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天津地铁七号线外院附中站~榆关道站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而且不可避免的要侧穿京沪高铁桥桩,为研究盾构施工对高铁桩基的影响,需采用三维数值分析的方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真实模拟盾构隧道、桥桩的位置关系,分析盾构施工对桩基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同时分析增加隔断桩措施后桩基受力变形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盾构施工辅助措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广州市轨道三号线五山站~华师站区间暗挖矿山法隧道施工的几种方法,浅析了区间矿山法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施工时要严格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紧封闭,速反馈"的施工原则,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跨度地铁车站盖挖逆作法施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天津软弱地层和林立的建筑群间进行深基坑施工,为确保深基坑的施工安全,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及完善的施工技术.对天津地铁3号线和平路站采用盖挖逆作法的施工技术、工艺进行了深入探讨,比较了各种施工方法的优劣,提出"盖挖逆作法"施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对施工方案进行了比选,对施工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重点阐述.为今后天津地铁及更多的地下工程盖挖逆作法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昌邑路站施工为研究背景,对地铁换乘段深66.5 m的超深地下连续墙局部高压旋喷加固工艺参数、泥浆性能参数调整、铣槽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地下连续墙深、厚,地层复杂等特点,采用了"套铣"工艺施工。其中,为确保一期墙在(7)层土层中的垂直度控制,提高施工效率,避免槽壁长时间浸泡而出现坍塌现象,决定对一期槽采用"抓铣结合"工艺施工,达到了设计要求和工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15号线清华东站为地下两层侧式站台车站,采用"洞柱法"施工,为北京地区采用"洞柱法"施工单跨跨度最大的车站。车站主体结构采用"CD法"扣拱,减小了扣拱施工风险和施工沉降。首先对车站施工过程中各阶段地表沉降监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进而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洞柱法"暗挖车站分别采用单柱双跨、双柱三跨的地层沉降。对小导洞开挖的群洞效应、单柱双跨大跨度"洞柱法"暗挖车站"CD法"扣拱地层沉降、双柱三跨"洞柱法"暗挖车站扣拱施工地层沉降均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现场监测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CD法"扣拱施工的大跨度"洞柱法"暗挖车站,可以较好地控制施工风险和地层沉降。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北京地区"洞柱法"暗挖车站采用单柱双跨和双柱三跨断面形式时施工风险和沉降控制的判断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8):88-89
以深圳地铁11号线后海站基坑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了后海站北侧的卓越后海写字楼基坑开挖产生的临空效应对后海站基坑施工的影响;采用快速拉格朗日方法(FLAC3D),在卓越基坑开挖前后两种工况下,对比分析了后海站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地连墙结构水平位移和支撑轴力的基本特性,分析结果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铁施工过程中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地表沉降,过大的沉降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文章以西安地铁3号线延兴门站~咸宁路站区间浅埋暗挖段为依托,首先通过FLAC3D对不同的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变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研究得出该区段合理的施工方案,然后针对该施工方案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既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又总结得出隧道开挖过程影响地表沉降变形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施工监测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支持,对于保证施工质量有较重要的意义。以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地铁隧道工程为例,采用明挖法施工监测,简述施工过程,通过分析其施工工艺流程,对整个工程的施工监测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结合深圳地铁9号线向西村站~文锦路站区间30m始发结构段场地盾构分体始发施工案例,提出一种采用"两次分体始发、三次盾构组装"的盾构分体始发施工技术。解决了文锦路站始发场地狭小(仅30m),工期紧张的问题,确保了盾构的顺利始发。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地铁车站施工中,"先站后隧"法仍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施工顺序,而针对PBA工法的暗挖车站采用"先隧后站法"施工顺序则尚无相关工程实例。因此,结合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某暗挖车站采用"先隧后站"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分别研究了车站内盾构掘进的轴线控制以及盾构与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时机的选择。该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铁联络通道软土地层冻结法施工的FLAC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分析对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园站至长清路站专用交通联络线工程盾构井与13号线右线区间之间进行联络通道的开挖进行模拟.联络线盾构井为明挖法施工法施工,采用地下连续墙为围护结构;联络通道开挖采用水平冻结法加固地层,为确保开挖过程冻结壁的安全性,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FLAC3D,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冻土壁的开挖过程中应力变化和土体位移,并对冻结施工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大西沟站~中营工站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工程为背景,对开挖过程中遇到的无水卵石地层超前注浆加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现场地质调查和土层分析,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对区间隧道比例模型进行了注浆试验,研究了浆液扩散规律及注浆后结石体形态。通过对比试验重点研究了该地层条件下注浆压力、注浆量、渗透系数、水灰比等注浆参数对浆液扩散半径的影响,揭示了无水卵石层渗透注浆加固机理,并为无水卵石层暗挖隧道超前注浆加固设计、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铁15号线清华东站站后折返线区间进入清华大学校园内140m,该段线路线间距5m,采用双联拱隧道。在地铁工程中双联拱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为"中洞法",在本区间提出了一种"左右洞独立开挖法"的新型双联拱隧道工法。将两种施工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后,首次将"左右洞独立开挖法"用于地铁双联拱隧道的施工。对地铁双联拱隧道这两种施工方法从施工工序、工期,施工中地层和结构变形及结构受力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在地铁暗挖法双联拱隧道施工中,应用"左右洞独立开挖法"施工双联拱隧道的地层和结构变形及结构受力均满足要求,节约工期优势较大,为"左右洞独立开挖法"双联拱隧道在北京地铁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流花路站超大断面隧道施工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超大断面隧道洞桩法施工全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洞桩法,通过多个分离小导洞和桩、梁相结合在地下形成桩、柱和梁联合受力的框架支护体系能保证流花路站隧道施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盾构始发段施工作业是盾构施工中最容易产生事故的工序,直接关系到盾构隧道能否顺利贯通。武汉地铁6号线琴台站~武胜路站区间工程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施工,盾构直径6.5 m,已成功始发掘进。针对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进行分析始发作业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复杂环境下北京地铁十四号线平乐园站~九龙山站区间暗挖三联拱隧道地表沉降控制,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进行了三联拱隧道施工工序数值模拟,通过定性分析,明确了各施工工序的沉降值,给出了开挖的分步最大沉降值及总沉降量,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较好,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和平路站所在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以和平路站的实测抽水试验数据为基础,并参考合肥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特点,分别采用"大井法"和"数值法"对和平路站明挖深基坑涌水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大井法"计算的基坑涌水量为1 387m~3/d,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的基坑涌水量1 269m~3/d,2种方法预测的涌水量相差不大,"大井法"计算的涌水量数值比"数值法"得到的涌水量值高8.51%,研究结果对和平路站深基坑降水和安全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抽水试验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受水位降深与观测时间周期等影响,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稍有差异,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积累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取更为合适的涌水量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纪东 《建筑机械》2023,(3):50-54+59
以北京地铁3号线工人体育场站-团结湖站区间正线隧道变断面施工为背景,首先对其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了设计,然后对变断面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考虑相邻工程结合部位对变断面的影响,对其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最终的实践结果验证大小断面的转换采用导洞先行、反向开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樊家村站—玉泉营站区间盾构始发接收端头井加固施工方法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采用地质钻机引空+三重管旋喷加固的方法,较全面的进行了方案设计,安全、快速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20.
苑春雨 《市政技术》2019,(2):106-109
结合北京地铁16号线二里沟站施工案例,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侧墙开洞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步序进行了介绍,并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破除阶段的各个施工步序进行模拟,研究了既有车站结构变形情况和内部应力变化情况,为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