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系统分析了某催化裂化装置从原料油到反应产物的烃类分子水平转化规律,给出了不同烃类的表观转化率和芳烃生成与转化的结果。结果表明:催化裂化反应前后,链状烃质量分数增加31.47百分点、环烷烃分数组成降低23.21百分点、芳烃质量分数减少17.47百分点,产物与原料油的烃类物质的量之比为5.92。催化裂化表观转化率为80.77%,其中链状烃、环烷烃和芳烃的表观转化率分别为91.99%,96.62%,66.10%;在环烷烃中单环、双环和三环及三环以上环烷烃的表观转化率分别为94.60%,97.17%,97.72%;芳烃中单环、双环和三环及三环以上芳烃的表观转化率分别为86.60%,19.64%,68.56%。产物中单环、双环和三环及三环以上芳烃来自原料油同环芳烃的烷基裂化或脱烷基反应的比例分别为13.4%,38.8%,86.1%,其余部分来自原料油或中间产物的芳构化或稠环化反应。  相似文献   

2.
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法的方法原理和族分离特性,研究建立了一次进样即可完成柴油馏分的非芳烃、一环芳烃、二环芳烃、和三环及以上稠环芳烃的分离、定性和定量。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5.1%~104.6%,对稠环芳烃测定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5.60%,对总芳烃测定的重复性RSD≤1.26%,与ASTMD2425中间馏分烃类组成测定的标准方法(质谱法)测定结果相比,平均相对平均偏差(RAD)≤5.68%。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完成一个实验仅需70min。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润滑油烃族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润滑油烃族组成的分析方法。以正己烷为流动相,采用色谱柱串联方式,将润滑油分离为饱和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双环芳烃及多环芳烃。通过烃分析检测器检测。该方法速度快、操作简单,各族烃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多环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分离重油中的各种烃类组分,开发了以负载银离子的填料为固定相的新型柱色谱分离方法。将塔河减压馏分油分离为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和胶质等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GC-FI-TOF MS)分析了塔河减压馏分油各组分的烃类组成和碳数分布。该方法提高了分离效率,将单次分离时间缩短至4~5h;消除了固定相上银离子流失对组分造成的污染,实现了芳烃组分的进一步分离富集,轻芳烃组分中的单环芳烃质量分数为74.3%,中芳烃组分中的双环芳烃质量分数为37.1%,重芳烃组分中的三环以上芳烃质量分数为65.9%。  相似文献   

5.
石油族组分的分离和制备过程是后续分子组成、同位素分析的基础。由于同分异构体多,传统技术制备的芳烃化合物组分仍然无法满足单体化合物的同位素分析要求。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离方案对原油中的多环芳烃进行精细的分离和制备,其中“一步法”是直接将脱沥青质的原油样品经过一次氧化铝/硅胶层析柱,用不同体积比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混合溶剂进行洗脱;“两步法”先将原油采用常规的族组分分离方法得到芳烃馏分,再将芳烃馏分经氧化铝层析柱,用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可得到不同环数芳烃的组分。对洗脱出来的不同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GC-MS),与“一步法”相比,“两步法”可以更好地实现单环、双环与三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其中,石油醚/二氯甲烷(99/1,V/V)的混合溶剂可以制备单环芳烃化合物;石油醚/二氯甲烷(9/1,V/V)混合溶剂可制备得到以双环芳烃化合物占绝对优势的组分;石油醚/二氯甲烷(8/2,V/V)混合溶剂则可制备得到三环芳烃化合物组分。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分离重油中的各种烃类组分,开发了以负载银离子的填料为固定相的特殊柱色谱分离为了有效分离重油中的各种烃类组分,开发了以负载银离子的填料为固定相的新型柱色谱分离方法。将塔河减压馏分油分离为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和胶质等组分,并采用气质联用(GC-MS)、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GC-FI-TOF MS)分析了塔河减压馏分油及其亚组分的烃类组成和碳数分布。与传统的双吸附剂法相比,提高了分离效率,将单次分离时间缩短至4~5 h;与专利方法相比,消除了银离子流失对亚组分造成的污染,实现了芳烃组分的进一步分离富集,轻芳烃组分中的单环芳烃质量分数为74.3%,中芳烃组分中的双环芳烃质量分数为37.1%,重芳烃组分中的三环以上芳烃质量分数为65.9%。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催化裂化轻柴油中的芳烃进行 SiO_2/Al_2O_3双吸附法预分离为五个馏份:饱和烃(Sat)、单环芳烃(Fr 1)、双环芳烃(Fr 2)、多环芳烃(Fr 3)和极性物馏份。然后由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中的饱和烃及单环芳烃进行组成分析。借助于质量色谱法(MC),使缺少标准图谱及文献参考数据的复杂化合物系列得到迅速、准确的鉴定,结果为:饱和烃馏份由 C_(16)—C_(24)的烷烃组成;单环芳烃馏份由 C_8—C_(15)的烷基苯组成。  相似文献   

