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营凹陷超压现象非常普遍,压力结构复杂,在不同深度、不同层系、不同构造带超压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通过对东营凹陷实测地层压力、泥岩测井声波时差响应特征、地震速度谱超压特征的研究,详细地剖析了东营凹陷超压结构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东营凹陷超压结构明显具有分带性特点,纵向上超压主要发育在2200~4500m范围内,超压的主体主要发育在沙三段—沙四段;平面上超压主要发育在利津、牛庄、博兴、民丰4个洼陷,其中利津洼陷超压幅度最大,民丰洼陷、牛庄洼陷次之,博兴洼陷最弱。超压结构差异性与构造格局、烃源岩发育演化程度以及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凸洼相间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压力场空间变化,烃源岩分布及热演化程度控制了超压的分布和幅度,长期、继承性大断层控制了超压体系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烃源岩中广泛发育异常高压.对其异常高压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综合解释法建立了研究区80口已钻井的地层孔隙压力系数剖面;明确了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的地层孔隙压力系数等值线分布,分析了利津洼陷烃源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解释法在计算由欠压实和生烃膨胀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利津洼陷古近系烃源岩异常高压时的精度较高;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异常高压分布与洼陷形态一致,呈东北—西南向展布,在洼陷深陷区以高压和超高压为主,至洼陷边缘构造高部位逐渐呈辐射状降低至正常压力;洼陷中心的异常高压是烃源岩向洼陷边缘排烃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孤北洼陷油气资源丰富,超压带发育。实测地层压力显示,孤北洼陷砂岩超压带主要分布深度为2 800~3 800 m。由于砂岩和泥岩声波时差均与超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且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一致,故采用Eaton法预测砂岩超压带分布范围,结合实测地层压力进一步分析砂岩超压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纵向上,孤北洼陷发育沙一段—东营组底部和沙四段—沙三段2个超压带,其中,沙四段—沙三段为主要超压带;平面上,超压带集中分布于东、西2个次洼,自洼陷中心向凸起及边界断层超压幅度逐渐变小。超压带分布主要受断裂作用、泥岩厚度和含量及烃源岩生油作用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作为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内重要的富烃坳陷之一,内部具有复杂多样的压力环境。通过对济阳坳陷内各凹陷的实测地层压力统计、泥岩超压测井响应以及超压剖面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东营凹陷、车镇凹陷、沾化凹陷和惠民凹陷的超压系统划分为3种:单-强超压系统、复合超压系统与单-弱超压系统。单-强超压系统分布在东营凹陷与车镇凹陷,纵向上发育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一个超压系统,超压幅度大,压力系数可达1.8以上。复合超压系统分布在沾化凹陷,纵向上发育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3个超压带,且相互独立。单-弱超压系统分布在惠民凹陷,发育沙三段一个超压系统,超压的幅度相对较弱,压力系数不超过1.4。超压结构的差异性与烃源岩发育层系、热演化程度、压力封闭层分布以及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烃源岩分布与演化控制了超压的形成和分布,压力封闭层控制着超压顶底界面,深大断裂控制了超压系统内外横向边界。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异常高压及成藏响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东营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压分布和砂岩透镜体成藏响应特征分析后认为: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沙三段主要处于下部异常高压体系中;平面上,该高压体系的分布基本上与生油洼陷一致――北部陡坡带压力系数较高,南部缓坡带压力系数相对较低,这与欠压实发育带分布规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也就证实了欠压实和泥岩成熟生烃作用是导致东营凹陷沙三段普遍超压的重要因素;包围在异常高压泥岩中的透镜体处于低势区,在泥岩和砂岩流体压力差异作用下,泥岩破裂,发生幕式排烃作用;砂体在烃类充注之后,也形成与烃源岩平面分布规律相似的较高的流体压力。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发育中-强幅度超压,钻井实测压力换算的最大压力系数为2.0,最大剩余压力达40 MPa。分析发现,储层含油性与超压发育程度具有相关性,认为现今储层超压主要源自烃源岩生油超压流体传递。综合盆地模拟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了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古压力的演化历史,认为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快速沉降作用是导致孔隙流体排出受阻而形成第一期储层流体超压的主要原因,但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初期构造抬升的泄压作用可使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至常压;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由于烃源岩主体仍然处于主油阶段,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大量含油气超压流体充注砂岩储层是形成第二期储层超压的主导成因。  相似文献   

7.
