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针对阜新凹陷油气钻探程度低、储层变化大、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等地质问题,通过解剖已钻探的东梁、小胡家和清河门3个典型构造,提出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除烃源条件作为油气成藏的基本控制因素之外,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沙海组下段和九佛堂组上段的扇三角洲砂体是阜新凹陷最重要的储集层;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背斜、断背斜或断鼻构造圈闭发育带决定油气藏的分布。从勘探潜力、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规律分析,预测出伊吗图北断鼻圈闭和艾友东断背斜圈闭2个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双台子油田是由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二段的兴隆台油气层和沙河街组三段上部的热河台油气层所构成的复式油气藏。热河台油气层整体属于深水湖底扇沉积成因,对该油气层研究和认识不足制约了勘探工作发展。通过对储层岩性、含油性、物性、电性关系的研究,确定了该油气层下限标准为细砂岩、油斑,含油饱和度40%,孔隙度8%及电阻率16 Ω·m。重点分析了中子伽马测井、声波时差测井交会识别气层的方法,依据新标准重新解释了双台子68 口井,将原解释结论中30.2%的水层改判为油气层,新发现油气层多是热河台油气层上部的低阻油气层。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层在纵向上有两套油气单元;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背斜的轴线附近,构造控油作用明显;紧邻生油洼陷和东西向断裂切割是造就双台子断裂背斜构造带复式油气成藏的主因。该油气层上部层段的低阻气层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张强凹陷油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外围盆地张强凹陷自1991年开始勘探以来获得了较好的油气勘探形势,完成各类探井30口,其中有9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8×104t,批准上报预测储量2486×104t.揭示的含油层位有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共发现5套油层,主要为沙海组上段、沙海组下段和义县组3套油层.石油地质研究表明,张强凹陷主要发育九佛堂组和沙海组2套成熟烃源岩,有效储集层包括碎屑岩和火山岩2大类,浅-半深湖亚相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背景,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储集岩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目的层共发现和落实圈闭19个,圈闭面积94.3km2.经分析认为,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的平面分布,构造圈闭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圈闭,3套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展布,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多且有效,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条件.根据构造特征、圈闭特征、生储盖条件、油源条件等综合分析认为,张强凹陷今后的勘探重点为七家子洼陷及周边,强1井的钻探成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根据长北断裂背斜油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认为七家子洼陷东侧的前辛断裂构造带与长北断裂背斜相比较具有相同的成藏条件,该地区应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相似文献   

5.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5):575-575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的莫17井,在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取岩心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该井钻探的目的是了解莫12井西三工河组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性,扩大盆1井西凹陷地区油气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7.
沙南凹陷西洼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南凹陷西洼历经多年勘探,一直没有取得商业性突破,其勘探潜力备受质疑。文中在对该凹陷西洼整体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区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及成藏特征。结果表明:西洼的凹陷结构类型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圈闭的有效性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充满度,古近系储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成藏的规模,断裂的活动期次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分析认为:勘探程度最高的沙中构造带没有处于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是造成西洼目前钻探成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圈闭有效性较差及沙河街组储层不发育是油气成藏规模小的重要原因。最后指出,沙南凹陷西洼的两侧斜坡区为比较有利的勘探区带,尤其是南侧斜坡区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南海东部海域钻探失利井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勘探存在4种不利因素:钻探目标背离构造脊、构造脊断裂散失、缺乏沟通油源断层、疏导层倒转。PY66翘倾半背斜构造钻探失利的原因是构造脊雁行式断裂造成油气层层爬升漏失,LF141构造钻探失利主要原因是原油没有跨越断层逆向运移。通过分析认识到,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研究探区的油气运移规律,勘探获得了成功,也为今后勘探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托斯台地区构造分析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托斯台地区地面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后认为:①托斯台为山前斜坡上的基岩隆起,主要是由北天山山前西部的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在喜马拉雅期活动造成的,其前沿斜坡为隆断构造;②基岩隆起上的背斜构造分为三排:南排背斜有多期活动并伴有南倾中生代正断层,中排和北排背斜形成于喜马拉雅期,是北倾的背冲断裂造成的表皮构造;③托斯台的油气苗主要是喜马拉雅后期从山前的四棵树凹陷运移上来的;④前沿构造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其中肯斜型、断裂遮挡型及基岩型油气藏可能处于同一垂直空间上。  相似文献   

