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羊乳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的浓度,主要研究了巴氏杀菌、超高温灭菌、搅拌、均质以及发酵等加工方式对羊乳中IGF-I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可使羊乳中IGF-I的浓度降低,但72℃/15 s巴氏杀菌条件对羊乳中IGF-I浓度的影响相对较小;137℃/2 s超高温灭菌条件对羊乳中IGF-I浓度的影响较大;均质和搅拌对羊乳中IGF-I的浓度基本无影响;发酵会使羊乳中IGF-I的浓度显著降低。因此,在开发富含IGF-I的功能性羊奶产品时,可选择72℃/15 s的巴氏杀菌条件,生产中均质和搅拌2种加工方式均可以采用,但不宜将其发酵成酸奶制品。  相似文献   

2.
免疫乳中IgG热变性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免疫乳中IgG的热稳定性及热性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gG的热变性属于1.2级反应。在65,70,75及80℃条件下,IgG变性的D值分别为769.23,185.18,21.55和5.09min,在此温度范围内IgG变性的Z值为6.69℃,表观活化能为345.69kJ/moL。依据IgG热变性动力学方程计算,63℃、30min杀菌,IgG变性率为3.94%;在72℃、30s,75℃、15s及85℃、5s条件下杀菌,IgG变性率分别为0.36%、0.52%和5.05%,UHT处理(120℃、0.4s)IgG全部失活。这些结果说明,乳品工业中常用的LTLT和HTST巴氏杀菌对免疫乳中IgG活性影响较小,但不可采用UHT工艺。  相似文献   

3.
加工方式对羊乳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3):186-190
研究加工方式对羊乳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浓度的影响。其中主要通过均质、杀菌条件、搅拌、乳酸菌发酵以及贮存条件对乳中EGF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均质过程对羊乳中EGF浓度几乎无影响(P0.05);随着搅拌时间的逐渐延长,低速时使EGF浓度先增加后减少,高速时使EGF浓度渐渐减少;羊乳在高温短时巴氏杀菌(75℃/15 s,85℃/10 s)时其中的EGF浓度较为稳定,保留率达到90%以上,而在低温长时巴氏杀菌(63℃/30 min)和超高温瞬时杀菌(137℃/2 s)EGF浓度显著降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乳中EGF浓度逐渐降低,在冷藏过程中EGF浓度无显著性变化;随着贮存时间的逐渐延长,EGF在强化生鲜羊乳和全脂羊奶粉中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免疫球蛋白的热稳定性及热变性动力学,结果表明:牦牛血IgG的热变性属于0级反应。在65、70、75、80、85℃条件下,IgG变性的D值分别为722.41、311.65、17.8、5.24、2.73、1.89min,在此温度范围内IgG变性的Z值为7.9℃,表观活化能为271.25kJ/mol。依据IgG热变性动力学方程计算,63℃30min杀菌,IgG变性率为2.79%;在72℃30s,75℃15s及85℃5s条件下杀菌,IgG变性率分别为0.58%、0.66%和3.03%,UHT处理(120℃4s)IgG活性全部丧失。这些结果说明,LTLT和HTST巴氏杀菌对牦牛血中IgG活性影响较小,但不可采用UHT工艺。  相似文献   

5.
开发研制涪陵地产茎瘤芥胡萝卜混合汁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发酵饮料稳定系数作为测定指标,使用单一稳定剂和复合稳定剂对饮料的稳定效果的影响,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稳定剂,均质压力和均质温度,杀菌时间对饮料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瘤芥胡萝卜混合汁复合乳酸菌饮料稳定剂最佳添加量为:耐酸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3%,黄原胶0.01%,单硬脂酸甘油酯0.03%,海藻酸钠0.05%;均质压力20 MPa,均质温度30℃~40℃;杀菌温度100℃,杀菌时间20 min。  相似文献   

6.
牛初乳IGF-I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初乳IGF-I的模拟胃肠液稳定性研究表明,分离的牛乳IGF-I在模拟胃液中的稳定性随胃液pH值的升高而增加,0.5~4h内,胃液pH值为2,3,4时的活性保留率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0.25%,50.40%~0.60%和93.34%~8.40%;初乳乳清粉中的IGF-I对胃液消化的耐受性远远强于分离的IGF-I,相同条件下,pH值为2,3,4时的活性保留率变化范围分别为67.72%~45.14%,84.59%~58.41%和94.21%~63.35%.分离的牛初SLIGF-I对pH值8的模拟肠液的耐受性相对较差,0.5~4h内活性保留率变化范围为33.20%~0.46%,而初乳乳清粉中的IGF-I活性保留率变化范围为87.80%~24.28%.  相似文献   

