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襟形制服装作为大襟形制服装的异化形态,在近代民间服饰衣襟中比较少见,通常出现在女装和童装中。选取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馆藏近代双襟形制的服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通民间工艺传人的调研,结合相关书籍和资料,从裁剪工艺、缝制工艺两方面入手,逐一记录了制作双襟服装的裁剪工艺、缝制工艺流程,并绘制了相应的示意图。重点分析了其裁剪工艺过程中的裁衣片、开双襟线、裁里襟等工艺,以及其缝制工艺过程中的双襟、里襟等缝制工艺。讨论并总结了双襟服装在裁剪与缝制工艺过程中"拔""缩"和"贴""滚"工艺的巧妙处理运用。  相似文献   

2.
陈研  张竞琼 《纺织学报》2013,34(6):93-97
本文以上海纺织博物馆和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旗袍实物为研究对象,对近代改良旗袍的基本形制进行了论述,并将近代改良旗袍按造型形制与细部结构细分为“基本型”和“摩登型”。又通过对馆藏“摩登型”改良旗袍的基本形制、结构造型与细节设计的分析,指出近代改良旗袍是吸收西方外来服装造型方法的结果。具体是通过收省、分割、装袖等西式造型方法,实现了在外轮廓造型上由传统的“A”向“H”型再向西式的“X”型的转变。再通过采用了垫肩、拉链等西式服装辅料,辅佐主体结构实现了由离体到紧体、由平面到曲面的转变,说明了近代改良旗袍是中西方服饰文化不断的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近代中原地区大襟形制服装门襟的设计和制成原理,文章通过对中原工学院服饰文化中心馆藏服装实物的观察、测量、数据分析和结构复原,总结出大襟形制服装门襟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门襟是集服装闭合功能、衣缘毛边装饰和结构裁剪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门襟独裁、门襟与左衣身连裁和门襟与前后片连裁三种结构设计方法,是产生"找袖"形制、"无找袖"形制、宽接袖、窄接袖结构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里襟部分拼接、宽度不一结构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对于传统中式服装文化体系的丰富、完善及在当代中式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奇  刘卫 《西部皮革》2024,(3):29-31
文章以民国历次服制法令中的女子礼服为研究对象,基于服制法令中的文本及图示内容,梳理归纳女子礼服的形制内容及发展规律,对女子礼服反映的礼制转向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民国服制法令中女子礼服的制定和发展过程曲折,兼有变革和保守的双重特性,服装形制呈现出传统裙褂式、裙袄式与袍式、改良袍式的递进规律,反映了从繁文缛节到因陋就简,从男尊女卑到初现男女平权意识,从封闭保守到倾向开放审美的礼制转向。  相似文献   

5.
蝴蝶纹样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出现频繁,而在衣领上的装饰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依托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应用实物归类分析法首先阐明了蝴蝶纹样的研究范畴;其次对衣领部位的蝴蝶纹样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从而诠释蝴蝶纹样在不同衣领中的表现特征;最后对蝴蝶纹样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分析,表明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陈道玲  张竞琼 《纺织学报》2012,33(3):102-107
 本文针对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江南地区民间服饰工艺传人的调研,对制作近代大襟袄的材料包括面料、里料、衬料、填充料、浆糊、缝线等;以及制作大襟袄的裁剪工艺流程裁衣身、裁接袖袖片、挖领子、开大襟、裁里襟、裁贴边、裁领子和裁扣子料和缝制工艺找袖缝、刮浆、缝合、裁里子、装填充物、做领子、钉一字扣和开衩处打套结,逐一进行了记录、复原、分析与研究,并部分做了详细的图示;江南地区人们独特的审美观和巧妙的制作工艺,充分的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于服装的穿着舒适性的极高要求和工匠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7.
王懿  张竞琼 《纺织学报》2014,35(4):110-0
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中的馆藏马面裙为基础,剖析了民国时期鱼鳞裙、凤尾裙、襕干裙等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方法。论述了我国裙装由包含大量褶裥的离体式廓形发展至包含少量省褶的合体式廓形、由繁缛的多片式的裙装版型发展至简洁的四片式的裙装版型、由二维至三维的裁剪方式的变化脉络。, 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中的馆藏马面裙为基础,剖析了民国时期鱼鳞裙、凤尾裙、襕干裙等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方法。论述了我国裙装由包含大量褶裥的离体式廓形发展至包含少量省褶的合体式廓形、由繁缛的多片式的裙装版型发展至简洁的四片式的裙装版型、由二维至三维的裁剪方式的变化脉络。  相似文献   

8.
说“领抹”     
沈雁 《丝绸》2012,(9):70-72,77
领抹在宋代文献中虽频繁出现,对其具体形制却并无明确描述。对于领抹的形制,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领抹是与霞帔形制基本相似的直帔,分别在于霞帔只限命妇使用,而民间妇女则用直帔;一种认为领抹是宋代女性对襟衣衫上由领而下的二条长花边。通过分析宋人文献中的记载,结合相关出土实物,初步辩证了领抹的形制,认为领抹的形制是女性外衣衫子上的对襟长花边,而非披帛、帔子一类的独立服饰品。  相似文献   