11.
渤中坳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其聚集规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渤中坳陷近5年来先后于中浅层的上第三系发现了多个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气田,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地区。其具有不同于周边陆地油田的油气成藏特点,晚期的热沉降和构造活动使其成为渤海湾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上第三系具有优于周边陆地油田的良好的储盖条件,晚期的构造活动与油气主要排烃期相匹配,为油气向上第三系圈闭中运聚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两种断裂系统、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晚期油气运移的多样性造就了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丰富多彩的油气藏类型和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预探井失利地质原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对济阳坳陷1996~2002年期间失利的174口预探井的分析表明,对油气运移、圈闭封堵、储集性能、油气充满度、盖层以及源岩这6种地质条件的认识不足导致了钻探失利。根据含油层系、构造带和圈闭类型等不同石油地质条件,研究了各种导致探井失利的地质因素的分布特点,分析了济阳坳陷圈闭地质风险的成因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油气有效运移通道、二次运移动力和油气充满度应是当前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姰����ſڹ��졪��������ģ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岩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  相似文献   

14.
小龙湾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河台油气田东南侧,属于翘倾断块复式油气聚集带。在对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受烃源条件、圈闭条件的控制,在该区内不同部位发育了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不整合面圈闭、古潜山圈闭、披覆背斜圈闭等。据此,分别对翘倾断块低部位的上倾方向、下倾方向,以及翘倾高部位进行了储层预测。今后的勘探重点应放在Es3构造—岩性圈闭和Es1岩性尖灭圈闭上,并兼顾对古潜山和披覆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滑压扭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是最为有利圈闭类型,位于走滑主应力带的KL6B和KL6C区块在走滑增压段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保存条件最为优越。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压扭控圈、张扭控运”走滑断裂差异控藏认识,明确了走滑主断层张扭段为油气向斜坡区运移的主要通道,较好地解决了油气是否能通过主走滑断层向斜坡区供给问题,实现了斜坡区勘探突破。此外,还建立了“油源、断层、圈闭”三元控藏模式,认为已发现的油气藏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中转站向更高层位的圈闭供给油气,该认识成功实现斜坡区勘探层系的转移,在原来认为运移条件差的东营组顶部圈闭发现油气富集块,获得较大勘探发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相继发现的高产井揭示了东辛油田沙一段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及类型多样的圈闭类型。在成藏条件上,该区三面临洼及下伏的沙三、沙四段优质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等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粒间孔隙、溶孔等可作为储集空间,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裂系统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使油气藏沿断层形成纵向上数百米的叠瓦式分布格局。在圈闭类型上,断层的广泛发育使沙一段油气藏以断层圈闭为主,良好的断层封闭性决定了油气藏的保存程度。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煤成气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塔里木盆地是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英吉苏凹陷是盆地中3个主要的中、下侏罗统沉降中心之一,本文主要从煤系煤源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生烃、储盖及圈闭条件等方面,分析英吉苏地区油气勘探前景,指出该区是低温化学反应成因气的可能聚集区,是塔里舅地煤成气勘探的潜在资源区。  相似文献   

18.
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何登发 《石油学报》2007,28(2):22-28,34
断裂是形成油气藏的一个主要因素,冲积扇、扇三角洲、生物礁、生物滩等岩性体是油气藏的主要储集体。断裂与岩性体相联合,将形成断裂—岩性体油气藏。以准噶尔盆地为例,断裂和岩性体构成了圈闭要素,形成了准噶尔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参与了岩性体的成藏过程,断裂活动特点决定了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特点。断裂组合样式影响了油气运移、聚集、分布与含油气丰度,断裂活动期次影响了油气运移、聚集的时期与油气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腹部的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提供了形成地层、断裂—岩性圈闭的条件,其两翼,尤其是东南翼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38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核心是循着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过程,追踪确定三维地质单元的相对独立的流体运动的最大外边界。其中油气运移研究居于重要地位。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表现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的复杂性。油气从生烃灶生成以后,往往发生了多次运移。有些是从生烃灶向圈闭的多次运聚过程;有些则是已聚集烃类的散失破坏;还有些则是油气从古油气藏向新油气藏的调整。对不同阶段油气运移流向的确定,既可划清含油气系统的交叉、共生与分立的空间关系和范围,又可了解油气保存与破坏规模及油气现今分布的有利地区。本文主要讨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划分要注重油气运移流向研究,在定源前提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油气运聚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运聚单元相互关系最终圈定含油气系统的最大外边界。  相似文献   

20.
应用“聚油单元”研究济阳坳陷的石油资源潜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中,根据"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岩到圈闭"的基本研究思路,加强主运移通道控烃的研究,提出了"聚油单元"的概念,强调"聚油单元"是盆地数值模拟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本单元.根据研究,将济阳坳陷划分为28个聚油单元,并在盆地数值模拟和排、聚系数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各聚油单元的资源量.从石油资源量、远景石油资源量和远景石油资源丰度等方面分析了各聚油单元的资源潜力后认为,济阳坳陷在新领域、新层系和新类型的石油勘探潜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