8.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柴油组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清洁柴油燃料工艺研究,生产控制和产品质量检查的需要,为缩短测定柴油组成的时间,以ASTMD-2425(质谱法)为基础测定方法,考察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校正模型在近经红外长波区光谱测定柴油组成的可行性;比较了不同的光谱处理方法、波长范围对模型质量的影响。所建立的模型的训练集样本中包括直馏柴油、加氢精制柴油、催化裂化柴油和调和的成品柴油,测定指标包括饱和烃、芳烃总量、胶质、单环芳烃、双环芳烃、三环芳烃、链烷烃和环烷烃。对建立的校正模型用验证集样本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模型适用的范围内,校正集和验证集样品的标准偏差符合ASTM D-2425的再现性要求,建立的分析模型已用于柴油加氢催化剂和柴油生产工艺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基于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集成生产轻质芳烃(LTA)技术在中国石化某分公司的工业应用结果,从烃类分子水平对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芳烃转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氢LCO发生催化裂化反应后,分子膨胀比为2.11,其中链状烃含量增加,环烷烃含量降低,单环芳烃含量降低,稠环芳烃含量增加;催化裂化产物中的单环芳烃73.91%来自加氢LCO中单环芳烃上烷基和环烃基的裂化、轻质化反应,其余来自加氢LCO中非芳烃类化合物的环化和芳构化反应;催化裂化产物中双环、三环及三环以上芳烃(包括焦炭)来自加氢LCO中双环、三环芳烃的比例分别为37.77%和18.49%,其余分别来自加氢LCO中单环、双环芳烃的稠环化反应;加氢LCO中烷基苯、茚满类+四氢萘类和茚类的催化裂化表观转化率分别为82.50%,93.80%,80.72%。研究结果对LTA工艺技术的改进和专用催化剂的性能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Ni-Mo-W/γ-Al2O3加氢精制催化剂,在中型加氢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加氢工艺参数对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反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对多环芳烃转化为单环芳烃、单环芳烃进一步加氢生成饱和烃的各步反应影响效果不同,在反应温度为330 ℃、氢分压为6.4 MPa、体积空速为1.2 h-1、氢油体积比为800的条件下,多环芳烃饱和率可达80.1%,总芳烃饱和率16.4%,单环芳烃产率42.6%,可实现高的多环芳烃饱和率下单环芳烃的产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原油族组分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SY/T5119—2008方法、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常规方法和EPA3611方法等柱色谱法对原油族组分的分离效果;并在EPA3611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型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方法(简称改良方法),改良方法以较少氧化铝为固定相,以正己烷、正己烷与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体积比3∶1)、无水乙醇为洗脱液分别洗脱出原油中饱和烃、芳烃、胶质组分,达到较好分离原油族组分的目的。同时建立了TLC/FID评价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效果的方法。用TLC/FID技术评价了4种柱色谱法分离原油族组分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较其他3种方法相比,改良方法的分离效果好、溶剂用量少、分析时间短、操作简便;同时,TLC/FID技术可一次性检测柱色谱分离的4种族组分,具有快速、微量等特点,可用于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效果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方法,进行陆相油源及含油气盆地有机质沉积环境等研究中,岩石芳烃组份中(艹北)的地球化学特征,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已见有这方面的报导。有关(艹北)的分离和测定,曾有人使用薄层法,先从芳烃组份中制备出"(艹北)"馏份,然后再用紫外或荧光光谱法测定(艹北)的含量。但是,由于薄层板效所限,使得"(艹北)"馏份中尚存其他化合物,直接影响了定量分析。为此,我们在芳烃组份分离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对岩石芳烃中(艹北)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MS)建立了测定柴油烃类分子组成的馏程分布的方法,可以得到柴油样品中各种类型烃类在不同馏程段的碳数分布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利用所建方法研究了柴油中各种类型烃类平均分子结构随馏程的变化情况,发现柴油不同馏程段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其芳烃含量和烃类异构化程度有关:芳烃含量越低、烃类异构化程度越高,该馏程段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高。考察了柴油加氢精制前后烃类分子组成的馏程分布变化情况,柴油经加氢精制后,饱和烃的馏程分布基本不变,只是含量有所增加,芳烃的馏程分布在低馏分段没有变化,在高馏分段含量下降,导致产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高馏分段高于原料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一种原油中中性氮化合物和烷基酚化合物分离制备的新方法.在自制的C18非极性填料的层析柱上,用正己烷淋洗除去沥青质的原油样品,除去饱和烃、芳烃,继续用正己烷淋洗,制备出中性氮化合物;再用二氯甲烷淋洗得到烷基酚化合物.实验证明,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令人满意,同其它的方法相比,节省试剂、分析周期短,中性氮化合物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相关分析法考察汽油调合组分和汽油成品油中各种烃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类物质与汽油储存安定性指标的相关性;并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储存安定性指标与烃类组成关系的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确定了对储存安定性指标产生影响的主要烃类物质,芳烃对辛烷值、10%蒸发温度、50%蒸发温度、密度、色度影响最大;烯烃尤其是正构烯烃和异构烯烃对90%蒸发温度、酸度、胶质、诱导期、碘值、饱和蒸气压影响最大。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模型显著,可以用来预测汽油储存安定性。  相似文献   

