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纪变形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西部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其古近纪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研究不仅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和郯庐断裂带的成因演化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和编图、同沉积断裂系统与沉积厚度关系分析、断层活动强度统计等方面研究,认为辽河西部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两期变形叠加过程。早期伸展变形发生在始新世,包括初始断陷期(Es4)和强烈断陷期(Es3)两个阶段,形成北东向主干断层及东断西超的半地堑世组合,控制北东向沉积中心的展布;晚期走滑变形发生在渐新世东营期,使先存北东走向基底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位移,并诱导盖层形成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组合,从而形成南部张扭沉降、北部压扭隆升的构造格局。Es1-2期是从伸展变形向走滑变形发展的过渡时期,构造活动微弱。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沙箱实验证明,始新世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北西-南东向弧后拉张作用控制,而渐新世走滑断裂系统则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控制,动因来源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与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演化过程提供了详细的定量约束。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古潜山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其可能是起源于晚中生代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派生的次级剪切破裂,但受新生代强烈伸展作用影响,张性增强,提高了油气运移和储集能力。渐新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派生了新的EW向张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结合该区石油地质特征,推断古潜山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古潜山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古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非剪切带构造演化的研究,并结合盆地构造特征的分析,明确了早白垩世中非剪切带强烈右旋走滑作用控制了多赛奥盆地的形成。晚白垩世,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区域应力场发生改变,形成了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场。对中非剪切带构造特征精细解剖与分析表明,晚白垩世盆地至少发生了三幕挤压作用,盆地发生明显的构造反转,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为圈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时期主力烃源岩也开始进入大量排烃阶段,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也为油气运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潍北盆地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成图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和沉积分析等基础工作,证实潍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走滑伸展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走滑挤压阶段(白垩纪末),走滑伸展阶段(孔店组沉积期),坳陷与走滑挤压阶段(新近纪)等3个阶段。构造样式包括孔状结构,伸展构造以及走滑挤压产生的压扭性断鼻等,控盆断裂的右行走滑导致了孔店组一段,二段砂体向前迁移,潍北盆地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多类型圈闭,具有良好的坳探前景。图7参6  相似文献   

6.
从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分析入手,立足于中非剪切带的构造演化,划分了中非剪切带裂谷盆地的类型,比较了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差异,探讨了不同类型盆地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中非剪切带经历了强、弱2期走滑作用,中非剪切带强烈走滑作用控制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沿该剪切带形成了伸展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走滑断块末端水平位移变换控制了穆格莱德、迈卢特、多巴等伸展盆地的形成;走滑断裂中部的弯曲形态和走滑运动方向的有效配置控制了多赛奥和塞拉迈特等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早白垩世中非剪切带强走滑作用使2种盆地均发生强烈裂陷作用,广泛发育中、深湖相沉积,控制了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中非剪切带含油气盆地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艺琼  何登发  童晓光 《石油学报》2015,36(10):1234-1247
位于非洲大陆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受控于周邻板块的构造运动,盆地形态多样,多具有走滑-反转等构造样式,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业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勘探地区。以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平面上的盆地形态和构造地质横剖面特征,应用构造应力场概念和构造解析方法,详细探讨了剪切带盆地的成因机制和构造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受周缘板块构造的影响,中非剪切带盆地群自早白垩世以来,发育多期叠加的构造-地层序列,经历了3幕裂谷作用:1以具右旋走滑拉张性质的第一幕最为剧烈,是盆地群的原始动力和决定性因素;2第二幕裂谷作用的影响较小,强度自东向西减弱;3裂谷期为第三幕,主要影响了东部的盆地。结合平面及剖面上的走滑应力场变化特征,将早白垩世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T-R型盆地、T-R'型盆地、S/P型盆地(其中T、R、R'、S、P分别表示张裂面、里德尔剪裂面、共轭里德尔剪裂面、挤压面及走滑低角度破裂面),整体上在剪切带上组合成为一套完整、配套齐全的走滑盆地群体系。在盆地群3幕裂谷作用中,这种成因差异性的构造演化特征,发育多种圈闭类型,油气富集特色鲜明:东部盆地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西部盆地中也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中部盆地由于控盆断裂较为复杂,其潜力有待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中生代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发育张扭伸展断层系(边界走滑断裂.盆内伸展正断层)。一级构造单元为断陷、断隆;新生代盆地是陆内前陆盆地,发育扭压逆冲断裂系,盆地一侧发育逆冲推覆体,一级构造单元为逆掩冲断褶皱区、坳陷、斜坡。因此,可以利用酒西盆地的资料和勘探成果认识六盘山盆地.借助酒西盆地的勘探经验指导六盘山盆地的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9.
