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车排子凸起东翼沙湾组1段不同物源体系在岩性、沉积组构、测井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典型差异: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长距离搬运的牵引流沉积,电性曲线具有典型的砂岩响应特征,地震波呈强反射特征;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近物源沉积的扇三角洲,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为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电性曲线的砂岩响应特征不明显,地震波呈弱–空白反射特征。进而对南、北物源体系开展了有效识别,落实了不同物源体系在沉积结合部的波及范围;对双物源体系沉积结合部的岩性类圈闭开展了精细刻画,实现了对该区的精细挖潜,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骅坳陷沙一段物源分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骅坳陷不同区块的勘探程度相差较大,从整体出发分析物源对确定湖盆内沉积体系的展布显得十分重要.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合重矿物组分、碎屑组分、石英含量、砂岩厚度及含量和地震反射结构等资料对黄骅坳陷沙一段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据此预测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沙一段存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5个物源区,其中北部和西部为主要物源区,北部物源对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根据物源及多种资料综合分析,沙一段存在7类沉积体系,多期多物源继承性发育的砂体广泛分布,以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重力流、滑塌浊积扇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离物源区最远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重力流及近岸水下扇离物源区最近,储集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露头剖面实测及钻井资料,运用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从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分析入手,综合蚀源区与沉积区岩石粒度、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剖面古流向特征、沉积构造现象及古生物特征,对该区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进行了剖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早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沉积体系,即来自西部古陆粱区物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来自南部秦岭物源区的辩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不同沉积体系沉积模式不同,砂体展布特点不同。辨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沿分流河道方向稳定性好,有利于石油大规模聚集。而扇三角洲有利砂体在桐川西南的向源方向。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三叠系物源认识对油气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井下采样,室内分析化验对比研究,发现西部环县地区与六盘山盆地、河西走廊地区延长组有着相似的重矿物组合,砂岩骨架组分普遍有较高的石英含量,稀土、微量元素特征也较为相似,具有属同一沉积体系的特征,花岗岩类是环县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要物源之一。认为现今概念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与六盘山盆地及走廊地区不具明显的分割性,盆地很可能向西开口延伸。  相似文献   

5.
针对牛圈湖油田区域沉积微相较复杂,前人沉积相分析过于粗略,且牛圈湖油田东区上产迫切需要精细沉积微相支持的现状,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岩石薄片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牛圈湖油田东区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2种亚相以及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尤其是其中的河口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最有利区域,是下步上产的主攻潜力区域。通过重矿物及地震资料分析认为牛圈湖油田东区砂体由南、北2个物源控制,南物源起主要控制作用,而非前人认为的北物源。研究区南部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6.
依据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及岩石学、测井系列、分析化验等测试技术方法,详细分析了该区长9油层组沉积特征,认为该油层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水上沼泽环境,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受西北和东北两个物源体系控制,其中以西北物源为主。其岩石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中等—较高的结构成熟度;受沉积影响,区内单砂体结构呈现无粒序均一型或复合粒序型两种特征,其中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主要的储集砂体类型。  相似文献   

7.
高邮凹陷晚白垩世泰一段沉积时期物源及沉积相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寻找岩性油气藏目前已成为高邮凹陷深层勘探的主要方向,而对岩性体作出准确的预测,须对沉积时期的物源及沉积相作出准确的判断.依据不同地区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胶结物的类型变化规律、稳定与非稳定类型重矿物组合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地层厚度的分析,得出高邮凹陷晚白垩世泰一段沉积时期存在3个物源,其分别是凹陷南部的通扬隆起、北部的建湖隆起以及西部的菱塘低凸起.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大量单井岩心观察和砂岩、砂砾岩资料统计,并结合各类沉积相发育的构造带位置和形成机制对研究区的沉积相进行了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泰一段沉积时期,高邮凹陷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相.  相似文献   

8.
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物源方向及砂体展布方向不明的问题,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特征,综合利用重矿物组合和砂岩轻矿物,砂地比等厚线等方法对长2油层组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属曲流河三角洲相中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其过渡类型,其中以泥岩和细砂岩为主,重矿物主要为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白钛矿和榍石等,主要物源来自研究区的NE方向。对长2油层组的砂体展布方向分析和储层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物源方向及砂体展布方向不明的问题,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特征,综合利用重矿物组合和砂岩轻矿物,砂地比等厚线等方法对长2油层组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属曲流河三角洲相中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其过渡类型,其中以泥岩和细砂岩为主,重矿物主要为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白钛矿和榍石等,主要物源来自研究区的NE方向。对长2油层组的砂体展布方向分析和储层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下二门油田沉积岩颜色、沉积构造特征、重矿物分布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及砂体展布形态进行研究,为该区物源和古流向分析提供有力的证据。分析认为该地区存在两个物源方向沉积,北部的侯庄辫状三角洲沉积和东部的近岸扇三角洲及重力流沉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岩心系统观测、岩心薄片观察和粒度分析,结合单井沉积相及地震相的综合分析,对南堡凹陷西部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精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端发育大规模的砂质碎屑流沉积。结合区域古地貌特征、沉积体系的综合研究,探讨了研究区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成因机制,详细论述了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构造特征及识别标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砂质碎屑流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为无沉积构造的块状中—粗砂岩和具有丰富重力流沉积特征的砂泥岩互层2种岩性组成,其成因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发生滑动、滑塌、再沉积而成。结合目前的勘探实践分析认为,砂质碎屑流砂体与沙河街组一段、沙河街组三段优质烃源岩直接接触或通过油源断层沟通而形成自生自储或下生上储型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进而构成了研究区半深湖—深湖区域的良好岩性圈闭集合体。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而麻黄山西区延安组沉积相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在对麻黄山地区沉积构造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的前提下,从沉积相标志入手,建立研究区的岩相、测井相组合,进行研究区延安组的沉积相分析。研究认为延5-延6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延7段属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延8-延10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另外,还编制了延5-延8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为更好地了解麻黄山西块延安组储层的发育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生楔盆地地质背景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多期构造推覆造成地层重复叠置,开展沉积相分析难度非常大。本文以缅甸某区块为例,从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出发,通过重矿物分析确定该区物源,同时利用以露头沉积相为基础,结合粒度分析和测井相分析,对该区的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分析认为,该区除了来自孟加拉湾的北向物源,晚渐新后若开山一侧的东部物源也是重要的沉积来源,两套物源共同控制了该区的沉积相展布。  相似文献   

