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试井资料解释所获得的总表皮系数进行分解,得到了反映地层真实损害程度的地层损害表皮系数.采用地层损害表皮系数、措施增产率及损害半径作为储层损害矿场评价参数.利用储层损害矿场评价软件,对轮南L井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井测试层段损害严重,通过采取适当的增产措施消除损害表皮后可使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试井分析获得的总表皮系数进行分解,得到用来表征地层损害程度的地层损害表皮系数,并由此确定地层损害半径和预测油井措施增产率,形成一套储层损害矿场评价方法。在塔中T井等多井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试井分析获得的总表皮系数进行分解,得到用来表征地层损害程度的地层损害表皮系数,并由此确定地层损害半径和预测油井措施增产率,形成一套储层损害矿场评价方法。在塔中T井等多井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储层按照裂缝和孔洞之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裂缝型、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3种类型。而塔中62—83井区主要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研究表明,对于孔洞型储层,将FMI资料定量计算结果与岩心观测进行对比。确立孔洞直径2mm作为细分绪层类型的标准;对于裂缝-孔洞型储层.由FMI图像判断裂缝是否溶蚀来进一步细分储层类型。为了进行锗层有效性评价.引入累计有效孔隙厚度的概念。应用结果表明.上述方案对该井区储层类型的评价结果与录井油气显示和观测结果较符合。  相似文献   

5.
曹淑娟  王新海 《油气井测试》2006,15(6):20-20,22
储层损害评价技术是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评价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油气层,正确评价油气层,减少决策失误。储层损害程度可以通过对试井过程中所获得的测试压力曲线的分析,定性或定量地加以确定。储集层损害试井的评价参数,较常用的是表皮系数、堵塞比、附加压降、有效井半径、流动效率、产能比、条件比、损害半径。以上各评价参数均与总表皮系数相联系。由于总表皮系数包括了各种非理想渗流的表皮系数,用它们作为评价地层损害参数不太合适。采用损害表皮系数,增产率及损害半径作为评价地层损害参数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八面河油田储层损害试井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损害表皮系数、措施增产率及损害半径作为评价地层损害参数,利用储层损害试井定量评价软件,对八面河油田14口井的储层损害进行了试井定量评价,14口井中有5口井受到严重损害。通过采取适当的增产措施消除损害表皮后可使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还有4口井受到一定的损害,采取一定的增产措施也可以使储层得以恢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塔中寒武系深层白云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岩性复杂等特点,油气藏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的孔洞为主,并伴有裂缝发育,导致储层非均质强,油水关系复杂,储层定量评价及流体性质判别困难。经过测井攻关研究及实际井的应用实践,文章首次提出一套适用于塔中地区寒武系深层白云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该技术充分依据微电阻率扫描成像、元素俘获、热中子及声波扫描成像等测井新技术资料,依靠以电成像视地层水电阻率谱为主的专利技术,精细刻画白云岩储层的孔、洞、缝特征,评价储层有效性,确定储层流体性质,支撑塔中寒武系深层白云岩油气藏的发现与评价,见到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8.
疏松砂岩油气层胶结性较差,很难钻取到柱状岩心,且常规油气层损害评价方法已不再适合于该类油气层的损害评价。从疏松砂岩气藏储层岩心组构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种适合疏松砂岩气层损害评价方法,通过对国内南海西部A、B气田现场使用的钻开液进行损害评价,室内评价结果与现场井油气试井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评价结果模拟现场较为真实。   相似文献   

9.
基于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29井层典型试井资料,结合物探资料与措施效果统计规律,评估了井眼与储集体相对空间位置;将试井曲线类型与地震反射现象相结合,有效评价了储层发育程度和发育规模,为储层改造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了储层改造的有效率,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建南构造JP7井气层录井特征及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西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存在4个产气层,即石炭系黄龙组云岩储层、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储层、三叠系飞仙关组飞三段鲕滩储层、嘉陵江组嘉一段裂缝储层。其中在建南构造飞仙关组飞三段、二叠系长兴组是最主要的产气层。分别通过对建南构造南高点JP7井飞三段储层、长兴组储层的录井特征研究,并利用该区域气层定量解释标准评价储层获得较好效果。最终JP7井在长兴组完井试气获日产气2.1×10~4m~3,证实了录井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测井储层描述在塔中Ⅰ号礁滩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体储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测井储层表征与定量评价中,由于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及其组合的复杂性,给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带来了一系列困难。文中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实验、试油等资料,划分出储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和储层类型。分别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各种测井响应特征及响应模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礁滩体储层类型的划分标准。根据不同储集类型的孔、渗关系,结合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建立了礁滩体不同储层级别的解释图版和解释标准,所划分的储层级别与礁滩体沉积相带具有很好的对比关系,为测井储层评价和完井试油层段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12.
