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历史景观是近年来遗产保护、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滨水工业遗产特征和城市历史景观理念进行阐述,结合阳江市沿江南路段滨水工业区的历史及现状环境,分别从城市区域规划、景观空间格局、建筑街巷秩序三个层面对其空间属性和价值进行分析,评估其潜在的适应性.最后从景观生态营建、延续历史记忆、景观再现、遗产可持续性和多元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探讨滨水工业遗产的更新策略.研究可为阳江市滨水工业遗产更新提供方法参考,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卜骏 《城市住宅》2018,(7):67-71
在设计牵头的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是行业内新的探索方向。本文以上海市黄浦区公共岸线贯通工程(世博浦西段)为例,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滨水空间贯通、创新活动策划等方面探索EPC模式下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滨水工业遗产既是遗产,也是城市景观。从滨水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出发,探讨城市景观的共享性,提出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的3个特征和共享的5个特性。对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更新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其共享性有待提升。并指出以共享为导向的滨水工业遗产改造,将对城市景观的发展做出新的引领和呈现  相似文献   

4.
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上海市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景观进行了评价、分析后,对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新提供了基于景观学科的认识,并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提出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新与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了景观优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逆工业化潮流的大气候和城市更新的小背景下,如何在城市滨水工业区改造中,最大化发挥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是工业遗产利用与滨水空间重构的综合课题。以杭州市热电厂地块城市设计为例,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探讨滨水工业遗产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并提出工业遗产的保留条件及利用模式。力图探索一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工业遗产利用策略,打破滨水工业遗产地与城市相对孤立的局面,同时保护在长期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产业特色的建筑、空间与环境,使其在改造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郑可 《福建建材》2023,(8):30-34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是延续场地文脉,提升人居环境,带动区域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景观再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石狮伍鸿滨海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策略,并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及场所精神景观再生设计方面展开了分析,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宁波市甬江北工业基地为例,探讨旧城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从景观视角出发,研究工业遗产的景观属性,提出工业遗产在城市空间中的"景观化"方法。通过单元保留、要素重组、抽象再现三种方式,分别实现工业建筑、工业构件、工业场地三类不同遗产要素的景观化过程,从而解决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规划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发挥有重要作用。工业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开展至今积累了丰硕成果,但整体多侧重于转型前及其过程中的保护与利用,而在保护转型之后,从使用者心理行为认知的角度、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再生场所空间进行的感知评价研究较不多见,难以客观全面地把握转型后使用者需求与场所空间营造的内在关联。工业遗产保护亟待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理性的评价探究。本文以近代开埠(1840年)之后的上海市为时间与空间范围,选取典型的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论证、语义本体、类型学、SD心理评价、空间句法、行为观察记录及多变量解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的保护转型及其之后的再生评价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基于历史文化特点与区位地理特征的差异,通过历史论证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滨水开敞型、弄堂街巷型和市区紧凑型三类典型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遗产价值,论证转型过程,从经济、空间、文化、生态4个方面分别提取以价值提升为导向的城市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与机制。其次,从建筑形式、组构和细部方面把握特有的风貌要素特征,运用语义本体分析的方法构筑工业遗产建筑的风貌记述体系,归纳工业遗产建筑的整体风貌演变特征,即样式类型多元化、技术材料先进化与建造技艺西洋化。而后解析风貌特征的保留更新方式,提出以风貌传承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途径。进而,在对转型机制和改造途径的提取基础上,分析探究转型后的工业遗产地区再生场所的心理感知评价。对典型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进行特征解析,通过SD评价法把握场所感知者对典型场所的心理感知。结合多变量解析法,提取出氛围因子、特色因子和空间因子3个解释场所感知评价的因子特征,比较基于感知因子得分的类型化场所对应的停留倾向程度,同时发现3个因子对感知者的停留倾向程度均产生正向相关的影响作用,且氛围因子的相关性最高。而后提出基于心理感知的工业遗产地区场所再塑策略。同时,以空间拓扑特征及视线特征为切入点,以改造后向公众开放度较高的展览空间为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的研究对象,把握有序式和自由式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再生空间特征。通过对使用者的行为观察与记录,在类型化空间中比较行为与空间特征,探讨再生空间与停留行为的关系。结合多变量解析法验证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对停留行为的影响作用,发现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空间边界对视线的限制度在两种形式下均呈现与停留行为较强的负相关趋势。而后提出基于行为认知的工业遗产建筑空间更新策略。最后,综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中的多方面因素作用,反馈至转型机制与改造途径上,提出工业遗产场所与空间的再生优化建议。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与再生评价研究,提取以价值提升和风貌传承为导向的转型机制与途径,探寻基于心理行为感知的场所与空间的再生策略与优化建议,以期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与高效使用形成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同时拓展丰富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相似文献   

9.
从1980年代至今,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通过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和操作层面的持续推动,成为荷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滨水空间再生项目;其更新转型过程影响了鹿特丹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形态,是一次经济、社会和城市空间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深度变革。文章结合南部岬角港区发展演化的历史背景和转型进程,解读其更新再生的内在动因和理念。从空间策略和操作策略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其在项目定位策划、区域交通整合、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功能优化、空间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可持续操作机制和转型成效。最后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其更新过程的核心经验与不足,有助于认知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机制,并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在发展定位、策略制定、空间操作和过程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吴仪  赵杨 《山西建筑》2024,(6):175-179
在人口老龄化及城市精细化高品质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小城市中青年人口向大型城市流动而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与生活社区交织的中小尺度滨河空间适老化景观亟待更新。为探索中小城市滨水空间适老化景观更新路径,以赣州市章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根据PSPL调研法的“12个关键词”结合SD语义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对场地的环境空间和活动空间适老化指标进行评价,再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计数、问卷和访谈法调研场地的公共空间现状和公共生活现状,从滨水环境空间和老年活动空间两个视角出发,提出针对空间防护性、舒适性、愉悦性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