灵活控制等许多弊端.应从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探索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强调规划的动态管理,调整用地类型的划分层级,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导读     
随着新版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新版国标)的颁布实施,关于城市用地分类的讨论再次成为规划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如何做到真正的科学合理是各方讨论的重点。应该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也经历了从规划是"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到"依托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等多种新的认识阶段。作为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是我国城乡规划行业的基础性技术标准,其控制体系具有科学控制和安排城市用地结构的作用。论文以此为核心,合理划分城乡用地类型,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8.
王琳  魏晶晶 《建筑与文化》2016,(12):218-219
当前,城市用地的分类与使用关注于人类的利用方式,忽视了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在生态服务功能的视角下,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态用地、潜在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其中,潜在生态用地即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又具备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应充分重视。生态服务功能视角下的城市用地分类与现行用地分类国标之间存在不完全对应关系,潜在生态用地对应的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需辅以一系列控制指标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城市用地分类表面上是针对土地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用地划分,实则是基于反映人们目标与意图的土地分类方法。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发挥着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等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巳显得难以满足当前域市发展的要求。包括对现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与引导作用下降。羌法高效应对不同的市场要求等。从政府、市场与城市土地的基本关系出发。分析现行标准在我国城市规划鳊制和宾施中面临的问题:在厘清市场机制控制和政府政蕈控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厦控制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润朋 《规划师》2012,28(2):17-22
城市用地分类表面上是针对土地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用地划分,实则是基于反映人们目标与意图的土地分类方法。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发挥着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等作用。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施行下所存在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脱节、城市规模控制乏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要求缺乏所带来的公众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都影响到了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针对城市发展转型及政府职能转变,在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起着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规划用地分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梳理了已有的城市用地分类相关研究,比较了国标中的用地分类方案。根据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对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方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覆盖全市域、强化建设空间管制、突出城乡差异特征的分类体系,为新形势下我国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叶昌东  周春山  李振 《城市规划》2012,36(7):32-37,72
从城市新区开发供应的土地、资金、人力三大资本要素出发探讨我国城市新区开发的能力(或限制条件);从城市新区开发需求的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驱动因素出发探讨我国城市新区开发的需求(或必要性);最后从城市新区开发的供需关系出发将我国城市新区开发分为九个类别。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新区开发受土地资本限制较大,中部地区受资金资本限制较大,西部地区受人力资本限制较大;东部地区城市新区开发主要受经济因素驱动,中部地区主要受社会、生态因素驱动,西部地区城市对新区开发基本没有需求。东部地区城市新区开发应当走集约化道路;中部地区城市应当采用多渠道的融资手段,积极调动各种资金进行新区开发;西部地区城市的新区开发活动应该受到控制,避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崔明  覃志豪  唐冲  耿杰  王娜 《城市规划》2006,30(12):27-32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其新农村建设内容、重点、模式和方式上都应不同。基于此,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以省为单位分别设立了评价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的两套指标体系,将我国的城市与农村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级别,并对各省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的原则,将叠加的结果归并为五个类型,分别是发达类型、相对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相对落后类型、落后类型;最后针对各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初步探讨了个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提出了各类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ast decade,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referred to TDR hereafter) has been emerged and developed to a large scale amid China’s fast urbaniz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practices in countries with private land ownership like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actices of TDR in China are still domina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which are trying hard to obtain extra construction land-use quota under China’s current centralized land management system since the late 1990s. In this process, the land-use efficiency may be improved at the prices of social equity and harmony.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单一土地利用造成危机的背景下,农林复合土地利用模式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值得关注.深入研究农林复合土地利用模式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China National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China-NIAHS)中的重要性,及其对China-...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城区外拓"和"城镇蔓延"的用地发展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建设用地管制体制的内在矛盾;以广州市为例,指出:二元建设用地管理体制下的土地利用管制已经对大城市的空间增长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约束,集中表现为相关主体对集体土地建设权的争夺;这不仅增加了城市规划编制和用地管理的成本,而且将进一步扭曲大城市的城乡空间发展;在制度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Lake areas in Chinese urban fringes are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of urbanization. Consequently, the conflict between rapid urban sprawl and the maintenance of water bodies in such areas urgently needs to be addressed. An integrated GIS-based analysis system (IGAS) for supporting land-use management of lake areas in urban fringes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IGAS consists of modules of land-us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and change/demand analysis, and land evaluation and allocation. Multicriteria analysis and system dynamics techniques are used to assess land-use suitability and forecast potential land-use variation, respectively. Cost approximation and hypothetical development methods are used to evaluate land resource and market values, respectively. A case study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was performed on the Hanyang Lake area in the urban fringe of Wuhan City, central China, which is under significant urbanization pressure. Five categories of suit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11 criteria and related GIS data. Two scenarios for potential land-use changes from 2006 to 2020 were predicted, based 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a hierarchical land-use structure was designed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The IGAS may help local authoritie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ddress the complex land-use system, and develop improved land-u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better balance urban expans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8.
我国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获得有两种方式:划拨和出让。出让土地使用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适合市场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弊端和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划拨土地使用权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也有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优点。对这两,不应是一存一废,而应是予以完善,充分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当前城市空间蔓延、功能分区单一以及"以车为本"的场所设计带来的个体机动化出行增加、公共交通效率低下、步行环境欠佳等问题,提出需要建立沿公交走廊的密度点轴结合发展(density)、用地混合多元布局(diversity)以及步行友好场所设计(design)的用地"3D"发展模式,以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在此思路下,借鉴香港地区轨道沿线用地发展经验,研究香港实现"3D"模式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并以广州花都CBD为例,运用"3D"理念,对花都CBD内轨道沿线的用地密度、混合度、场所进行规划设计,以探索城市用地"3D"发展模式在我国发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及城乡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在建国后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密切相关,历次土地制度变革反映了我国城乡关系的转变.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新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立足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必将会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日本与我国同为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的国家,经历过多次土地制度改革并成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对比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可能会带来的社会风险,如城乡矛盾转入城市:生活预期无法实现引发社会问题;经济利益下"公平性"丧失;加剧农村老龄化;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带来经济风险.并提出了规划建议,包括:从"一元规划"向"一体规划"转变;加强农业用地的合理经营方式和规模的研究;多种方式转移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