临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的主要富烃洼陷,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洼陷内及其南北两侧的断裂构造带,临南洼陷深部沙河街组超压较发育。利用钻井、钻杆测压(DST)、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Eaton超压预测经验公式,对砂岩实测压力特征、超压测井响应、超压剖面和平面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临南洼陷沙河街组砂岩DST实测超压深度约为3 005~4 355 m,剩余压力约为7.95~30.45 MPa,压力系数约为1.21~1.78;超压带内的泥岩和砂岩均表现为偏离正常趋势的高声波时差响应特征,并对应泥岩高电阻率异常;层位上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中、下亚段地层主要发育弱超压,局部出现中—强超压;剖面上深洼区超压带分布的深度范围约在3 000~4 500 m;平面上发育多个小的中—强超压区,超压区主要分布在深洼区和中央断裂带范围,超压顶界面深度约为2 500~3 700 m。临南洼陷古近系砂岩占比高是超压发育比较局限的主要控制因素。该凹陷超压砂岩储层主要为含油层,含烃流体充注为临南洼陷深层沙三、四段砂岩超压的主要原因;优质烃源岩埋深大,超压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约为0.5%~1.5%,处于生油阶段且不具有低密度特征,表明生油作用是烃源岩增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吴伟 《特种油气藏》2010,17(2):55-59
在分析并输入多种盆地模拟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成熟度、温度标定的含油气盆地模拟手段,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多口探井生烃史进行数值模拟,识别了烃源岩生、排烃期次。研究认为:博兴洼陷的3套烃源岩存在东营组沉积期和馆陶组沉积末期后2个主要生烃高峰期,其中,沙四段烃源岩以东营期为主要生烃高峰,沙三下烃源岩以馆陶组沉积末期为主要生烃高峰,沙三中烃源岩仅在馆陶组沉积末期达到生烃高峰,生烃作用还可能是导致局部地区产生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中部西斜坡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侯志强  张书平  李军  赵靖舟  刘云  田连辉  仲晓  陈梦娜  徐泽阳 《石油学报》2019,40(9):1059-1068,1124
沉积盆地超压成因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关于超压主要成因的认识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往一些被普遍认为属于典型不均衡压实成因的超压已被部分或完全否定,生烃作用作为超压成因的普遍性得到愈来愈多的证实。西湖凹陷多个构造带的不同层位均发育超压,目前认为超压的形成仍然离不开不均衡压实(欠压实作用)的贡献。根据异常压力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异常压力产生的地质、地球物理效应两方面因素,利用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鲍尔斯法(加载-卸载曲线法)、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孔隙度对比法、压力计算反推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系统解剖分析了西湖凹陷中部西斜坡地区平湖组不同岩性异常压力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部西斜坡泥岩中烃源岩超压主要为自源生烃增压,非烃源岩超压为邻源压力传导成因。储层中至少存在常压-超压型和常压-超压-常压型两种压力结构类型,异常压力自南向北顶界面逐渐变深,主要为油气在生烃增压驱动下向储层运移过程中的压力传导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择声波时差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计算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了该层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胜坨地区沙四段埋深大于3 000m的地层普遍存在超压,压力系数为1.2~1.8.在平面上,胜北断层上升盘沙四段为正常压力,超压主要分布在胜北断层下降盘,并且向凹陷中心压力系数逐渐增大.胜坨地区沙四段超压对储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超压抑制了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和已形成的次生孔隙的保存;超压形成过程中有机质演化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放的大量有机酸和二氧化碳促进了不稳定矿物的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由于超压作用,胜坨地区沙四段储层中普遍发育网络状、炸裂状超压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沾化凹陷沙河街组异常高压分布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数值盆地模拟方法 ,应用部分井内实测的地层压力作为标定 ,模拟计算了沾化凹陷沙河街组地层压力及剩余压力的分布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沾化凹陷的超压异常主要出现在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一段 ,主要分布于洼陷区及斜坡带 ,盆地边缘为常压。泥岩不平衡的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断层的分布及其活动对异常高压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高压和异常高压对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高压和异常高压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及钻采试油面临的重要问题。马桥凸起盆参2井,盆4盆井均发现深层异常高压,其封闭层顶部埋深4485m,封闭层以下为异常超高压,盆参2井在封闭层上下1300m的井段有油气垂向运移和混源特征。