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王威  李臻  田敏  周锦程  李凝 《岩性油气藏》2009,21(2):121-125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的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项目组,适时组织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及成本,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首次应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该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直接检测有利目标区之上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下伏有利目标区目的层段是否存在油气藏,并预测油气藏的含油气性质。针对白云凹陷深水区复杂地质条件、多种圈闭类型和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利用已钻构造作为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的正演模型,对新发现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最终将油气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的研究成果与地震、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相结合,对微生物异常分布与油气富集规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地质解释,并对有利圈闭和区带进行了含油气评价,从而实现了直接发现油气藏的目的。应用实践表明,在白云凹陷深水区采用微生物地球化学烃类检测技术与常规勘探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新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测有利圈闭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正确的油气藏勘探理论、技术和程序,快速找到油气藏,实现科学效益勘探,从盆地石油地质勘察入手,对油气藏勘探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详细解析了油气藏勘探的行业和企业标准,重新定义了圈闭评价和油气藏评价,提出了勘探评价井和油藏评价井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油气藏勘探的盆地勘探、圈闭预探、圈闭评价3阶段划分方案,并指出了各勘探阶段的技术方法和基本任务。新划分方案油气藏勘探程序清晰准确,更便于指导油气勘探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4.
反射纵波与反射转换波的联合解释,有利于对油气藏的勘探。本文利用弹性波动方程有限元数值解技术,从数值模拟的角度研究了纵波(P)、转换波(SV)的联合勘探问题。计算了单斜层、尖灭体和含油气砂岩体3个模型。分析了反射转换波的有利接收地段、波场分布特征、分辨率以及与含油气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非构造圈闭的识别是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难点,微生物油气调查技术可根据圈闭中富含的油气与其上方地表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的关系来寻找富集于圈闭内的烃类流体,是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技术,应用该技术已在柴达木盆地、Fort Worth 盆地、俄克拉荷马州Osage 县等多处发现了高产的岩性和复杂构造油气藏。目前该技术还需要在轻烃微渗漏原理、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数据的地质解释等4 个关键环节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6.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在对主要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和前景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认为在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等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方法,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沉积微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地震相、常规和非常规储层预测、地震属性、流体势和含油气检测、三维可视化等分析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7.
波动方程模型正演岩性油气藏波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难度很大,原因是人们对隐蔽油气藏认识还不深入,对其独特的地震波场特征还不甚了解,以至于很难采用常规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来寻找这类油气藏。为此,试图通过波动方程模型正演技术来揭示这类油气藏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具体方法是,将理想化的透镜体模型抽象为薄板地质模型,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技术模拟、研究和分析此类岩性油气藏边界点(常为岩性突变点)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及其它地震波场响应,或利用特殊岩性体的特殊地震响应来解释和识别相应的岩性边界界限,取得了对这类油气藏波场特征的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8.
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是层序地层学框架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应以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分为基础资料整理、区域综合评价和目标预测3个阶段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应建立信息平台,以实现多源数据和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区域综合评价可分为区域性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沉积体系和隐蔽圈闭特征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隐蔽油气藏空间分布预测和评价等步骤进行,以阐明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特征、形成条件和空间分布;目标预测分工区选择、高精度层序格架对比、隐蔽圈闭识别和描述、隐蔽圈闭合油气性评价等步骤进行,以识别和评价隐蔽油气藏并最终提供钻探目标。信息集成系统可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开发,并具备油气勘探成果信息和多学科数据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表达与应用及海量数据的挖掘等功能。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的隐蔽油气藏研究表明了综合勘探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三叠系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河油田近年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发现并落实了阿克亚苏2号上油组复合圈闭、塔河南中油组河道砂体岩性圈闭等,在其上部署的AT2、YT2等井都喜获工业油气流,展示了三叠系岩性油气藏领域的良好勘探前景。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岩性体的岩石物理特征与模型正演技术、地震属性提取与综合分析、波形分析技术、全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基于模式的地震反演技术、砂岩厚度预测技术和油气检测技术对塔河油田三叠系岩性圈闭进行了识别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当地震波入射到地下时,地层介质中反射波和散射波同时存在,用单一的反射理论或散射理论来描述介质的空间结构都是不全面的。特别是结构十分复杂的浅表层介质具有强烈的不均匀性,是散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采用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来研究其波场特征更具合理性与针对性。工程勘查中目前应用的地震散射剖面法(SSP)以地震散射理论为基础,通过反射与散射的混合模型来解析地下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浅表层小尺度离散地质体勘查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能力。SSP法在隧道路线方案比选工程勘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地表和地下复杂程度及震源能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SSP资料的探测深度和信噪比均优于常规反射地震资料;工程钻探结果印证了SSP法所获信息的可靠性。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工程勘查应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油气地震勘探中低信噪比地区复杂近地表结构的精细地质调查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藏模式理论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用其指导油气勘探的研究较少,以GS地区岩性圈闭预测与评价为例,探讨成藏模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方法。从GS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上看,该油藏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油层分布表现为构造高部位油层发育较好,低部位较差,层间和层内存在非均质性,背斜构造东南斜坡是油气运移的必经之路,配合有利砂岩储集体,就能形成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该思路指导下,对利用地震识别的岩性圈闭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异常体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并布置了一口探井,预测的岩性油气藏与钻井结果吻合,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斜坡背景上叠置了局部背斜或鼻状凸起岩性圈闭,有利于截获从斜坡低部位运移上来的油气而聚集成藏。通常在凹陷的鼻状凸起或横梁斜坡,大型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油气聚集受鼻状凸起或脊状构造控制,低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储集层砂体、沟通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葡萄沟—葡北构造带发育的岩性油藏远离生油凹陷区,具有构造隐蔽、单井控制储量小、圈闭落实难度大等特点,正确认识各种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对该区岩性油藏的滚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储集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制约了油田高效开发。通过对构造、油藏及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油气聚集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沉积及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库车深层构造,开展"宽线+大组合"山地地震采集、高陡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深层构造建模等一系列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初步落实了盐下深层构造,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大型构造圈闭。研究发现,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具有形成构造大气区的有利条件:大型叠瓦冲断构造为大油气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圈闭基础;优越的烃源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烃源;深层发育大规模有效砂岩储集层,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巨厚膏盐岩为深层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盐下深层构造大气区油气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油气分布受构造圈闭控制,以构造气藏为主;冲断带深层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裂缝对油气富集高产有重要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具源-盖共控、叠置连片、整体含气的特点;储量规模较大,单井产能较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塔河油田三叠系油藏勘探和开发的深入,规模小、构造幅度低且被断层复杂化的油气藏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圈闭识别的难度逐渐加大,因此识别和落实低幅度背斜圈闭对三叠系油气藏勘探开发至关重要。针对此,开展了低幅度构造识别技术研究,形成了由地震资料层位精细标定、层位自动追踪对比、等时切片提取、相干断裂系统解释、精细速度分析、地震振幅属性提取与分析等技术构建的低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塔河油田阿克亚苏盐上地区,新发现了众多低幅度构造油气圈闭,扩大了阿克亚苏地区三叠系低幅度含油气圈闭群。在新落实的低幅度构造上部署的多口井均有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5.