9.
《丝绸》2015,(4)
通过对江南大学传习馆内收藏的近代民间长袍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对中式传统服装制作工艺传人的走访,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民间长袍的形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复原。研究得出:近代民间长袍的形制主要是立领、右衽、找袖或无找袖、收腰或无收腰、两侧开衩、直摆或圆摆、前后片有破缝;具有通袖长"宁长勿短"的特点、里襟与后片为一整体和独立里襟的两种里襟结构设计方法等。因此,对近代民间长袍研究体系的完善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肚兜的形制与手工针法,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和婺源博物馆馆藏肚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对肚兜形制和缝制手工针法技艺进行分类,探索性地恢复了肚兜的历史文化记忆。研究出修复保留传统肚兜的纯手工方法,本着遵循田野考察实践,访寻民间手工制作艺人,探寻了肚兜的文化内涵本源,并对遗留下来的残缺肚兜采用传统手工针法进行尝试性修复,证明了手工修复的可能性与优越性,为年久残次的纺织服装品提供参考的修复跨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挖掘唐代服饰形制特点以及文化交融对其形制的影响,以海西州民族博物馆馆藏唐代立领半袖夹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考古学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实物和图像,分析唐代立领半袖夹袍的材料、组织、纹样、工艺以及尺寸,探究唐代服饰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结果显示,该件袍服领部结构为较为罕见的三片式;其结构受到中原服饰风格和唐代律令的影响;袍服纹样为长方形内依次排列对兽、对鸟和菱形;其材质应为蚕丝纤维。从袍服的服饰图案、形制和材质的分析可推断,其主人可能是当地的贵族或商人。该件袍服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唐代的织造工艺,而且反映了当时的中西方文化交融带给服饰形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上级领为四平结构、领座为四平空转结构、包边为管状结构的男装羊毛衫T恤领,分析了领座重叠并带有一粒纽扣与前领没有领座、第一粒纽扣扣在门襟上2种T恤领的领型结构及其工艺。对门襟四平暗贴的缝合方式、前片单面开口位置,以及纽扣位置的细节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卢杰  牛犁  崔荣荣 《纺织学报》2016,37(4):119-123
为了解汉族民间童帽所隐含的民俗审美及民俗文化,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物归纳法对其装饰用色、图案、配件,以及装饰元素的布局特点、装饰纹样造型特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代汉族民间童帽装饰元素丰富,充满童趣,形成了自己的装饰规范,较其他类服饰更具特色;童帽装饰元素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并非偶然形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与儿童相关的民俗风俗提供参考,为儿童服饰设计提供了在写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荷包的形制和功能及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荷包的形制、佩戴习惯及荷包的功能,并将其功能分为实用功能和审美内涵2个方面。讲述荷包的发展变迁过程和荷包的历史渊源,总结其在近代中国逐渐消亡的3个主要原因: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因素与经济实用因素,服饰的模仿规律。探讨将荷包延续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对明代中后期女袄的形制与结构作进一步解读,以出土和传世的明代中后期女袄作为实物来源,结合墓葬简报与地方志等书籍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形制与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领部、袖部、大身3 个部位。通过对女袄领形、袖形、大身所具有的结构特征与变化的梳理,根据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审美特征,总结了明代中后期女袄的形制特点与结构变化。揭示了其各部位的形制与结构变化规律:领子高度逐渐降低,领开口逐渐增大,衣袖部位袖底边曲度增加,大身部分尺寸愈加宽广,阐明了明代中后期女袄款式变化多样、继承与创新并存的特点,丰富了明代服饰文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亓延  范雪荣  崔荣荣 《纺织学报》2011,32(3):110-115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收藏的近代齐鲁民间传统刺绣服饰和服饰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纹样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系统地总结了近代齐鲁民间服饰纹样的主要题材、表现手法及其包含的民俗内涵。近代齐鲁服饰刺绣纹样题材非常广泛,在构图形式、组织形式、用色方式及设计手法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其民俗内涵凝聚了齐鲁妇女丰富的民俗情感,表达了齐鲁人们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以及对宗教信仰的一种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闽南、江南地区民间妇女服饰形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张竞琼 《广西轻工业》2008,24(12):156-157
通过时闽南、江南民间妇女服饰的主要品种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从形制上得出了三个地区上衣、裤子、围裙、裙装的相同之处,并从服装卫生学和服装结构学的角度对其形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保留传统中山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可脱卸式衣领、门襟与袖口的新款中山装婚礼服,并融入喜庆、吉祥的主题元素。重点研究了新款中山装婚礼服的制图依据与具体参数,以及可脱卸式衣领、门襟与袖口等部件的结构制版参数与缝制工艺。提出利用刺绣、珠绣、贝绣等工艺对衣领、门襟和袖口进行适当装饰。设计的中山装婚礼服款式新颖、功能多变、穿着舒适,更适于传统婚礼场合穿着,从而为中山装的创新设计在婚礼服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崔荣荣  郭平建 《纺织学报》2006,27(10):117-120
基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裙装,对中国近代民间裙装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原晋中地区、皖南山区及江南水乡地区的女性裙装进行统计对比,分别从不同地域裙装的形制、色彩、材质、装饰细节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审美与实用价值的独到之处和侧重点,结合地域文化的渊源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比较,集中表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和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与追求的精神,折射出这些地区各富特色的、丰富的民间和民俗服饰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吕轩  崔荣荣 《丝绸》2024,(3):11-19
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是利用成人旧衣物改制而成的童装之一。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和笔者田野考察拍摄的改制型儿童斗篷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其改制背景、工艺痕迹、服装结构来推演旧衣物来源,并通过复原马面裙、女褂改制成儿童斗篷的过程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民间制作者通常首选布料面积大、绣花精致具有装饰性的传统民间服饰作为改制材料,其次是其他家纺产品;其设计特征表现为色彩选择以祈福为目的,图案重组以满足显露需求为重点,细节装饰以搭配主体为基准,改制遵循“以大化小”“翻旧为新”“美化传承”的原则。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朴素品质、祈福观念、民间造物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