14.
东海西湖凹陷A气田渐新统花港组三段厚层砂岩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A气田花港组三段巨厚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区主力产气层与优质储层,对其沉积微相的厘定争议较大。综合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相关资料,研究了目的层相标志、微相类型、沉积环境与相分布。研究认为本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不发育反映海相及海侵的沉积物与相标志。垂向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厚度较大,水平延伸好;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由东北逐渐向西南呈树枝状分叉、连片分布,物源来自东北部。明确研究区属于陆相背景下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不见海侵层序,高能量牵引流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本区高产气藏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安棚深层系主要指埋深大于2800m的地层,层位以核三下亚段为主的勘探目的层系。沉积模式为靠山型扇三角洲复合体,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两种亚相,进一步细分为近岸水下分流河道、远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河道间和前扇三角洲泥六种沉积微相。近岸水下分流河道和远岸水下分流河道在研究区的分布较广。致密低渗是该套储层突出特点,砂体类型对储层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区中远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的储集性能较好,是安棚深层系的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中亚段沉积相及砂体类型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中亚段的研究表明,其沉积环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深水的或浅水的,而是深水和浅水环境交替出现。根据沉积特征,将文东地区沙三中亚段划分为3个浅水沉积层和3个深水沉积层。浅水沉积层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相,砂体类型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深水沉积层主要发育湖底扇相,砂体类型主要有主水道砂体、支水道砂体、漫溢砂体等。  相似文献   

17.
扇三角洲沉积砂砾岩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一直备受重视。为了深化对断陷盆地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的认识,以松辽盆地苏家屯次洼火石岭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和古地貌恢复技术,对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的发育规律、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建立了断陷湖盆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结果表明:①苏家屯次洼初始裂陷期发育东西双断的地堑式断陷湖盆,区内地形高差较大、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次洼西北、西南和东部等3个方向;②火石岭组形成时期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以厚层杂色、灰色砂砾岩夹薄层灰色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多呈高幅箱形或钟形,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斜交前积反射、楔状或丘状杂乱反射结构;③沉积体系展布受控盆断裂和古地貌控制,形成"中部凹陷带湖相、东西断阶带扇三角洲相"的沉积格局以及"中部生烃、两侧储集"的生储配置关系;④初始裂陷期构造活动是控制扇三角洲体系发育的主导因素,控盆断裂不仅控制着沉积相带和储层砂体的分布,也持续影响着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演化。该研究成果可为陆相盆地断陷深部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物源区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碎屑成分对比技术、重矿物分析技术、沉积相分析技术、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石英阴极发光分析技术等。本课题研究区范围相对较大,受多方向物源供给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确定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的物源区母岩性质和物源方向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加以综合判别,其中以碎屑物成分和轻、重矿物组合比对及石英阴极发光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得出研究区存在2个物源方向一是正北和北偏东方向的主物源方向,物源区母岩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阴山古陆中低—中级变质岩与花岗岩组合的古老杂岩体;二是西南方向的次要物源方向,物源区母岩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崆峒山的下古生界地层。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诸多证据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对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及生烃-成藏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岩。主要依据有:1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奥陶系沉积水体最深的层位,沉积有机质相对平均含量最高;2北部坳陷区地震响应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下部为一套弱反射或无反射区,具有以泥质岩为主的反射特征,推测为烃源岩,其地震反射特征与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反射特征相似;3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的饥饿盆地—盆地边缘相环境,据推测分布于整个北部坳陷区;4生烃-成藏配置关系分析表明,塔中及塔北隆起的主要海相原生油藏的成藏期为晚海西-燕山期,与北部坳陷区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的生油高峰期吻合,而与下寒武统源岩生油高峰期(晚奥陶世—石炭纪)及上奥陶统源岩生油高峰期(白垩纪以来)不配套;5目前在塔中及塔北隆起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说明了油气主要来源于北部坳陷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分析,确定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为深海相、半深海-等深积岩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各时期的沉积相模式、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认为早寒武世主要于东部发育台盆模式,中晚寒武世台盆模式更为明显,持续至早-中奥陶世该区中部发育深水坳拉槽沉积区,西部和东部则为台地相区及过渡带,为典型的三分结构。在台地与深海盆的边缘带发育礁滩储集体,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破坏性成岩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