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酒西坳陷下白垩统新油源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熊英  程克明  马立元 《石油学报》2006,27(6):24-27,33
油源研究表明,酒西坳陷下白垩统有两类生物标记物特征差异较大的原油,即Ⅰ类原油和Ⅱ类原油。根据这两类原油生物标记物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水体介质、可能的母源前身物和热成熟度等参数的对比及其所揭示的地质地球化学含义,Ⅰ类原油主要源于下白垩统下沟组泥质白云岩,青西凹陷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是Ⅱ类原油的主要源岩。结合该区的地质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青西凹陷下白垩统赤金堡组是该区新的油源层。  相似文献   

2.
由于致密油藏储层致密,原油充注的阻力较大,烃源岩的高剩余压力是致密油藏原油充注的主要动力,因此,致密油藏一般为源内型和近源型。与以往已发现的大多数致密油藏不同,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属于源-储分离型致密油藏。通过油源对比、压汞、岩石润湿性和油水驱替实验等方法,结合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了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的类型、原油的来源、原油充注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凝灰岩致密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下伏芦草沟组二段烃源岩,属于源-储分离型致密油藏;条湖组凝灰岩中沉积有机质生成原油的极性组分优先吸附在孔隙表面,使得岩石润湿性转为偏亲油,加之凝灰岩孔喉比小,从而导致油驱水启动压力梯度较小,这是远源的凝灰岩致密储层内原油能够得以充注成藏和富集的主要原因。凝灰岩内致密油的成藏与富集主要受控于凝灰岩储层质量和芦草沟组二段良好的排烃条件及断裂-裂缝输导体系,其成藏模式为:“自源润湿、它源成藏、断-缝输导、多点充注、有效凝灰岩储层大面积富集”。  相似文献   

3.
通过原油常规物性和地化性质分析与对比,认为三台、北三台地区原油物性的分布受控于该区构造运动;三台和北三台南斜坡的重质油是由储层内发生次生氧化、生物降解等蚀变作用所致。由生源物和生源环境探讨得知:三台、北三台地区原油具有相似的生源环境,生源物具有湖相混合型有机质的特征,但北三台北部 (北16井区)原油生源物中含有相对较多的低等生物;北三台西南斜坡的北27井侏罗系原油具有弱氧化—还原的生源环境,生源物为湖沼相的腐殖型有机质。生油层的热演化史证实,山前凹陷二叠系和阜康凹陷二叠系、侏罗系可能是三台—北三台原油的主要油源区。  相似文献   

4.
朝鲜安州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安州盆地是朝鲜最大的中新生界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对始新统和下白垩统产层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始新统原油具有煤成油的主要地化特征,源岩可能为如新统煤系地层;下白垩统原油具有湖相原油一般特征,与朝鲜湾盆地侏罗系原油及株罗系湖相源岩有一致性.安州盆地存在不同类型的油源岩和原油,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5.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原油油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分布在青西凹陷和南部凸起,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油源分别为青西凹陷青南次凹下白垩统不同层段的烃源岩。第1类原油为低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低成熟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烃源岩,下沟组中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一定的贡献;第2类原油为中等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下沟组中段烃源岩,下沟组下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部分贡献;第3类原油为高成熟原油,油源为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柳沟庄油田中-浅层的原油主要为第2类原油,少量为第1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和下沟组上段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原油为第3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3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南部和北部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烃源岩。南部凸起的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2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烃源岩。青南次凹的下沟组中段、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是酒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层。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4+5和长6油层组原油分布极为复杂,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不同类型的原油,以A类原油分布范围最广,油源对比证明该类原油主要来自下部长7油层组烃源岩.因此,在研究区典型的低幅度构造背景下,寻找沟通源岩与上覆储层的输导通道,是探寻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的关键.大量的岩心、成像测井资料显示:尽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准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研究认为,彩25井区、彩参1井和吉15井原油为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煤系的煤成油;阜10井原油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彩31井和沙丘6井原油为二叠系烃源岩和石炭系烃源岩的混油;彩25井区和吉15井原油为在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煤成油;而彩参1井原油则为在还原-强还原还境下形成的煤成油.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火烧山地区二叠系平地泉组低渗透储层原油成藏规律,在烃源岩评价和原油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储层物性对多期原油成藏控制作用分析。研究表明,火北和火烧山背斜烃源岩均处于低成熟阶段,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导致的储层物性差异是造成这两个地区原油性质不一致的重要因素。火北储层岩石颗粒细小,压实作用较强,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储层物性较差,其对应的原油成熟度低;火烧山背斜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率相对较好,原油成熟度高于火北地区,具有混源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火烧山地区二叠系平地泉组致密油控藏模式:火烧山背斜储层物性较好,具“两期成藏”的特征,原地低成熟原油仅占据部分孔隙,后期还捕获了经断裂向上调整而来的火东向斜的成熟原油;而火北地区储层致密,孔隙空间大部分被自身源岩低成熟原油充注,表现出“自生自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溱潼凹陷低熟油中不同类型饱和烃生源标志物的分析认为,其生源构成具有多源复合型特征,高等植物和菌藻类微生物是该凹陷低熟油最重要的成烃母质,分别占生源构成的40%~70%和12%~40%.另外根据不同层位生油岩与低熟原油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研究区低熟油的主要油源。  相似文献   