塔中北斜坡塔中45井奥陶系油藏成藏史浅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塔与10井石炭系,塔中11井,塔中35井志留系原油的甾烷、萜烷分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有差异,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其它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层系,油、烃源岩对比结果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寒武系,根据萤石的赋存,构造形态,结合油源对比结果,可以推断萤石的形成与Ⅰ号断裂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有关,塔中45井中,上奥陶统油藏可能存在3期油气充注;加里东期末-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满加尔凹陷中西部及塔中低凸低北斜坡台地相的寒武系烃源岩在海西晚期所形成的油气构成现今油藏的主体。图3参6(林青摘)。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测井方法和信息:即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集层总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并将这两种孔隙度用于储集层的评价;采用大量的试油井段数据作各种交会图,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分段,确定各类储集层参数值域范围;应用测井新技术,包括井壁成象(FMI)、方位电阻率测井(ARI)和偶极声波测井(DSI)确定储集空间类型、缝洞定量特征、储集层有效性和连通渗滤性;利用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定量地层对比和精细构造研究。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对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进行分析,阐明了储集层分布特征和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分段酸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晖  郭建春  曾俊 《断块油气田》2011,18(1):119-122
塔中I号气田试验区储层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是提高该类型储层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塔中I号气田碳酸盐岩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及水平井段长的特点,在分析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综合水平段储层物性特征、长度、污染状况及产能与净现值,提出了水平井分段优化方法;根据塔中I号气田储层特征,推荐了塔中I号气田水平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运移方向。对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侧向运移分馏效应不显著,具有近源性特点。志留系可动油主要来源于满西地区和塔中北斜坡的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向南东-南的方向首先进入塔中47号构造,然后依次向塔中11、塔中12-50及塔中16号等构造侧向运移。垂向上,志留系可动油有自下而上运移的趋势。油气运移过程受区域构造控制,运移方向与志留系主要断裂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礁滩储集层的测井描述——以塔中1号坡折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体储集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由于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给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以测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岩心、实验、试油等资料, 划分出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和储集层类型。并分别建立不同类型储集层在各种测井的响应特征及响应模型, 计算出每种类型储集层的孔隙参数, 判断储集层的有效性, 识别含流体性质、并定量计算含烃饱和度, 从而实现对储集层的表征与定量评价。应用这些技术, 测井解释符合率由最初的65%提高到90%以上, 多口老井经过重新解释后获得高产油气流, 所计算的储集层参数为该区上交亿吨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塔中隆起西北部中古15井区奥陶系的油气突破促进了对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的新认识,因此该套地层在塔中隆起区—斜坡区的分布特征备受地质勘探者的关注。基于旋回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结合地层岩电特征、沉积特征、暴露溶蚀特征,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塔中隆起西北部一间房组的存在;进而,通过钻井地层对比,阐述了一间房组的空间分布;并基于精细地震层位追踪与解释,厘定了一间房组尖灭线的范围。认为INPEFA测井旋回分析和小波分析技术是识别塔中隆起西北部一间房组地层界面的有效手段;一间房组主要分布在顺西地区和中古15井区,厚度为110~190 m,自北向南依次减薄并上倾尖灭。一间房组及其尖灭线的厘定对于区域性地层分布、中—下奥陶统构造演化过程、岩溶储层分区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塔中围斜区连片精细速度建模与变速成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中围斜区断裂构造复杂,构造形态难以落实。由于数据采集年代、施工参数、处理方法、野外地震和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连片整体速度研究及构造成图是研究该地区构造形态的关键。针对整体构造评价薄弱的问题及勘探部署难以决策的迫切需求,研究了塔中围斜区八个区块连片精细速度建模及变速成图技术。通过速度基准面统一技术、速度闭合差分析校正技术和基于解释层位框架控制的速度去噪技术的研究,获得了塔中八连片整体速度模型及各地震反射层整体构造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