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文昌9-7的发现打破了文昌A凹陷近10余年来勘探低谷,但是各构造带油气差异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持续突破。本文通过剖析各构造带成藏关键问题,探讨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提出文昌A凹陷生烃潜力大幅提升;帚状断裂北东段控制六号断裂带珠海组砂体优势展布;珠三南断裂带北部北东、东西向断层交汇处油气垂向运移活跃;南断裂带中、南部恩平组具有三凹供烃优势、油气主要纵向近源富集于恩平组;穿断运移规模是断阶带成藏关键等成藏新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各构造带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
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控藏模式与高丰度油藏勘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新近系是主要的含油层系。新近系勘探早期集中于凸起区和陡坡带,而斜坡带和凹陷区由于缺乏油气运移条件的系统性研究导致其勘探成效较差。基于前人研究和钻井资料,从分析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油气运移路径出发,通过建立“汇聚脊-断层-圈闭(脊-断-圈)”三元控藏模式,明确了受潜山风化壳汇聚脊控制的深层油气的汇聚能力是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先决条件,并以圈闭面积为核心创建了聚油指数,用于定量评价深层油气的汇聚能力;明确了断层垂向运移是新近系成藏的关键,断层与汇聚脊、区域盖层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断层的垂向运移量,当深层盖层的断接厚度小于220 m时油气可运移至浅层;明确了圈闭因素是新近系成藏的最终环节,圈闭与断层的配置关系控制了浅层油气的侧向分流能力,其中,“双断型砂体”的侧向充注能力较强。“汇聚脊-断层-圈闭”三元控藏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渤海油田晚期成藏理论,在指导发现大-中型新近系油田以及其他他源层系的勘探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K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研究油气沿断层走向运聚模式及控制因素,可以为相似区带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综合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数据,研究K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及运移路径,总结油气沿断层走向运移聚集模式,明确油气可以沿断层走向运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K构造带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等效RO值高于本地烃源岩,以东部洼陷烃源岩供烃为主;运移路径示踪参数变化趋势指示研究区主要存在3个天然气运移方向,均为沿断层走向运移。油气具有“破碎带垂向运移、破碎带—砂体走向运移、断层—盖层封堵、构造高点圈闭聚集”的运聚模式。油气可以沿断层走向长距离运移的条件为具有断裂带和砂体输导通道及断层具有好的垂向和侧向封闭性。研究区发育宽度较大的断裂带,破碎带物性好,为油气垂向和走向运移通道。平湖组砂体具有厚度大、连通性高、物性好的特征,为油气走向运移的有利输导层;平湖组盖层封盖石油和天然气的断接厚度下限值分别为6 m和10 m。主干断层附近盖层的断接厚度均大于10 m,垂向封闭性好,油气难以突破盖层向上部层系逸散;主干断层不同位置和深度的SGR值为32.1%~91.1...  相似文献   

4.
基于渤海中南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大数据分析,得到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定量/半定量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建模辅助分析,实现了黄河口东洼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大数据搜索,并在此约束下进行油气充注、运移数值模拟,成功预测了复杂断裂带浅层的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富集断块。研究认为,活动断裂带浅层充注存在差异性,垂向优势运移通道的充注点/段是浅层油气运移的起点,对于浅层油气运移及其成藏非常重要;在浅层的断层中,切割深层中转仓或深层主要运移通道、断接厚度小于400 m、成藏期断层断距大于80 m的断层容易形成凹陷区垂向优势运移通道;新构造运动通过控制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的差异分布,决定了复杂断裂带的差异成藏。研究成果对于复杂断裂带的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图7参42  相似文献   

5.
秦南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最低的凹陷之一,前期勘探成果不理想,凹陷的生烃能力一直受到质疑。通过对秦南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秦南凹陷内小型次洼已具备较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中心的东洼和中洼烃源岩分布范围更广、体积更大、埋藏更深,应具有更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的结构类型控制油气优势运移方向;稳定分布的东二下段泥岩沉积控制了油气富集层位;长期活动断层的发育位置及程度控制了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区域与富集程度;主要发育了自生自储、早生晚储、下生上储近源成藏3种成藏模式。研究认为,石臼坨凸起北侧斜坡区、秦南凸起东侧斜坡区以及秦南Ⅰ、Ⅱ号断裂附近为有利勘探区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侵体系域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受盆地构造面貌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岩性圈闭。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二叠系暗色泥岩,储层发育多套多类型储盖组合;走滑断层作为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古构造低势区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有利方向上的岩性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准中1区块深洼区岩性圈闭具有二叠系源岩供烃、花状油源断层垂向输导、低势区岩性圈闭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下一步勘探应重点考虑油源断裂与古构造匹配良好的岩性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7.
