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滨水工业遗产既是遗产,也是城市景观。从滨水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出发,探讨城市景观的共享性,提出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的3个特征和共享的5个特性。对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更新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其共享性有待提升。并指出以共享为导向的滨水工业遗产改造,将对城市景观的发展做出新的引领和呈现  相似文献   

2.
从景观体验的角度,探讨滨水工业遗产体验方式的演变,及其对景观设计手法的影响。基于历史研究、类型学和案例比较的方法,提出滨水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景观的演进有3个阶段:布景-在场-共享。布景式的如画"景观"与在场式的体验"观景",是滨水工业遗产景观体验中相互交织的2条重要线索。进入信息时代,虚实交互的"共享"成为滨水工业遗产新的体验方式,改变了空间认知、组织和形式的塑造。通过对景观体验演化的技术驱动、价值转换和空间特征进行剖析,为设计师在处理滨水工业遗产景观体验方式和景观设计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朱蓉 《工业建筑》2011,41(2):21-23
城市滨水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一种提升城市活力与文化特征的积极因素,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英国迪尔码头改造的代表性实例,从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设计理念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城市滨水工业建筑遗产在城市复兴改造中的可行性与发展方式,以及对于达成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整体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逆工业化潮流的大气候和城市更新的小背景下,如何在城市滨水工业区改造中,最大化发挥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是工业遗产利用与滨水空间重构的综合课题。以杭州市热电厂地块城市设计为例,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探讨滨水工业遗产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并提出工业遗产的保留条件及利用模式。力图探索一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工业遗产利用策略,打破滨水工业遗产地与城市相对孤立的局面,同时保护在长期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产业特色的建筑、空间与环境,使其在改造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滨水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空间类型,因其特有的亚文化属性和土地属性而具有与普通的生活类历史建筑更新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设计实施途径。通过解析这一类型建筑空间的历史文化成因、空间价值特征以及相应的城市更新驱动力,可以梳理出在"经济复兴"与"历史保护"共同作用的政策体系引导下的城市滨水工业建筑遗产重新融入城市生活的价值定位方向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化阶段,探索多样的城市更新手段成为规划的阶段性任务。临时性活动作为提升城市活力的一大手段,与滨水工业遗产渊源深厚。本文通过研究欧洲滨水工业遗产的改造更新案例以及分析临时性活动在滨水工业遗产的举办情况,归纳其物理空间规划要素和临时性活动举办的规律,以期对我国临时性活动引导的滨水工业遗产乃至城市的更新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和城市的记忆。其共生体系中包含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3个要素,并包含单元共生、中心共生等多个等级。以城市更新和发展为背景,引入建筑再循环理念,让工业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和价值,使之与城市之间建立共生关系,以使其被更好地保护。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探索拱墅区运河滨水工业遗产区域的再循环方式,以及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得出它与城市是互惠共生关系。研究可以为其他城市滨水工业遗产的再循环,及其和城市的共生提供方法与参照。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现已从增量扩张走向了存量挖潜,作为重要存量资源的山地滨水工业遗产,在更新及开发的过程中,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文脉传承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文章以重庆市1862洋炮局滨水工业片区规划为例,基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绿色有机更新理论,从营造历史文化氛围、形成多级交通网络、合理置换复合功能、建筑风貌新旧传承、完善生态网络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保护及再利用的新思路,以期为提升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品质和延续城市文脉的具体落实,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典型滨水锈带的形成及其面临的除锈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滨水锈带更新的双重内涵,即结合滨水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理念下的滨水空间修补.在此概念框架下,从评价体系、范围界定、再生手段、景观提升四个层面探讨滨水锈带的更新方法,包括滨水区更新导向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遗产区+影响区"的更新范围界定、结合生态修复的空间再生手法、工业景观与水景融合设计,旨在为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应对锈带危机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内河构成了城市重要的滨水景观空间,对城市滨水景观改造,是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的重点。增城市增江借助亚运龙舟赛场建设启动两岸滨水景观建设,但因该河段存在生态、历史等多种影响因素,景观的规划设计引入适应性城市设计理念,探讨适应滨水地带特性的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建构生态、多样化、可持续的滨水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11.
左琰 《时代建筑》2010,(3):34-39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分布着大量工业厂房和历史建筑,而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建筑改造实践在上海历史上实属罕见。文章试图从最佳实践区的示范效应、工业厂房的改造模式和节能技术运用、厂房建筑的滨水特性等多维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在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业建筑改造的趋向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京滨临海工业区是日本临海工业建设起步最早的区域,创建于明治后期,经历百余年发展,已成为日本最成熟的临海工业区之一,其发展过程亦是日本临海工业区发展的缩影。文章回顾了京滨临海工业区的发展建设历程,并评述其发展经验与教训,以期对我国临海工业区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武汉沿江旧有工业区更新规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山  李保峰 《华中建筑》2001,19(1):92-94,103
文章从武汉市总体规划目标及城市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武汉市滨江地段城市用地及城市空间状况,分析沿江旧工业用地在自然环境、景观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武汉沿江旧有工业区更新再发展的动力与机制进行探析,并提出了“整合再发展”的更新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历史文脉的角度出发,研究新加坡河区域在新加坡历史发展中的演变,着重从总体规划结构、分区规划策略、建筑形态控制等方面分析新加坡河旧工业区改造和利用中的设计手法。针对其改造成果和后续影响,总结滨水旧工业区改造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风景园林》2016,(3):70-85
正1奥尔堡滨水景观规划一期——连接港口与城市奥尔堡滨水区总体规划旨在将城市的中心区域和其附近的峡湾重新整合为一体。峡湾周边曾经是工业港口,交通拥挤,市民难以接触、亲近。通过与城市肌理的联系,设计师在城市和峡湾之间建立了一个新通道。曾经被忽视的地方如今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具有吸引力的位置。绵延约1km的水岸线上,最重要的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世界建筑导报》2003,(4):72-75
沿科威特21公里长的海岸道路,是一个被侵蚀的、破败的地方,这里不适宜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却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创造一个新的城市边界,科威特城发起了这个由五家国际设计公司参加的设计竞赛。SASAKI事务所的设计以其对地方化和环境因素的卓越思考赢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