16.
微量元素Mo对褐煤有机质热解成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是沉积盆地内普遍存在且不可改变的事实。本文采用热模拟实验方法,论述了微量元素Mo对褐煤样品热解生烃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Mo元素的加入,增大了褐煤热解气态产物的产率,却降低了液态烃类的产率,同时,Mo元素对热解液态抽提物族组分的组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产物中芳烃的产率有所减小,从而导致了饱芳比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对比研究了惠州地区和流花地区原油中芳烃或孔隙残留油的普通荧光光谱、芳烃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及其参数的差异.虽然上述三种荧光的光谱形式和所用参数不同,但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即:惠州地区原油中轻芳烃含量低于流花地区,重芳烃含量高于流花地区,说明油气运移的方向是从惠州地区指向流花地区,这与本区地质和地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废塑料热解油的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使用硅胶、负载银-氧化铝的双固相萃取柱分离得到饱和烃、烯烃和芳烃组分,并分别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根据沸点与保留时间的关系,将得到的气相色谱图与总离子流色谱图划分为柴油馏分和蜡油馏分(VGO),结合气相色谱和质谱数据可得到柴油和VGO馏分的烃类组成,实现了宽沸点废塑料热解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催化裂化柴油馏分烃分子在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C6mim][BF4])中的扩散行为,采用分子模拟方法,以烃分子/[C6mim][BF4]共混模型体系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同烃分子在[C6mim][BF4]体系中的均方位移,分析烃分子与[C6mim][BF4]的相互作用,并讨论烃分子尺寸对共混体系自由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饱和烃分子比芳烃分子更容易在[C6mim][BF4]体系中进行扩散;饱和烃分子与[C6mim][BF4]的相互作用以范德华作用为主;随着芳烃环数增多,芳烃分子与[C6mim][BF4]的静电作用逐渐增强,对于三环芳烃,静电作用是其与[C6mim][BF4]间的主要相互作用。分子体积越小、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越强的烃分子对应的共混体系自由体积分数越小。  相似文献   

20.
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双球计量管法将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简称褐煤液化轻质油)萃取分离为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用经典柱色谱法对中性组分进行族组成分离,分离为饱和烃、芳烃和极性化合物3种组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芳烃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褐煤液化轻质油中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3.46%,0.68%,75.86%;酸性组分主要为苯酚及其烷基衍生物,其中苯酚、甲酚和二甲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 11%,33.55%,14.44%;碱性组分以烷基吡啶为主,三甲基吡啶的质量分数为23.41%;中性组分以芳烃为主,芳烃中单环芳烃最多,双环芳烃其次,质量分数分别为37.91%,28.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