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萌萌 《城市建筑》2014,(12):250-250
传统聚落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很多气候适应性的经验、方法和智慧。本文从传统聚落的选址环境、群组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方面,分析了同一地形条件下传统聚落适应气候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新疆南部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研究该区域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对新疆南部地区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进行了调研、梳理与分析,罗列了该地区传统聚落的布局模式、聚落空间的建构技术,并总结了干旱区绿洲聚落生态适应性智慧、营建特征和空间形态特征。提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与时代需求、干旱区绿洲聚落营建中必不可少的防风阻沙和降温遮阴等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代干旱区城镇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存与生活都离不开水。而江南地区的独特聚落环境与民居特征,都与江南地区多水这一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水体角度来研究江南传统聚落环境与民居,从历史环境的水体变迁,现今水体对江南传统聚落的影响入手,分析了自然水体和人造河流对江南传统聚落经济、城市格局和民居形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列举同里古镇作为例子,从水体角度来对江南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和布局分析,增强江南聚落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这种因地制宜的利用水体的生活经验可以为现今乃至未来的江南传统聚落保护和再更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水适应性,本研究以白洋淀周边风貌肌理保留状况良好的 20 个传统聚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堤堰修筑、渔苇生产和内河航运的长期作用下,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在水陆关系、聚落形态、空间单元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水适应性。(1)传统聚落与防洪堤堰呈现融合共生的水陆关系,池沼和沟渠构成了聚落内部的排涝体系,沟渠分为联通式和尽端式两种。(2)聚落形态多呈带状或指状以适应白洋淀堤堰工程和内河航运需求,聚落外部轮廓和内部肌理深受洼淀环境和商品贸易的共同影响。(3)聚落、淀泊、苇田、农田、沟壕的圈层式分布构成了白洋淀周边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也反映了男渔(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芦苇台田奠定了本地区传统院落和建筑的形态尺寸。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水适应性,本研究以白洋淀周边风貌肌理保留状况良好的20个传统聚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堤堰修筑、渔苇生产和内河航运的长期作用下,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在水陆关系、聚落形态、空间单元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水适应性。(1)传统聚落与防洪堤堰呈现融合共生的水陆关系,池沼和沟渠构成了聚落内部的排涝体系,沟渠分为联通式和尽端式两种。(2)聚落形态多呈带状或指状以适应白洋淀堤堰工程和内河航运需求,聚落外部轮廓和内部肌理深受洼淀环境和商品贸易的共同影响。(3)聚落、淀泊、苇田、农田、沟壕的圈层式分布构成了白洋淀周边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也反映了男渔(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芦苇台田奠定了本地区传统院落和建筑的形态尺寸。  相似文献   

6.
林琳  陆琦 《风景园林》2020,27(4):81-86
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具有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认识,传统营建策略得不到借鉴和完善,既有资源被严重浪费,导致了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对粤西地区乡村空间环境一体化特征分析入手,对乡村空间形态构成进行解读和分析,对规划尺度的聚落模型进行环境模拟,关注聚落整体的互动功能,从聚落地块形态、建筑单体形态、聚落道路形态、村域边界形态等方面挖掘聚落尺度的整体气候适应性智慧,从中找到关联机制和既有空间形态可持续经验转化的途径,回应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统边地聚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启示--解读云南和顺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云南和顺乡传统边地聚落为背景,阐述了传统边地聚落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指出在新的形势下,传统聚落应建立新的适应性机制,重新达到平衡,方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以同构方法和比较方法研究广东地区的三种类型典型聚落,发现其空间形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巧合的"同构现象",如聚落组团、朝向、肌理与族姓的"同构现象"、聚落空间形态与宗族关系的"同构现象"、聚落空间方位与社会阶级分层的"同构现象"、聚落防御形态与社会关系的"同构现象"等。经分析研究,同构现象的动因为对社会伦理结构的适应性、对社会阶级分层形态的适应性、对聚居形态的适应性等。最后得出结论,宗族组织和伦理关系、价值取向和信仰等社会环境对聚落空间形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翟静 《城市建筑》2014,(12):32-32
本文首先界定了聚落空间和聚落形态的概念,对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北京川底下古村为例,从聚落选址环境、聚落整体空间环境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个层面,探讨了沟谷型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尝试以空间句法视野解读传统聚落环境,侧重于对其空间形态的分析以探讨其隐含的文化与社会本性,从另一角度探源与诠释传统聚落的规划思想,并尝试揭示此类聚落的人文内涵及其发展的适应性,以期提炼出对现今城市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自然通风作为有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是传统聚落抵御外界不利气候影响和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重要调节器。在调研归纳我国寒冷地区海防卫所聚落基本空间模式及形态参数的基础上,针对寒地滨海地区季节性、层次化的通风需求,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冬夏两季典型气候条件下聚落朝向、街道形态、院落形制3项空间形态要素,对聚落自然通风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提出针对寒地海防卫所聚落形态的适宜性调控和优化建议,为该地区传统聚落保护和更新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鄂东北山区,地处大别山西南麓,由于一直以来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背景形成了该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聚落元素,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聚落形态呈现出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该文首先分析了鄂东北山地聚落形态产生的背景,通过典型案例从外部格局和内部元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聚落形态对于该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总结出鄂东北山地聚落形态的自然生态适应性与社会生态适应性的内部成因。  相似文献   