针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油气运移路径和分布规律复杂的问题,文中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不同断层输导性、应用层序观点和井筒信息分析砂岩横向输导特征,并研究了不同的运移路径及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新近系发育旋扭断裂式、走滑断裂式和优势砂体式3种主要运移路径。披覆构造带顺时针旋扭作用控制扭张断裂优势通道,形成高度富集的披覆构造油气富集区;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形成扭张走滑运移优势通道,形成Ⅰ型斜坡带构造-岩性油气藏富集区;NgU2旋回优势岩相砂岩和馆陶组长期洪泛面泥岩组成油气横向优势通道,形成Ⅱ型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富集区。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南海东部海域钻探失利井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勘探存在4种不利因素:钻探目标背离构造脊、构造脊断裂散失、缺乏沟通油源断层、疏导层倒转。PY66翘倾半背斜构造钻探失利的原因是构造脊雁行式断裂造成油气层层爬升漏失,LF141构造钻探失利主要原因是原油没有跨越断层逆向运移。通过分析认识到,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研究探区的油气运移规律,勘探获得了成功,也为今后勘探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近系披覆构造油藏是沾化凹陷凸起带主要的油藏类型,但不同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的含油气性相差甚远。综合钻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通过区域地质力学分析、断裂旋扭特征分析以及油气藏解剖等,对沾化凹陷凸起带旋扭运动及其与新近系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新近纪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弱挤压应力场的影响,沾化凹陷凸起带具有顺时针方向旋扭运动的特征。在旋扭运动作用下,凸起带左侧断层(以北为参考的顺时针方向)呈扭张性质,形成新近系油气纵向优势运移通道和油气富集区带;凸起带右侧断层呈扭压性质,不利于油气纵向输导。左侧断层(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发育的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易于形成规模油气藏,左侧断层控藏区是下步研究区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青城凸起断裂系统复杂,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研究高青—平南断层连通性以及中生界主要断层封闭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基础上,对高青地区油气运聚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青—平南断层整体具有良好的输导能力,而中生界内幕断层平均连通概率均小于0.6,整体输导能力较差,油气主要沿断层—砂体进行垂向、侧向运移。高青地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为沿高青断层向西、西南方向运移;油气运移指向主要受构造形态和砂体控制,油气沿断层和骨架砂体向鼻状构造脊部运移,运移距离受北东向鼻状构造控制,而构造脊部的西侧地层西倾,油气无法沿骨架砂体继续运移。因此,在高15—高52—高46井南北向鼻状构造带油气运移通畅,是有效的含油带。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成藏规律。珠三坳陷主要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中、深湖-浅湖相烃源岩;恩平组发育湖相储盖组合、珠海组-珠江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储盖组合。珠三坳陷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烃源和运移的控制,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油气成藏,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控制了油气差异分布,近凹断裂带和两条大型构造脊控制了油气富集。构建了4种成藏模式:①中、深湖相源岩供烃、构造控藏、有利储盖控富集;②浅湖相源岩供烃、断裂高效运移、甜点储层控富集;③浅湖相源岩供烃、构造脊-盖层控运、复合圈闭控藏;④多洼供烃、长距离侧向运移、晚期断层垂向调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三南断裂西段、六号断裂带和南断裂东段、神狐隆起北缘和琼海凸起及周缘隐蔽圈闭领域是下步滚动勘探、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钻探证实南断裂西段X构造、南断裂东段Y构造以及六号断裂带Z构造3个商业性发现。  相似文献   

12.