万安盆地的地震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潜山构造、张性断块构造,盖层内的挤压背斜构造、骨牌式断裂构造、反转构造、捩断层及勺形构造,其中潜山构造、挤压背斜构造和骨牌式断裂构造是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而张性断块构造、反转构造、捩断层及勺形构造亦是有利的油气富集部位。万安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早期的礼乐运动(TG)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型;稍后发生的西卫运动(T5)使早期的陆缘张裂断陷范围进一步扩大,转化为渐新-中中新统的断坳沉积;而最终万安运动(T3)则导致盆内地层强烈挤压、隆升剥蚀,产生构造反转、断块及褶皱,这是盆内圈闭构造最发育的时期。伴随万安盆地主要的构造运动的发生,盆内形成了基底构造层(Tg或T5以下)、主体构造层(T3-T5)和表层构造层(T3以上)等3个构造层,各构造层内均发育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其中主体构造层内构造圈闭最发育,构造样式最丰富。综合分析认为礼乐运动和西卫运动奠定了盆地沉积格架,而万安运动则对盆内圈闭构造的形成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断裂;渐新世在走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NEE向走滑伸展断层和近EW向次级断层。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生烃洼陷的分布和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与生油洼陷相邻且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和凹陷中央的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1—E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2-3)向局部残留“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1—E22);5)碰撞阶段(E23—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2—J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 Ma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2—K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岩浆带。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相似文献   

12.
指出潮水盆地与酒西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中生代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发育张扭伸展断层系(边界走滑断裂,盆内伸展正断层),一级构造单元为断陷、断隆;新生代盆地是陆内前陆盆地,发育扭压逆冲断裂系,盆地一侧发育逆冲推覆体,一级构造单元为逆掩冲断褶皱区、坳陷、斜坡。认为可以利用酒西盆地的资料和勘探成果认识潮水盆地,借助酒西盆地的勘探经验指导潮水盆地的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3.
印支期以来,中国大陆在三面受挤的缩合构造环境下,经历了4期构造变格作用(T3—J2,J3—K1,K2—E,E3/N—Q),秦岭—大别两侧发育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并形成了复杂的原型并列叠加关系。在第一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二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三构造变格期,以发育伸展断陷盆地原型为主;在第四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坳陷盆地原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汤原断陷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的分析,确定了盆地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并通过断陷内构造分析,认为盆地经受过两次不同性质的拉张作用,即:早期的裂谷式伸展拉张作用,晚期的走滑伸展拉张作用。其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裂谷期演化阶段:走滑断陷演化阶段;构造反转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断陷的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拗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一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一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16.
乍得Bongo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乍得H区块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Bongor盆地是H区块内一个完整的沉积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抬升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演化阶段。现今的盆地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部斜坡、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南部坳陷4个次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凹陷,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Bongor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以下白垩统为主;油气成藏受断裂和走滑反转构造控制;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结合控制了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的演化经历了多个张扭—压扭的沉积—构造旋回,前人对盆地反转期的认识存有分歧.基于大量地震、钻井和地表地质资料,深入解剖了贝尔湖坳陷反转构造的主要特征并厘定了其反转期为青元岗组沉积末期(白垩纪末期).与松辽盆地的反转期一致,表明同受东亚大陆边缘的斜向会聚—剪切造山作用的控制,变形具有“东南强、西北弱”的特点.通过对海拉尔盆地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构造演化史剖面的分析,认为铜钵庙组沉积末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为张扭变形,动力学性质没有改变,不应定义为构造反转期.青元岗组沉积末期的反转变形既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故厘定反转期和研究反转构造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盆地构造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形成有两期,各具不同的构造环境.第一期盆地(J1+2)为断陷盆地;第二期盆地(J3-K)为NE向分布的裂陷盆地群.晚白垩世在松辽盆地发育大型湖泊,形成规模巨大的陆相油气聚集.郊-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及周边构造应力场变化导致盆地内平移断层和一系列的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越的圈闭条件.根据盆地构造发育史、充填特征及热演化史,将东北区中生代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单源型和多源叠合型两大类,各自有自身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渤海盆地中的走滑构造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郯庐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及地球动力学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图编制,研究了渤海盆地东部走滑断裂带分布及类型,讨论了其形成动力学条件和油气地质意义。渤海盆地走滑断裂带主要发育雁列正断层系、同向剪切断裂系,也见反向剪切断裂系和次级同向剪切断裂系。剪切系断裂组合反映右旋扭动,右旋扭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反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结果。走滑构造带形成了重要的油气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坳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