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改进归一化处理方法、引入因素权重系数、优化距离幂指数并考虑因素间的交叉作用,定义了“广义”距离,利用“广义”距离对反距离加权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改进型反距离加权的提高采收率潜力预测方法。结合均匀设计生成聚合物驱样本集,运用该方法对样本集提高采收率进行预测,并与反距离加权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减弱了反距离加权方法存在的“牛眼”现象,预测提高采收率结果可靠,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用数值模拟研究低渗透油藏CO2 驱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藏具有低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产等特点,经济有效开发难度较大。目前,“注气开发”是国内外针对低渗透油藏较为有效的开采方法。运用数值模拟器,确定了影响CO2 驱替效果的主要因素,用组分的劈分与拟合、状态方程的选取、实验数据回归等方法分析了CO2驱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气水交替开发方式,并适度增加注入压力,选取合适的井底流压对增油和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数模结果表明,不同井网井距、非均质性、裂缝方向、注气介质等是CO2驱替的敏感控制因素,直接影响油藏开发指标和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弹性开发采收率低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以增油量和换油率为评价依据,结合水平井数据,优化了吞吐时机、注入总量、注入速度等吞吐参数。应用CO_2吞吐优化参数,选取YP1-7井进行现场试验,该井累计注入二氧化碳9 900 t,初期日增油17.4 t,增油效果明显。研究表明: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储层改造体积大、裂缝复杂,吞吐过程中不能实现混相;增膨、降黏是扶余致密油藏CO_2吞吐增产的主要作用因素。该技术在扶余致密油藏开发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一项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苏10 区块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通过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给出目的层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平均应力和形变能等值线分布图。根据“三维等效张应力(σT)”、“破裂值(I)”和“单位体积的应变能(u)”3 个评价指标得出综合评价系数(R),根据R得出的构造裂缝发育区与高产气井及钻井岩心裂缝的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56块致密油采用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开发方式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单井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的问题,在分析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效果和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润湿性评价、数值模拟、工艺参数优化等室内基础研究,形成了前期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后期实施大排量压裂的缝网增能重复压裂技术,达到动态渗吸排油的目的。现场先导性试验7井次,改造后日产油达到初次压裂日产油的93.5%,增油效果突出,有效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为致密油水平井重复压裂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56块致密油采用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开发方式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单井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的问题,在分析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效果和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润湿性评价、数值模拟、工艺参数优化等室内基础研究,形成了前期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后期实施大排量压裂的缝网增能重复压裂技术,达到动态渗吸排油的目的。现场先导性试验7井次,改造后日产油达到初次压裂日产油的93.5%,增油效果突出,有效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为致密油水平井重复压裂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塘湖盆地马郎凹陷马中致密油藏水平井投入开发后,地层压力下降快,自然递减大,投产第1年自然递减超过50%,一次投产采收率低的矛盾凸显,亟需开展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通过对比分析马中致密油藏储层物性、含油性及岩石润湿性,储层相对润湿指数0.18~0.48,表现为弱亲水-亲水特征,适合注水吞吐,并对注水吞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有效地指导了现场实践,开展先导试验注水吞吐7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10.3 t,平均单井累计增油805 t。注水吞吐已经成为马中致密油藏一种新的有效开发方式,分析认为注水吞吐效果与吞吐水量呈正相关性,当注入压力达到超地层破裂压力吞吐效果较好,水平段轨迹位于油层中上部的井注水吞吐效果好于水平段轨迹位于油层下部的井,但随着注水吞吐轮次的增加效果减弱,下步需要研究多轮次注水吞吐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叙利亚A油田Shiranish油藏属于中孔低渗孔隙型块状灰岩稠油油藏。渗透率低、油稠,存在边底水、局部裂缝发育。油田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低,单井产量低,整体动用程度低。为了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程度,开展了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研究及现场先导试验,确定了该油田稠油区以蒸汽吞吐为主的开发方式,并且对热采参数、水平井段长度、井距等进行了优化计算。计算结果得出,水平井长度400m,注汽压力15MPa,注汽速度250m3/d,井底蒸汽干度0.3,焖井时间5d,注采周期6~12个月,开发井距加密至100m,可以有效地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台北西部原油族群及成藏期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是吐哈油田公司“九五”以来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块,相继发现八个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台北凹陷东西部侏罗系烃源岩的差异性分析,对台北凹陷西部原油进行了族群划分,认为台北西部原油可分成三个群组,分别对应以七克台组湖相泥岩为母源的“A”类原油,以水西沟群煤岩为母源的“C”类原油和以水西沟群煤系源岩复合成烃的“B”类原油。各类原油由于其母源成熟度和大量生排烃期的差异,导致其成藏期不同,以水西沟群煤系源岩为母源的油藏成藏期大都在晚燕山运动期,而以七克台组为母源的油藏其成藏期多在喜马拉雅运动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压裂增能效果的影响,对致密油藏压裂液注入、焖井、采出全过程进行了模拟。选取大庆外围致密油储层天然岩心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对采出程度、孔隙压力和含水率的监测,分析了岩心渗透率、润湿性、裂缝条数、注入量、焖井时间和泥质含量对致密油藏压裂增能动态响应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压裂增能工艺可以有效改善致密油储层的采收率;储层物性越好、水湿性越强,压裂增能效果越好,渗透率1.68×10?3 μm2岩心比渗透率0.39×10?3 μm2岩心的采出程度高10.8%,强水湿岩心与弱水湿岩心的采出程度相差2.86%。