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建立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优化控水开发的模式,以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H2-3井参数为基础,设计了气藏控水物理模拟实验,通过非均质储集层设计、实验参数设计、裂缝参数设计和控水实验方案设计,完成了弹性开采实验、连续封隔体控水实验、水敏凝胶控水实验、变密度筛管控水实验和变密度筛管+连续封隔体组合控水实验5组控水实验,对不同方案的控水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各个控水工艺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进行验证,提出了气藏控水开采方案:气藏底水开采初期,水体推进为渐进式上升,中—后期为锥进式发展,后期底水一旦接触储集层裂缝,水体呈突进式侵入;各种方案的控水效果差异较为明显,连续封隔体和水敏凝胶在气井采气期对底水控制作用不明显,变密度筛管在采气初期控水效果较好,但气井见水后无法避免水窜风险。变密度筛管+连续封隔体组合控水效果较好,改变了底水锥进效应,与弹性开采相比,无水采气时间增加了8.84%,总采气时间增加了13.70%,采气量提高了10.40%。  相似文献   

2.
渤海BN油田的特高孔渗疏松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生产井出水、出砂问题严重,而现有各自独立设计实施的控水和防砂工艺存在设计实施繁琐、控水防砂效果差等问题。为此,在连续封隔体控水完井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给出了优选连续封隔体颗粒粒径、设计ICD筛管控流强度及优化配置ICD筛管的方法,形成了适用于渤海特高孔渗储层的防砂控水一体化完井技术。BN油田3口井进行了控水防砂一体化完井技术试验,与邻井相比,单井无水采油期平均延长187 d,初期含水率远低于预期含水率,井口无砂时间明显增长,其中BN-D4H1井井口无砂时间长达889 d。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防砂控水一体化完井技术可以满足BN油田控水、防砂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3.
连续封隔体ICD完井采用砾石充填技术可有效阻断入流液体在井筒与ICD管环空中的横向流动、增强控水能力,在底水油藏水平井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但目前缺乏对连续封隔体ICD完井生产动态模拟的有效手段,封隔体ICD的控水效果难以得到客观评价。本文在分析底水油藏水平井连续封隔体ICD完井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平井连续封隔体ICD完井生产动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生产动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有效应用于水平井连续封隔体ICD完井的优化设计和控水效果评价,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连续封隔体ICD完井采用砾石充填技术可有效阻断入流液体在井筒与ICD管环空中的横向流动、增强控水能力,在底水油藏水平井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但目前缺乏对连续封隔体ICD完井生产动态模拟的有效手段,封隔体ICD的控水效果难以得到客观评价。本文在分析底水油藏水平井连续封隔体ICD完井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平井连续封隔体ICD完井生产动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生产动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有效应用于水平井连续封隔体ICD完井的优化设计和控水效果评价,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部番禺油田对油藏的控水技术有多种,包括变密度筛管控水,中心管控水及ICD控水等,同时,连续封隔体控水防砂技术也是一种新型低效井及控水井的创新技术。本文通过对海上作业井的施工,介绍了连续封隔体控水工艺及操作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控水效果,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抑制底水油藏开采过程中水平生产井含水率过快上升,开展了复合型智能控水装置(C-AICD)的控水机理研究,并进行了C-AICD、AICD、ICD控水效果的室内对比试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AICD能同时发挥AICD和ICD的优势,实现生产早期均匀流入剖面,中后期自动控制产水量。