葛善良  王英  曹阳  于雷 《岩性油气藏》2013,25(4):63-67,72
塔河油田西部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发育了一系列受北东—南西向雁行式断裂带牵引所形成的微幅构造圈闭群。通过油气运聚方向综合分析与多属性识别流体性质相结合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利用地质力学模型分析等定性化圈闭识别手段与地震时间切片、相干体分析技术以及变速构造成图等定量化圈闭解释技术相结合评价圈闭的落实程度,形成了一套针对微幅构造的综合评价技术,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油藏的滚动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油藏的油气具有"垂向调整、侧向运移、断裂控藏"的特点,微幅构造圈闭的闭合幅度与断裂的发育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弧长属性异常可作为判别圈闭内富集流体性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油气遥感、浅层地震、化探、钻井等资料的综合勘探、研究,探讨了浅层油气的成藏特征和控制因素,评价出苏北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6个浅层含油气区带。其中,许庄、江都—吴堡地区和泰兴—海安地区属于有利区带,也是近期浅层油气勘探的主要试验勘探区带。浅层油气的成藏,具有多来源的油气,储层物性好、盖层条件理想,为油气的成藏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气藏类型以岩性圈闭和低幅度构造圈闭为主,油气层埋藏深度一般为500~1000 m,一般为800 m左右。初步预测江苏地区浅层油气资源量可达(397.44~1418.55)×108m3,其中,江都—吴堡区带的资源量为(177.54~503.04)×108m3;泰兴—海安区带的资源量为(130.60~604.61)×108m3。因此,该区浅层油气的勘探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由于构造复杂导致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结合构造演化与生烃过程、源储配置关系,通过分析盆地内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强度与油气勘探结果,对斋桑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斋桑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沉降和4期构造挤压反转,目前盆地形态以挤压构造为主要特征,发育叠瓦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的逆冲断层活动控制了主区、北东区和K区的构造形态雏形,上新世末期断层再次发生挤压逆冲造就了现今的构造形态;斋桑盆地可大致分为3次大的成藏期;深层油气藏为自生自储型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浅层气藏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层油藏的分布规模及喜山期形成的浅层逆冲背斜、断背斜等有利圈闭;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对斋桑盆地的油气成藏起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印支期构造运动强烈(三叠系被严重剥蚀或者该期逆冲活动强烈)的三维S井区、K构造和二维东区的M井区域,其圈闭普遍为空圈闭,钻井试油基本出水,而已钻遇的油气藏均位于印支期构造活动较弱区域。综合以上研究认为,盆地东部北缘和东部南缘应是斋桑盆地未来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9.
区带油气聚散是一个多因素的、极为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油气的最终聚集量更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整套实用的油气聚集、散失量计算方法:区带供油气计算;油在运载层中残留量计算;气在运载层中被岩石吸附量计算;气在储集层中扩散量计算。通过对比供油气量、油气总散失量及圈闭容积三者的关系,建立起计算区带油气聚集量平衡方程,从而为盆地数值模拟的软件设计及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简称塔西南坳陷)罗斯2井在奥陶系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成为麦盖提斜坡近20年来最重大的油气发现。为了明确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根据麦盖提斜坡及周缘的油气发现历程,分析了奥陶系已钻井的成功、失利因素,研究了奥陶系石灰岩风化壳和内幕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厘清了油气成藏与构造圈闭形成、演化的关系,明确了该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讨论了油气分布与新元古代裂谷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白云岩比石灰岩储层更发育,中奥陶统鹰山组上段石灰岩风化壳储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储层空间主要为高角度未充填裂缝,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和蓬莱坝组内幕白云岩储层横向分布稳定,储层空间主要为小型溶蚀孔洞,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②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断裂带,构造围斜部位奥陶系白云岩岩溶储集体形成的岩性圈闭是下一步的主要勘探目标;③寒武系烃源岩的分布状况是决定该区奥陶系油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受塔西南坳陷新元古代裂谷控制,坳陷中段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发育奥陶系—上寒武统白云岩与石炭系泥岩、下寒武统白云岩与中寒武统膏盐层等多套油气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