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丽江地区纳西族民俗服饰的形成及其特点。针对丽江古城商店服装、服饰商品经营的现状,探讨了纳西族民俗服饰潜在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契机。  相似文献   

2.
纳西人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而纳西文化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已有了较为系统的成就,但是对于服饰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纳西服饰作为纳西族最为耀眼的物质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纳西族的文化符号。本文就通过对纳西女性服饰这一种类为文化背景,来分析展现纳西族的独特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纳西族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传统纳西族服饰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及形制特点,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女性服装作为纳西族服饰的代表,不仅兼具艺术性和功能性,同时蕴含着纳西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崇拜以及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本文以纳西族女性服装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史为线索,在总结纳西族女性服装特点的基础上,从服装的形制、色彩、纹样三个角度去探析纳西族女性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林思羽 《造纸信息》2021,(11):82-84
纳西族东巴纸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结合了汉族、藏族以及纳西族等民族的造纸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研究价值。文章将纳西族东巴纸与视觉传达领域相结合,从中探讨纳西族东巴纸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之与现代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与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丽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足云南纳西族同胞聚居地之。纳西族美食更给这座历逊悠久的文化占城增添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以纳西女装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托,从纳西、纳罕、纳日三个支系服饰的服饰类型、着装方式来深入探讨其受到环境气候因素和大杂居、小聚居生活方式影响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纳西东巴文化以其原始、质朴的特点引起的世人的关注。纳西族分布在的云南省、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支流无量河与雅江流域,面积达12个县,约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万,其中大部分聚集于云南丽江地区,约占全国纳西总人口的66.5%,占全市总人口的60%。丽江市除纳西族外还集居约11个其他少数民族,故纳西族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礼 《烹调知识》2014,(6):58-58
正纳西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少数民族,他们热情好客,重信讲义,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香格里拉和玉龙县等地,不仅能歌善舞,擅长吟诗作画,而且还做得一手美食,诸如:火腿粑粑、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酿松茸、清蒸虫草鸭、贝母鸡、糯米血肠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可能当数糯米血肠。糯米血肠在纳西语中叫"麻补",是纳西族的一道风味小吃,也是纳西族人十分喜爱的一道传统美食,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来到纳西族的游客没有不品尝的。尽管纳西族是古羌人的后裔,但他们崇尚文明,其生活习性跟汉族人较为接近,他们也十分重视过年,每逢年关,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吃杀猪酒,并做一些糯米血肠用以招待亲朋好友,或是储存起来以后慢慢吃。在纳西族人看来,一道美味的糯米血肠既是对客人热烈的欢迎,也是对客人最大的尊敬。如若有亲人不在  相似文献   

10.
为顺应新时代对舞台服装与服饰设计发展的要求,解决蒙古族元素舞台服饰设计创作构思系统性不足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发展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案例观察分析、设计实践研究等方法,梳理归纳主题、角色、环境因素对舞台服饰设计构思的影响,提出舞台服饰设计三要素。在蒙古族元素舞台服饰设计创作实践中,尝试以传说及民俗故事角色为主题提取并开展设计创作,验证了舞台服饰设计影响因素与设计三要素对服饰设计构思与创作的可行性,为蒙古族元素舞台服装服饰创新设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一萍  王成  吴大洋 《纺织学报》2012,33(4):110-114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性。本文以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苗族服饰特征的对比分析为基础,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生物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对不同类型苗族服饰的影响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苗族服饰在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其形制、用料、饰物、色彩和图案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断发展变化的特色苗族服饰,所拥有的价值已经不仅是单纯的遮体保暖功能,更应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遗产而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吕昉 《丝绸》2012,(6):59-62
尝试运用消费主义文化理论,借助符号学和消费者行为分析,解释当代丝绸作为奢侈品和设计品的意义。提出国内的丝绸服饰设计应该关注年轻和大众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有更丰富和多元符号意义的丝绸服饰,使消费者能通过丝绸服饰来建构身份、建构自我、建构与他人的关系。认为丝绸服饰品以及类似的传统服饰制品,除了在服用性能、穿着舒适性方面进一步适应现代生活之外,其设计、销售、品牌传播等方面,也要适应现代消费者特别是感性消费、符号消费的特点,开发适合中端消费者的优质设计品,才能抓住年轻人的心,也才能实现本土丝绸品牌的振兴。  相似文献   