通过在1口井中的控水方案设计和效果模拟发现,C-AICD控水在生产周期内的综合含水率相比于普通筛管下降约13%,为油田经济有效的控水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在塔河油田TK 7218 H井实施调流控水筛管+封隔器充填颗粒二次完井新工艺先导试验取得成功,这是国内首次通过非机械工具实现管内封隔,也是塔河油田首次将调流控水筛管下入老井,对大底水油藏水平井老井控水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TK 7218 H井是碎屑岩底水油藏的一口典型高含水井,单井控制储量大、累产油少、采出程度低,单井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在海上砂岩油藏及裂缝性油藏的控水效果,开展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机理及试验研究。利用连续封隔体充填至井筒与完井管柱的环空及地层裂缝,取代封隔器轴向封隔,裂缝阻流,控流过滤器能根据不同流体黏度变化径向限流,实现油井精细化分段、流量控制的技术优势,均衡油井各段产能贡献,油水界面均匀推进,达到了油井控水目的。结合油藏性质及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特点,海上油田累计开展了12井次的连续封隔体技术现场应用。通过连续封隔体技术实施前后的生产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连续封隔体控水工艺技术实施成功率100%,增油和降水成功率高于90%,累计增油10×10~4m~3以上,降水超10×10~6m~3,投入产出比高达1∶10以上,总体控水增油效果好。项目研究成果及现场应用效果,对后续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在海上油田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胜利油区某潜山油藏为例 ,考虑底水和边水 ,建立单井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具有边底水的双重介质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水运移规律 ;分析了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裂缝密度、采油速度、打开程度等地质、工艺方面的参数对出水规律的影响 ,得到裂缝型潜山油藏含水上升主要特征 ;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开采参数和含水率变化规律归纳得出边底水入侵的基本模式 ,为配置控水措施、改善双重介质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渤海油田D5H井所在区块以底水构造油藏为主,油井投产后出水严重,应用中心管和变密度筛管等方式控水效果不佳。基于D5H井的控水方案设计流程,尝试使用ICD分仓控水方法进行作业,控水效果较好;进而提出一套适用于该油田的ICD控水效果定量评价方法:(1)与相邻同层位生产井含水率对比法;(2)与原始配产含水率对比法;(3)与校正数值模拟结果(模拟井不控水的含水率)对比法。采用该方法对D5H井和变密度筛管控水的D2H井控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D5H井的平均增油速率为6 043.3 m~3/a,而D2H井仅为2 128.7 m~3/a,表明ICD分仓控水方法的控水效果明显优于变密度筛管控水效果。该研究结果对渤海油田推广使用ICD分仓技术以及定量评价单井的控水效果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边/底水油藏水平井边底水锥进,油水界面逐年抬升,控水困难以及传统的ICD、AICD智能控水技术无法满足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控水要求等难题,充分发挥水平井产能优势,高效开发边底水油藏,提出了C-AICD+抑制体新型智能控水技术.C-AICD结合了ICD早期平衡油水界面和AICD晚期抑制高含水层段的优势,实现了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2.
水平井沿程的不均匀见水主要是由地层非均质性和井筒压降所致。利用贝克莱—列维尔特方程和井筒压降方程,针对裸眼完井的水平井,建立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井筒变质量流与地层两相渗流的耦合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求解地层中不同渗透率分布时水平井井口在不同时刻的含水率,通过对高渗透带的渗透率、宽度和位置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水平井见水的影响因素。根据塔河油田某井的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调节井筒沿程高渗透带位置,绘制了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图版,通过与实际含水率变化曲线相比,确定井筒沿程的高含水率位置。结果表明,高渗透带位置是影响水平井井口含水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井口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可以反求高渗透带的大致位置;封堵沿程高含水带,还可有效降低井筒跟端底水脊进程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井口含水率。  相似文献   

13.