薛永安 《石油学报》2018,39(9):963-970,1005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重要的勘探层系,但不同构造区带的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很大。通过渤海海域新近系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在古近系中发育"汇聚脊"是造成上覆新近系有利圈闭成藏的关键。"汇聚脊"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低势区,包括高凸起型、陡坡沉积砂体型和凹中古地貌隆起型3种类型。新近纪晚期,在凹陷内的掀斜断块构造和缓坡区的断块构造中,由于古近系不发育"汇聚脊",新近系难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依据新近系的有利构造圈闭与"汇聚脊"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运移的"汇聚脊"及其控藏模式的建立是对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理论的丰富,可指导渤海海域新近系较高成熟勘探域的勘探。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台北凹陷西部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 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 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 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 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 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 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 平移断层与岩性共同作用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 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 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基底结构复杂,潜山形成机制多样,潜山的分布预测、储集性能评价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是进一步评价潜山勘探潜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钻井岩心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了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潜山的形成主要与控盆断裂、褶皱构造、反转构造的发育相关;基岩储层普遍低孔低渗,构造裂缝是改善储集性能的关键,总体上越靠近断裂带,裂缝越发育;潜山能否富集成藏取决于基底与烃源的接触方式、裂缝的方向及开启性与烃类运移方式是否一致;桑北、桑南基底潜山直接与烃源岩接触,供烃有利,有利于形成基底油气藏;中央构造带、七棵树和秦家屯等地区基底潜山幅度低,距离大断裂位置相对较远,基底主要以断层和不整合面与烃源岩呈间接接触,对基岩油气成藏相对有利;通过该研究在梨树断陷识别出20多个潜山圈闭,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西部桑树台潜山带和中央构造潜山带为下步潜山勘探的重点区带。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基岩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支东明  李建忠  张伟  王晓辉  马强  刘俊田  杨帆 《石油学报》2022,43(10):1383-1394
2020—2022年,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双吉构造带多口井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常规油气勘探潜力。为深入研究吉木萨尔凹陷及其周缘二叠系常规油气的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双吉构造带是受SN向和EW向两组断裂控制形成的断鼻型正向构造,规模储集体发育,砂体展布受古地貌控制,具有"沟槽控砂"特征,具备形成大型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储层条件。井井子沟组发育"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在井井子沟组砂岩储层中聚集成藏,具有"生烃增压驱动、断裂垂向运移、岩性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优质烃源岩的下伏储层具备规模成藏的潜力,构造带北部及南部靠近主走滑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优越,是拓展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以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为研究对象,对其油气输导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油气输导主控因素与模式,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连续性砂体、构造脊以及不整合面是油气输导的4大主控因素,各主控因素表现出门限控藏特征;珠一坳陷已发现油气藏全部分布在以断裂为中心12 km、地层含砂率介于25 %~75 % 和距离构造脊顶点相对距离为1的范围内;烃源岩排烃边界与基底构造脊之间的不整合区域可供油气发生侧向运移.通源断裂、连续性砂体、构造脊3个地质要素输导门限的叠加复合控制了源内垂向输导模式有利运聚区;不整合面、非通源断裂、连续性砂体、构造脊4个地质要素输导门限的叠加复合控制了侧向阶梯状输导模式有利运聚区.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珠一坳陷珠江组下段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认为恩平中半地堑、西江北-西江南半地堑、惠州凹陷、陆西半地堑是油气运聚有利区;用已发现油气田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84.8 % 的油气储量和92.1 % 的油藏都分布在上述预测有利区带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西江主洼相对低地温条件下油气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对于周边地区,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古今地温和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与邻近勘探程度较高的惠州凹陷相比较,从地热在沉积物成岩、成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特点以及构造活动等方面,对西江主洼相对低地温条件下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相对低的地温条件导致西江主洼油气成藏相对较晚(现今成藏),油气主要集中于深层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与惠州凹陷多期成藏、上下成藏、新近系上组合段是重要勘探目的层相比较,西江主洼的勘探重点和优势在深层。  相似文献   

20.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渤海海域,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渤南和辽东湾探区的油气较富集,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渤西探区油气相对较贫,油气藏主要围绕郯庐断裂带分布,这些都说明了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平衡剖面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主要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新近纪走滑的构造特征,古近纪伸展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快速演化;新近纪的强烈走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并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及晚期成藏.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乐观,只是现今的探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