这种高压和异常高压对盆地腹部的油气生成成和降集有明显控制作用。本文应用“流体封存箱”理论探讨异常高压环境中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温压系统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连盆地腾格尔组地温梯度较高,而在浅层和深层地温梯度相对偏低。平面上凹陷中心或生油洼槽区古地温梯度较低,而隆起区或斜坡区古地温梯度较高,并且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在不同凹陷地温异常发育特征各异,受地温场制约,生油门限深度从凹陷中心向边缘逐渐变浅。地层压力系数都小于1.0, 具明显的异常低压系统。在不同的凹陷异常低压出现的深度略有不同,阿南凹陷最浅,乌里雅斯太凹陷最深。各凹陷纵向上发育单一型温压系统,平面上以常温常压区分布最广。流体动力特征都决定了本地区油气的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油藏主要分布在能量相对较低的断阶带和构造带。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深层异常压力特征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中一个主要的第三系富油气凹陷,沉积了厚逾万米的下第三系,上第三系 第四系,歧口凹陷深层的主体指3500米以深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部分东营组。该套地层是目前歧口凹陷的主要生油层系和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前人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深层异常高压十分发育。异常高压与油气运移,聚集和油气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马西油田的沙一下亚段压力系数高达1.5米,长芦油田沙三段压力系数为1.44-1.55。因此,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对于研究歧口凹陷油气运移和油气分布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平衡深度法研究歧口凹陷深层的异常压力特征及其分布,有关异常 压力 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已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5.
柳屯洼陷是东濮凹陷的第二大生油洼陷,洼陷的西侧、东侧分别是西部断阶带和中央隆起带主力油气区。2000年以来,H96等4口探井均获得突破,发现了H96断块区沙三段高温高压凝析油气藏。该区油气藏与东濮凹陷主体常温常压油气区相比,是一套相对独立的高温高压成藏封闭体系,油气藏特点为:高温、高压、低密度、低粘度,明显不同于相邻的断阶带和隆起带。该油气藏纵向发育的沙三2盐岩和侧向发育的沙三4盐岩与断裂的有机配合组成该区沙三段高压封闭系统。异常高压形成期、异常高孔隙发育期和烃源岩油气生成期三者有机配合,是该区形成高温高压油气富集区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成藏期次分 析对异常压力演化与油气藏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Es4)和沙三 下亚段(Es3)烃源岩地层中普遍发育异常压力,并以超压为主;异常压力演化具有波动性,总体上经历了 早期形成、中期下降调整、晚期再次增大3 个阶段,分别对应沙河街组-东营组沉积期、沉积间断构造抬 升期和馆陶组-第四纪沉积期。通过超压演化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发现,现今处于超压环境中的油藏,在 成藏过程中未必处于超压环境。早期形成的异常压力为Es4和Es3部分烃源岩中油气向邻近的圈闭运 移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成藏动力,并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区块上三叠统须五段广泛分布,其下部有上、下两个砂岩段,分别厚24.4-28.4m及145.8-92.8m。综合地质及测井解释须五储层具有深盆气特征。该区的区域构造可分为中央隆起、东部凹陷及西部凹陷三带,东部凹陷西坡的思依1井获工业气流。产气段底界海拔低于中央隆起带27口井段五段底。选井进行测井解释,中央隆起带各井储层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含水饱和度高,为水层;东西凹陷带井的储层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水饱和度低,为气层或气水层。中央隆起带地层压力系数为1.746-1.8569,西凹陷大于2,东凹陷近于1,形成了高低两个异常区。该区须三、须五段及白田坝组煤层发育,煤成气为气藏主要烃源。认为东缘的思依1井须五气藏属于深盆气藏,广大的东部凹陷为含气的深盆区。西部凹陷也具有深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沾化凹陷缓坡带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沾化凹陷缓坡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也是继凸起、潜山之后的重点勘探区带。缓坡带是该凹陷沙四、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指向;断层、裂缝、不整合面和储层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缓坡带油气运移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并讨论了缓坡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昌吉凹陷天然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美盆地深部高压气藏勘探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概括出三种成藏模式,即中心分布成藏模式、巢状成藏模式和透镜状成藏模式。引用压力封存箱的概念对准噶尔盆地昌吉凹陷天然气藏形成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在昌吉凹陷深盆(在炮台—阜1井一线以南和南缘山前推举构造带以北之间的区域)有深部高压气藏存在的可能,建议在盆地腹部的天然气勘探中,要重视中央隆起带和中央隆起带到昌吉凹陷沉积中心之间的缓斜坡区的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