13.
结合山西方山县张家塔与四川北川的地域资料,分析了不同地域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从建材、布局、选址等方面,阐述了羌族与汉族聚落的异同点,提出了山西方山张家塔及四川北川聚落建筑的发展对策,有利于促进山地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21,(2)
以海南岛多元的水环境为线索,从聚居空间演变的视角分析岛内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分布的空间关系。传统聚落空间经过环水聚居、逐水而居、因水设居的嬗变后逐渐定格,在长期与不同水环境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备高度水适应性的多样化的聚落布局和空间形态,并衍生出以关注水环境适应性为核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极具地域特色的质朴水文化。  相似文献   

15.
黄海静  董张 《室内设计》2019,(1):111-118
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在我国传统 聚落和建筑中独具特色,建造体系成熟,蕴 含丰富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技术和绿色经验, 极具研究价值。以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岜沙苗 寨为例,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文化 等方面对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 适应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聚落的 传承、保护和发展以及对适应地域环境的 现代绿色建筑的营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传统水乡聚落中水体形态对公共空间小气候感受的影响,将情景分析与 CFD 数值模拟相结合,重点讨论水体面积变化对热舒适感受的改善作用。以同里古镇的滨水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前提,相对现状 100% 水面的基础上,重构无水面、50% 水面的情景,以三种水体设计情景为单变量实验,模拟了三种水系面积情景下初夏昼间 9:30、11:30 和 15:30 三个时间序列的小气候环境和 WBGT 热舒适度分布图解。研究基于风热湿耦合的物理环境仿真和热舒适感受的空间测度,引入热舒适改善效率衡量单位面积水面增量的空间热舒适性,并采用移动窗口法进行了整体和局部的多尺度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随着水体面积的增加,各时段周边公共空间内热舒适区的面积均随之扩大,水面变化对于空间热舒适性具有正向效应,同时多尺度的综合研究发现各时段水体增加的过程中,0~50% 水面的增量前期阶段相比于 50~100% 后期阶段,热舒适改善效率更高。从而厘清了同里水乡聚落中水体面积增加与滨水公共空间热舒适感受提升之间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传统水乡聚落空间的小气候营造智慧,对气候适应性的水系规划及其滨水空间的小气候优化设计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宇博  孙弘 《城市建筑》2022,(2):5-7,15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  相似文献   

18.
韦法华 《山西建筑》2012,38(20):6-8
分析了徽州传统聚落选址中运用的风水学说的原则及其生态适应性,提出风水学说指导下的徽州传统聚落在对地形的选择、水系的处理、仿生形态的运用和防御性意象的营造方面具有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首先提出传统山地聚落因其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与自适应,逐渐形成空间形态分形的生态适应性和同构的整体性;进而进行聚落内外空间分形的拓扑结构研究,探讨外部空间的分形美学特征,指出生态、形态、文态的分形适应和艺术整合形成了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完形结构和整体秩序;最后结合现象学的空间知觉理论,指出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体验既是时空分形的体验,又是混沌与秩序并存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水环境的适应性营造是生态适应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究晋东南水环境的 适应性,研究在现场调查和建筑测绘的基础 上,利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分析选址布 局与水环境物质底板的关系,将晋东南传统 聚落水适应性环境营造总结为“双层循环子 系统”的宏观框架和“单一元素多功能使用” 的系统特征,同时将其微观呈现归纳为四个方 面。得出结论:第一,城市化背景下传统聚落 的变革模式应该延续“缓慢渐进的适应模式” 来创造和改善人居环境。第二,“从与自然共 生的角度出发”和“整体与个体相结合”是晋 东南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环境营造经验总结, 对解决现代城市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