7.
探究了热处理对乳脂肪球及乳脂肪球膜产生的影响,以驼原乳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驼原乳进行4种不同的热处理(低温长时巴氏杀菌(LTLT)65℃,30 min;高温短时巴氏杀菌(HTST)85℃,15 s;超高温巴氏杀菌(UP)125℃,4 s;超高温瞬时灭菌(UHT)135℃,4 s)。测定原乳及热处理乳乳脂肪球的粒径和形态并提取原乳和4种热处理乳中的脂肪球膜,对提取的乳脂球膜的基本组成成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质、微量元素、灰分、多糖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驼乳脂肪球粒径与原乳粒径的大小顺序为:UHTUP原乳HTSTLTLT;脂肪球粒径与脂肪球聚集程度呈正相关;与原乳相比,热处理后驼乳脂肪球膜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质、微量元素、灰分多糖含量有所降低,热处理后乳脂肪中脂肪酸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综上,驼原乳和热处理乳的乳脂肪及脂肪球膜特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比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PEF)处理和高温短时巴氏杀菌(HTST)对鲜榨胡萝卜汁品质和内源酶活力的影响.两种杀茵处理方式对胡萝卜汁的pH值、总酸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在PEF(30 kV/cm,500μs)条件处理下,胡萝卜汁色泽、黏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总酚和类胡萝卜素总量均有所提高.在HTS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乳酸菌发酵红薯叶酸菜的贮藏条件及贮藏期间品质变化规律。方法:真空包装后以常温25℃、低温4℃、80℃—15 min巴氏杀菌后4℃、85℃-10 min巴氏杀菌后4℃贮藏,比较4个条件下红薯叶酸菜pH值、乳酸含量、亚硝酸盐含量、菌落数、色差值及感官评分。结果:25℃下贮藏亮度下降最快,第60天色泽明显变深;4℃下贮藏第30天的酵母菌数量最多,第45天的乳酸菌数量最多;80℃-15 min杀菌后贮藏第90天的大肠杆菌数量最少,感官评分达到食用临界值;85℃-10 min杀菌后贮藏第75天的总菌数量最少,感官评分及格。pH值与亚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L值、感官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乳酸菌数与酵母菌、大肠杆菌、总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感官评分在第一主成分中的载荷量最大。结论:80℃-15 min杀菌后4℃贮藏,其主要微生物为乳酸菌,其他指标均符合安全标准,感官品质稳定,更适合作为酸菜的贮藏条件,贮藏期可达90 d。  相似文献   

10.
采用5种常用热杀菌方式处理关中羊乳,即低温长时巴氏杀菌(65 ℃/30 min)、高温短时巴氏杀菌(72 ℃/15 s)、超巴氏杀菌(95 ℃/5 min)、高温高压灭菌(121 ℃/20 min)和超高温瞬时灭菌(137 ℃/7 s),在测定蛋白沉淀率、酒精稳定性、pH、红度值、粘度和脂肪球变化基础上,结合内源荧光光谱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探究热杀菌处理对关中羊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压灭菌羊乳蛋白沉淀率最高、酒精稳定性最差、pH明显下降、红度值明显增大,但5种杀菌方式对粘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羊乳脂肪球经巴氏杀菌和超巴氏杀菌后,表观直径略微增大,而高温高压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尤其是高温高压灭菌则导致其明显变小;荧光光谱表明,高温高压灭菌羊乳蛋白结构改变最大,内源荧光强度剧烈升高;电泳显示,巴氏杀菌(65 ℃/30 min和72 ℃/15 s)对羊乳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影响较小,超巴氏杀菌(95 ℃/5 min)乳清蛋白开始变性、聚集或部分降解,高温高压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尤其是高温高压灭菌则使乳清蛋白明显降解甚至消失,酪蛋白出现聚集和解聚。结果表明,高温高压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尤其是高温高压灭菌对关中羊乳品质影响较大,超巴氏杀菌影响次之,而巴氏杀菌则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