10.
川东南官渡构造中侏罗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轻烃、饱和烃、芳烃和碳同位素的系统分析资料,全面剖析了川东南地区官渡构造中侏罗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其主力烃源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原油的C5—C8轻烃中以正构烷烃占优势,异构和环烷烃相对较少,几乎不含苯和甲苯,正庚烷明显高于甲基环已烷;其Pr/Ph值较低(1.56),C27—C29甾烷呈"V"字型分布,伽马蜡烷较高,表征油源岩为较深湖相沉积,成油母质生源构成中水生生物占有较高比例;正烷烃系列分布轮廓线呈上凸状,且碳同位素随碳数增加呈变轻趋势,具有一般陆相原油的特征;经轻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对比,认为该原油与本区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沥青和天然气没有成因上的联系,其油源来自下侏罗统烃源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伊拉克中部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油源不清、油藏特征不明问题,以原油地化分析数据、三维地震解释、包裹体地化分析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油源及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烃类流体均形成于还原-强还原、相对闭塞海相有机质沉积,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表明,各油藏油源一致。结合伊拉克地区源岩地化特征对比分析,源岩应为上侏罗统Chia Gara组。运移以垂向为主,通道为受基底Najiad断裂控制形成的南西-北东向开启性走滑断裂,主要向断裂终点上白垩统Khasib组发生垂向运移,运移中遇横向发育高孔渗储层发生侧向运移,为次运移方向。Chia Gara源岩自白垩纪晚期开始排烃,整体可划分为2期运移: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新近纪,流体为低熟源岩排出的重质油,此时圈闭未形成,原油进入Khasib层后沿高孔渗地层向盆缘做大规模运移;第二期为新近纪后扎格罗斯造山运动使地层埋深迅速增加,源岩进入高成熟期排出的相对高成熟原油,随圈闭形成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稳态条件下,用GC-MS-MS研究m/z 233-262范围内二萜类的分布,发现吐哈盆地存在两种类型原油及相应的源岩。二叠系-三叠系所产原油富含扁枝烷,其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泥岩;中、下侏罗统原油富含17-降四环烷,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显示了煤成油特点,在吐哈盆地煤成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样品进行族组分、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等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长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8油组原油(油砂)与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组原油、华池油田二叠系原油进行了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武地区延长组长7、长8油组原油(油砂)和西峰油田长8油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极为相似,其油源主要来自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8油组烃源岩及同一生烃中心提供的油源,原油母质类型为混合型,属弱还原环境的产物。它们与华池油田二叠系原油特征截然不同,属于不同的油源。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稳态条件下,用GC—MS—MS研究m/z233~262范围内二萜类的分布,发现吐哈盆地存在两种类型原油及相应的源岩.二叠系—三叠系所产原油富含扁枝烷,其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泥岩;中、下侏罗统原油富含17-阵四环烷,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显示了煤成油特点,在吐哈盆地煤成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花海凹陷下白垩统具有致密油形成的良好条件,显示出较大的资源潜力。研究区存在多种类型的源储组合,但其与致密油聚集成藏的关系不明,导致油气成藏的不确定性增强,增加了勘探风险。为了研究不同源储组合对致密油成藏富集的影响,通过分析区内源储组合特征,针对下源上储型、上源下储型、三明治型3种源储组合类型设计了3组物理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对比不同模型的充注效率与含油性差异,分析不同源储组合的充注机制及其对致密油成藏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含油性和充注效率与源储组合类型有较大相关性。源储配置关系、源储压差及储层非均质性共同决定了致密油运移和聚集的差异性,制约含油饱和度的大小。从充注效率和含油性来看,三明治型好于上源下储型和下源上储型。深化源储组合特征研究对于致密油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母质组成、烃源岩生烃及热演化特征、成藏模式、原油次生作用,揭示了该区页岩油整体偏稠以及纵、横向原油性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未遭受生物降解,其油质偏稠的原因主要是:①芦草沟组烃源岩中无定形体、藻类等有机质十分丰富,在咸水环境下生成的原油中异构烷烃、环烷烃含量相对较高,油质相对偏稠,"下甜点"烃源岩比"上甜点"烃源岩处于咸化的更强还原环境,藻类等水生生物更发育,是造成纵向上"下甜点"页岩油较"上甜点"页岩油更稠的主要原因;②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早期生烃,在低成熟阶段(0.5%相似文献   