Ahdeb油田上部主力层系采用水平井注采井网开发,前期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但开发过程中部分井组稳产与高含水矛盾日益突出,亟需开展水平井调流控水研究。针对Ahdeb油田这类边水或注入水在高渗层或断层裂缝带突窜引起的水平井见水,基于不同钻遇储层特征,形成了水平井控水完井分类治理方案,并建立了一套同时适用于盲筛分段组合、中心管和ICD控水完井工艺的井筒-油藏一体化耦合数值模型。该模型重点考虑了水平井筒受多种作用力下的变质量流动过程,提高了单井的模拟和实际含水率匹配度。研究表明:对于根部见水的水平井,ICD完井及中心管完井均有较好控水效果,含水率从49.8%分别下降至37.8%和35.0%。完井控水装置的限流范围应略大于出水井段,才能有效控制含水率。调流控水装置下入时机应选择在水平井见水前,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含水率,从而提高单井累产油量。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南海东部地区目前在生产油田中多数为砂岩油藏,礁灰岩油藏比例小,但动用储量规模占比高。由于礁灰岩孔缝洞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强底水稠油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极为复杂,常规模拟与实际动态严重不符。本文以南海东部某一礁灰岩油田为例,基于双重介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建立三维基质属性模型,并整合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对裂缝三维空间展布规律定量表征,并从渗流机理和表征手段入手,重点开展了基质和裂缝在模型中渗流表征研究,成功实现了裂缝基质系统耦合,并分区进行油藏模拟,以求尽量还原双重介质渗流情况。通过借助INTERSECT模拟器实现快速模拟,高效服务于礁灰岩油田增产措施及调整方案等研究,也为同类型油田的油藏精细模拟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兴古潜山油藏开发的逐步深入,油水界面不断抬升,水平井井段中的锥进底水突破之后,油井含水率上升快,产油量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兴古潜山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为了兴古潜山油藏水平井长期有效地实现高强度封堵大裂缝、启动小裂缝油藏,筛选出了与稀油油藏条件相匹配的柔性颗粒堵剂和温控凝胶堵剂.室内实验结果表明:2种体系均具...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延缓水平井筛管完井后期的含水上升速率、延长水平井生产寿命,胜利油田提出并推广应用了水平井筛管分段控流完井技术。水平井筛管分段控流完井的技术原理为:首先,要根据油井的油藏地质特征,利用管外封隔器将水平油层段合理分段,实现各个不同层系间的有效隔离;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油井合理的日产液量,根据油藏的物性参数制订产能分配方案、计算各段需要的渗流面积;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在各段下入不同孔密或缝密的控流筛管,调节各段生产压差,使产层均衡供液,并控制底水均匀地向水平井筒推进。介绍了分段管外封隔器、变密度控流筛管、变密度割缝管等分段控流完井工具,及分段控流完井工艺。从推广应用至今,该完井技术已经在胜利油田及其所属外地区块的30余口水平井中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稳油控水效果明显,油井含水率可比邻井同期下降10%,能实现各不同层系间的有效隔离、延长油井无水或低含水开采期。   相似文献   

17.
青西油田是玉门油田分公司近年来滚动勘探开发获得实质性突破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已占到公司产量的56%.该油田主力产油区窿5井区块为相对独立的深层裂缝性底水砾岩油藏,已有3口百吨井相继暴性水淹,底水突进正严重威胁着油田开发。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对油藏水动力系统及水侵机理、控水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底水主要沿高角度、高渗透裂缝侵入油层;无水采油期主要受垂向渗透率和裂缝延伸深度的影响.这为今后稳油控水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双重介质油藏不同部位裂缝发育程度差异很大,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平面差异很大。采用常规直井注水开发,油井见水后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开采速度和采收率会比较低。裂缝发育的双重介质油藏对注水开发井网的部署极为敏感,采油井和注水井应如何组合才能获得更为有利的渗流场,从而取得更好的注水开发效果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9.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发育、油水关系复杂、控水难度大,生产过程中部分油井出现井筒积水现象.由于井筒积水与底水锥进都会造成油井含水率上升,但二者控水方式截然不同,需加以区分.通过对比分析井筒积水与底水锥进的形成机理、表现特征(流压梯度、井底流压和生产动态)等方面的异同,明确了井筒积水是弱底水油藏的一类特殊的水体锥进现象.井筒积水呈井底流压正常下降、流压梯度上升,井筒流压梯度上升幅度底部大、顶部小;初期油压、含水率异常下降,后期含水率上升,放大油嘴直径后油压上升、含水率下降.底水锥进呈井底流压、流压梯度同时上升,井筒流压梯度均匀抬升;初期油压、产液量、含水率异常上升,下调油嘴直径后含水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具有连续基质颗粒大小分布和孔间表皮裂缝性油藏的不稳定压力分析模型的同时。提出了代表实际变化的裂缝密度和均匀性油藏的基质岩块大小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给出Laplace空间井筒压力解。该理论通过裂缝跨度变化拓宽了以前的双孔隙油藏模型,在不考虑孔间表皮的情况下,对非均匀裂缝性油藏压力动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