此外,通过提高压裂液注入量、增加裂缝数量、优化焖井时间和加入防膨剂都能够显著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为油田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分三步走的研究战略,即:研究米到百米级的“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研究厘米到分米级的“小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究已波及区剩余油(“微尺度”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提高驱油效率的方法。计算和研究出了“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即注水高粘原油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由层系内小层物性差异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研究出了开发未波及剩余油的10项技术。指出,①例钻水平并将在开采“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②低流度比驱替剂将在开来“小尺度”未波及剩余油中扮演重要角色;③以水气交替注入为基础添加起不同作用化学剂的泡沫系统将在提高已波及区的驱油效率中起重要作用;④热力法开采高含水油藏能提高驱油效率,但一般不能提高波及效率;⑤微生物采油法和振动波采油法在提高采收率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⑤经济分析在评价提高采收率技术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应对措施推进,已有超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以传统油气业务为主的石油公司面临多重环保监管和碳减排压力,低碳转型战略受到广泛关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从供需格局、勘探开发趋势、业务结构、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分析了全球油气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坚定油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进,深浅并重”,促进增储稳油增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重碳减排和碳利用相结合,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开发;重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依托油气勘探开发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有战略、有步骤地推进新能源领域发展;坚持以理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配套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战略,驱动油气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淹层测井发展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水淹层测井研究对于增加油田挖潜产量、采用合理的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都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水淹层测井系列的数据及对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的基础上,从国内外水淹层测井研究现状、室内岩心水驱油实验、水淹层测井工具系列到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和水淹层测井新技术,着重阐述了水淹层测井发展的历程,并对当前水淹层测井发展中的不足和水淹层测井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的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水淹层解释发展的方向、水淹层解释方法及水淹层测井工具系列,更好地实现对水淹层剩余油分布的精确描述,从而提高了解释精度,提高了油气产量,对水淹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体积压裂在地层中的有效作用范围和压裂缝特征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试验区完钻的取心井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对经大规模体积压裂后储层中产生的人工压裂缝进行了识别和表征,进而分析了致密储层体积压裂改造区人工裂缝发育特征,探讨了体积压裂的有效作用范围、压裂缝的空间分布等关键问题。观察结果表明,X233致密油试验区长7段体积压裂后油层段块状砂岩中发育长度0.13 m近垂直的张性微裂缝,邻近长度1.49 m油层见大量层理缝顺层或斜交延伸,油气外渗显著,为压裂改造后形成的人工缝。综合分析认为,长7段致密油层体积压裂后,由有限数量的主缝、压裂影响形成的大量微裂缝及受压裂影响延伸或扩展的层理缝共同构成了改造后储层的裂缝特征;现阶段技术条件下,体积压裂改造区宏观裂缝网络扩展范围有限,微裂缝分布较广,油层剩余油饱和度依然很高,表明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效果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结合近20 a来国内外纳米材料矿场应用案例,从纳米材料的分类和驱油机理2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及论述,对纳米材料在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技术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纳米材料应用于提高采收率领域的关键与发展方向。目前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纳米颗粒按材料主要分为金属氧化物、有机颗粒和无机颗粒3类;纳米材料的驱油机理通常是多种机理的结合;片状纳米材料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新型2D智能纳米驱油技术已成功开展了多次矿场试验,在提高采收率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中、小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经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着重介绍了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的洛杉矶盆地、中国东部河南省的泌阳盆地及中国西部河西走廊的酒西盆地等国内外几个典型“小而肥”盆地的概况及主要地质特征,分析了控制其油气富集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中、小型盆地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这些对中国西部地区中、小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懿 《石化技术》2020,(2):54-54,333
随着我国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致密油藏的开发也愈发重要。如何高效开发致密油藏是一项重点难点,其中致密油藏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以天然气作为能量补充介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并且从两相特征等方面总结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机理,对致密油藏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在10%左右,聚合物驱后油藏仍有约50%的原油未采出。聚合物驱转水驱后,含水率上升,产油量递减加剧。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油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现场试验与室内实验结果的调研、分析和评价,筛选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尤其是北美页岩油气资源的快速发展。页岩油气藏通常可归为裂缝性油气藏,基质、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形成的复杂储集体使其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更为多样化,渗流机理更为复杂,因而储量和产量预测方法也有别于常规油藏。调研了美国目前主要的页岩油气藏产量递减方法和采收率预测方法,并就相关问题开展初步探讨,对于我国页岩油气藏储产量的预测评价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