17.
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塘湖盆地主要分布有中、下侏罗统水须沟群,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和二叠系上藉藉槽群3套生油岩.目前已在中侏罗统西山密组砂砾岩及下二叠统卡拉岗组火山岩中发现了油气流或油气显示.本文介绍了三塘湖盆地主要生油岩和二叠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和生油岩总体组成和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分析了二叠系原油的主要来源油源.   相似文献   

18.
准东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杨斌  韩军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6):478-481
通过对准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研究认为,彩25井区,彩参1井和吉15井原油为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煤系的煤成油;阜10井原油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彩31井和沙丘6井原油为二叠系烃源岩和石炭系烃源岩的混油;彩25井区和井15井原油为在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煤成油;而彩参1井原油则为在还原-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煤成油。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立平  王社教 《勘探家》2000,5(3):30-35
准噶尔盆地原油物性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玛北、夏盐、玛东等玛湖凹陷斜坡区的原油以二叠系风城组为主要油源,其地化特征可与西北缘原油对比;该夹原油中特高含量的一三环萜烷和较高的C29甾烷0ββ/(αββ+ααα)异构化比值主要受长距离运移作用的影响。石西油田、石南油田及陆南地区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二叠系乌尔禾组为主要油源;马桥凸起和莫北凸起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乌尔禾组为订油源,同时  相似文献   

20.
辽中南洼旅大16油田原油具有差异成藏、互补富集的特征。为了分析成藏模式,探寻富集规律,利用原油空间分布特征、地化分析、包裹体测试资料和测井资料裂缝识别等方法和技术,对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和不同层位的原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级构造单元油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单走滑主控挤压构造单元油主要富集在下部成藏组合,双走滑主控叠覆伸展构造单元油主要分布于上部成藏组合,上下成藏组合的原油成熟度和来源也具有明显差异;东营组末期沙三段烃源岩成熟,为东三段储层提供油源,明化镇组晚期沙一、二段烃源岩成熟,共同为储层提供原油;断裂活跃区油源断层发育,东一段、东二上亚段为主要含油层,断裂惰性区浅层油源断裂不发育,东三段为主要含油层,多期油气充注和不同断裂特征控制原油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