13.
高云兵  黄萍  骆王琴  刘力 《丝绸》2020,57(4):76-82
为了研究传统“徽式”服饰演变的客观规律,从社会学和设计学的角度,以古籍文献和部分藏品实样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期“徽式”服饰在形制、色彩、材料、纹样等特征元素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发现不同时期的“礼制”规范和民间对服饰品“善用”需求的变化,促使了服饰各构成元素及组合方式的演变,并探索了上层建筑、人口结构、经济技术、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在“徽式”服饰演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传统“徽式”服饰演变的客观规律是:在“礼”的外部干预和限制下,达到“善”的内在要求,即“从礼求善”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服装构造方法的历史和地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皋鹏 《纺织学报》2006,27(4):113-116
就构造方法而言服装可分为经过精确裁剪缝制的西式服装和非西式服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式服装是由非裁制的服装逐渐发展而来,并成为当代人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装。同时,非西式服装仍然存在于当今许多国家传统的民族服饰中,其多样的构造方法仍然对现代的时装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和研究了服装构造方法在历史上的演变及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国内服饰品牌在符号化设计方面存在寓意不明确、缺乏强烈的识别性符号等问题,对服饰品牌的符号化设计及识别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服饰品牌符号化的设计元素;其次总结了高端服饰品牌的符号化设计及识别经验,包括以创始者的名字为符号、以产品特征或特殊定位为符号、以品牌精神或品牌风格为符号、以产品的历史渊源和精湛的工艺为符号、以消费群体中的特殊名人效应为符号、以宗教神话艺术为符号6大类;最后对现阶段我国服饰品牌的符号化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池州傩戏服饰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炜  杜兆芳 《纺织学报》2015,36(5):89-92
以安徽池州傩戏服饰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查及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池州傩戏服饰的构成、特点及其在傩文化中的功能。通过对服饰外在符号的审视与解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服饰文化内涵。池州傩戏服饰承袭中国传统服饰形制,是傩文化外在的表意符号;傩戏面具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呈现多元化傩神组合,面具造型受池州地域佛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池州傩戏服饰特点自然质朴,传达池州乡民朴素自然的审美意识;服饰色彩及纹样表达祈福纳吉意愿,构筑傩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叶永敏 《丝绸》2011,48(11):54-57
粤北瑶族服饰是广东省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以粤北排瑶和过山瑶为例,简述了瑶族服饰的现状,并从服饰细节和装饰特点入手,分析了平装和盛装服饰的细节特点,归纳出粤北瑶族服饰装饰的3种主要形式和2种装饰内容,以期得到保护和挖掘.  相似文献   

18.
李頔  张竞琼  李向军 《丝绸》2012,(6):50-54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近代民间服饰品与苏州工艺美术馆等地馆藏的画绣实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别统计、解析了服饰品绣与画绣中主要针法,并从表现方式与刺绣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在题材上,服饰品绣的纹样简单抽象,写意夸张,画绣底稿意境悠远,艺术性强。针法上,服饰品刺绣针法规律性强、特色明显,画绣针法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程式。在用线上,服饰品绣材质更加多样,纹理明显,画绣用线更细。在用色上,服饰品绣善用对比色,注重色彩间的呼应关系,质朴和谐,画绣以画稿用色为基色,清丽淡雅。因此,对苏绣研究体系的完善与苏绣技艺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部落服饰形成的文化脉络,目的是为现代中国风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与文化底蕴。通过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清朝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背景出发,溯源清代以前满蒙服饰特点,并从服装造型以及艺术审美特点的角度,对比分析清朝时期满蒙服饰特征。研究表明,科尔沁服饰是清朝盟旗制度与联姻政策双重作用的产物,在清朝政治制度下的满蒙民族服饰之间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两个民族服饰造型的融合与审美的共通。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江南水乡的民俗服饰的特点、形制以及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出发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江南水乡民俗服饰传承和发扬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